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2张PPT)
时空猜想
判断属于什么时期?判断依据?
阶段特征有哪些?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国家分裂
社会动荡
政权更迭频繁
少数民族政权较多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220—589)
——时空视角下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南朝
北朝
西魏
自然时空
229年
220年
265年
304年
317年
386年
420年
479年
502年
557年
557年
581年
535年
“政权更迭”
(regime
change)在牛津大词典中解释为新政府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权。指国家的执政者发生了变更。
时间里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220—589)
?
221年
自然时空
疆域空间里的政权分布:教材P30
纵向时间上的政权更迭蕴含了疆域空间的变迁,结合地图信息,以西晋为例梳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分布。
结合印章信息,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政权的关系。
此印为两晋时期晋王赠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晋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自然时空
疆域空间里的民族关系:史料实证(教材P30-31)
观点1:民族分裂
(不同民族间矛盾和冲突)
观点2:民族交融
(不同民族间学习和借鉴)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时代里的民族交融
黑格尔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空间的真理是时间,因此空间就变为时间;并不是我们主观地过渡到时间,而是空间本身过渡到了时间。”
自然时空里的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
指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性增多的过程,是指民族关系的一种运动形式。
是民族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自然状态,它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各方面交往、交流的增多,更多的是包容“文化多元”的心态和心境。是对它文化的认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形态的认同。
社会时空
各政权的社会属性及发展:历史解释(教材P30-31)
【概念辨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有不少是少数民族政权,这里的各民族是否就是通常意义的“中华民族”,为什么?
“中华民族”两种含义:
一是指政治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即是这一层次上的概念;
另一含义指社会文化共同体,如本阶段出现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等同。
【概念辨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各民族政权性质是什么?这些政权能代表“中国”吗?为什么?
均属于地方割据政权,代表中国的一部分
社会时空
各政权的社会属性及发展:历史解释(教材P30-31)
【历史解释】这条分界线是怎么造成的?双方将如何进行“相爱相杀”呢?
南北分野:
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河为止。
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社会时空
各政权的社会属性及发展:历史解释(教材P32-33)
(淝水之战的前一年)苻坚欲大举伐晋,会群臣议,会后苻融单独见秦主(苻坚),泣下而言曰: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几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监国以弱卒数万,留守京师。鲜卑、羌、羯,攒聚如林,此皆国之贼也,我之雠也,臣恐非但徙返而已,亦未必万全。
——《晋书》一
一
四《苻坚载记下》
结合材料,分析淝水之战前秦主(苻坚)大举伐晋,其弟苻融反对的理由。
内部的民族矛盾和问题严重
内部统治不稳
苻坚自幼学习儒家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至“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一言一行都欲与儒家经典中的千古帝王做对比。苻坚有自觉的文化使命感:“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
——摘录自房玄龄《晋书》P2883-2885
结合材料,秦主(苻坚)不顾“风尘之变者”而大举伐晋的深层原因。
陈寅恪: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不能从血统着手而要看文化高地。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次等文化服从高等文化。
南北分野非仅仅地理界限,是文化分界线。
意义时空
民族交融的价值和意义:历史解释(教材P33-34)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上述材料反映出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依据材料归纳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并分析“迁都”的作用。结合教材P33-34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B
目的: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
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意义时空
民族交融的价值和意义:历史解释(教材P33-34)
积极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影响:
①忽视本民族特色,全盘汉化,造成北魏内部的文化分裂。(东魏与西魏)
②盲目吸收汉族文化,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中的糟粕(如门阀制度)
时空视角下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民族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汉民族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少数民族也不断学习中原文明,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事实上是民族间“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发展现象。
“和而不同”与“多元互补”是相辅相成的。“多元互补”是中华文化融合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之一,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