资源简介 《变色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变色花》是《物质在变化》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旨在通过探究变色花的奥秘来认识两类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另外,教材还安排了学生制作“指示剂”并鉴别身份物质酸碱性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指示剂”这种神奇物质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问题意识、实验动手能力较强,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探究的特点,围绕花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充分让学生通过合理猜测、实验操作、分析比较等手段去感知和发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中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2、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并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3、乐于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科学世界的奇妙。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难点:用自制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性质。教学方法:情趣导入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白色纸花、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水、水槽、牙签、小苏打、水、牛奶、白醋、肥皂水、碱水、塑料袋、塑料杯、温水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来了一支花,漂亮吗?2、学生讨论、交流。3、谈话:是的,这支花有点美中不足——它们是白色的,没有颜色。4、魔术表演,用神奇的水使白色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5、提问:对于这朵变色花,你们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6、学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白花会变色。7、谈话: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关于这朵“变色花”的奥秘吧!(引出课题)8、学生猜想:纸花变色可能与神奇的水有关。二、自制紫甘蓝水1、谈话:“神奇的水”真的这么神奇吗?我们自己动手试试吧。(1)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指示剂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动态视频演示自制紫甘蓝水的过程,给学生更直观的感触,较轻易的掌握了制作方法。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体会参与的乐趣。)(2)学生分组,自制紫甘蓝水,教师巡视指导。2、提示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分工,小组合作,并且保持桌面整洁。3、选择其中一组带着他们自制的紫甘蓝水,试一试能不能使另外一朵白花变色(未处理的)。4、学生发现:白花并没有变色。5、谈话:为什么这朵白花没有变色?到底什么原因呢?6、学生质疑:白花有问题。三、实验探究白花变色的奥秘1、谈话:为什么老师这朵纸花会变色,到底老师在这朵花上做了什么手脚呢?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吧。2、利用自制指示剂,检测杯中的物质。(1)学生分组实验,用胶头滴管将紫甘蓝水分别滴入已准备好的小苏打、水、牛奶、白醋、肥皂水中。(多媒体演示胶头滴管使用注意事项,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其实验操作更规范。)(2)仔细观察各个杯中颜色的变化,并记录。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变红、变绿、未变色)。4、讲述:像白醋和牛奶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酸性物质;像小苏打和肥皂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像水一样,不能使紫甘蓝水变色的物质叫中性物质。而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因而起到鉴别酸碱性物质的作用,所以被称之为酸碱指示剂。5、学生解惑:老师在花瓣上涂了酸性物质,在叶子上涂了碱性物质,喷洒紫甘蓝水后就会呈现红花绿叶的现象。6、学生完善实验报告,填写被测物品的酸碱性。四、知识拓展1、多媒体演示,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酸碱性。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常用的指示剂。(通过图片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3、谈话:老师觉得“红花绿叶”太普通了,谁能想办法让它变成“绿花红叶”呢?4、学生猜测:叶子涂碱性物质,花涂酸性物质。5、谈话:同学们的猜测很大胆,我们来试一试把酸性物质加入到碱性物质中,或者碱性物质加入到酸性物质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6、教师演示,将白醋倒入已加入紫甘蓝水的肥皂水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并且颜色也发生了变化。7、小结:物质的酸碱性是可以改变的。8、多媒体演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杜鹃花和竹子为例,通过学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得以延伸。)五、总结归纳1、谈话: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学生谈自己的感想。3、总结: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学习了本节课我们就可以用自己做的指示剂去鉴别身边物质的酸碱性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六、课堂检测板书设计:变色花酸性物质(变红色)紫甘蓝水(酸碱指示剂)+碱性物质(变绿色)中性物质(不变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