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化学考前考点精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年高考化学考前考点精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资源简介

考点17 卤族元素
一、氯及其化合物
1、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Cl2 +2Na=2NaCl(剧烈燃烧,产生白烟)
3Cl2 +2Fe=FeCl3(剧烈燃烧,产生棕色烟,溶于水得黄色的氯化铁溶液)
Cl2+Cu=CuCl2(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烟,溶于水形成绿→蓝色的氯化铜溶液)
(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Cl2 +H2=2HCl(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白雾;用强光照射氢气、氯气混合气体,发生爆炸,并产生大量白雾,生成物是氯化氢。得出广义燃烧的概念)
磷在氯气中也能燃烧,产生白色烟雾:3Cl2 +2P=2PCl3 Cl2 +PCl3 =PCl5
(3)氯气和水的反应
常温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为 2 体积的氯气。 Cl2+H2O HCl+HClO
(4)氯气和碱溶液的反应
Cl2 + 2NaOH=NaClO + NaCl + H2O Cl2+2OH-=Cl-+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业上用此原理制漂白粉)
(5)氯气与有机物的反应
CH4 + Cl2→ 2CH3Cl + HCl (取代反应) CH2=CH2 + Cl2 → CH2Cl-CH2Cl (加成反应)
2、氯气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原理→装置→除杂→干燥→验纯→收集→尾气处理
反应原理:强氧化剂氧化HCl中的Cl—为Cl2:
MnO2+ 4HCl(浓)= MnCl2 +Cl2↑+ 2H2O 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H2O
②发生装置:
③洗气:除HCl:通入饱和食盐水,除水蒸汽:通入浓H2SO4或P2O5固体或CaCl2固体。
④检验:①观察法(黄绿色);②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③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⑤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⑥尾气吸收:用NaOH溶液吸收:
Cl2+2NaOH=NaCl+NaClO+H2O
⑥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烧瓶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③从分液漏斗慢慢向烧瓶中注入浓盐酸,缓缓加热。④当有连续气泡出现时开始收集Cl2。⑤多余的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
(2)氯气的工业制法:①2NaCl + 2H2O = 2NaOH + H2↑+ Cl2 ↑ ② 2NaCl(熔融)= 2Na+Cl2↑
3、氯水成分的多样性和性质的多重性
氯水中存在三个平衡:Cl2+H2O HCl+HClO; HClO H++ClO-; H2OH++ OH-;三种分子:Cl2 、H2O 、HClO;四种离子:H+ 、CI-、ClO-、OH-。其性质有:
不稳定性: 2HClO=2HCl+O2↑
酸性:HCl+HClO +2NaOH=NaClO + NaCl + 2H2O
强氧化性HClO+Cl2: 能将Fe2+、I-、S2-、SO32-分别氧化为Fe3+、I2、S、SO42-。
漂白性HClO、沉淀反应:CI-+Ag+= AgCI↓。
4、次氯酸及其盐
次氯酸具有:①不稳定性
②弱酸性;酸性弱于碳酸: Ca(ClO)2+CO2+H2O=CaCO3↓+2HCI
Ca(ClO)2+2HCl(稀)=CaCl2+2HClO
③漂白性:氧化漂白,被漂白的物质不能恢复原色,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次氯酸盐: ①水解ClO-+H2O HClO + OH-,显碱性。 ②强氧化性。
5、CI-的检验
加入AgNO3和稀硝酸,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次氯酸盐和氯酸盐不会生成白色沉淀。
二、卤族元素
1、结构的异同点及递变性
相同点: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七个电子
不同点 核电荷数不同(增多);电子层数不同(增加);
递变性: 原子半径不同(增大);非金属性: F >Cl >Br >I
原子结构特点
⑴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⑵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最小; ⑶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⑷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⑸最低价-1价,最高价+7价,氟无正价。
2.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递变规律
单 质 F2 Cl2 Br2 I2
颜 色 淡黄绿色 黄绿色 深棕红色 紫黑色
状 态 气体 气体 液体 固体
密 度 逐 渐 增 大
毒 性 剧毒 有毒 有毒 弱毒
熔沸点 依次升高(分子晶体,随M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强)
在水中的溶 剧烈 依次减小 , 反应渐难
解性、颜色 反应 黄绿 橙黄 黄褐
有机溶剂 易溶 橙红 紫红
溶液颜色
物理特性: 液溴Br2易挥发,有毒、强腐蚀性,水封密闭,低温保存。
碘I2易升华(用于分离提纯碘I2)
3.卤素单质(X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与Cl2相似)及递变规律
⑴与金属反应:2 M + n X2 2MX n ( X = F、Cl、Br、(I2除外) )
2Fe+3Cl2 =2FeCl3 Cu+Cl2 = CuCl2 2Fe+3Br2=2FeBr3 Cu+Br2 = CuBr2
Fe+I2=FeI2 2Cu+ I2=2CuI ( Fe+S=FeS 2Cu+S=Cu2S )
⑵与H2 反应:H2+X2=2HX
X2 + H2 2HX (X = F、Cl、Br、I )反应渐难,生成物稳定性渐弱
F2 冷暗处爆炸;Cl2 光照或加热燃烧或爆炸;Br2 加热;I2 加热,反应可逆。
(3)与水反应:
X2 + H2O HX + HXO (X = Cl、Br、I )
溶解度渐小,反应渐难
特例: 2F2 + 2H2O 4HF + O2↑ ( 剧烈反应,甚至爆炸 ) (水做还原剂)
(4)与强碱反应:
X2 +NaOH NaX +NaXO +H2O (X = Cl、Br、I )( F例外 )
(5)X2 与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如:
H2S +X2 2HX +S SO2 +2H2O +X2 H2SO4+ 2HX
(6)X2 与有机物的反应 —— 卤代和加成
(7)相互间置换: F2>Cl2>Br2>I2, 卤素单质(X2)活动性的比较 F2 >Cl2 >Br2 >I2 按顺序可发生前换后的置换反应,F2不能从水溶液中置换,其余置换可在水溶液中进行。(卤化氢与活泼卤素间也可置换)
Cl2+2Br-= Br2 + 2Cl- Cl2+2I-= I2 + 2Cl- Br2+2I-= I2 + 2Br- (I2+S2-= S + 2I-)
4.X-(Cl-、Br-、I-)的检验、鉴定
⑴ AgNO3 + HNO3 试剂法: 产生不溶于硝酸的沉淀 AgCl↓(白色) 、 AgBr↓(淡黄色) 、 AgI↓(黄色)
⑵ Cl2(氯气或氯水)置换法 (必要时,加有机溶剂萃取)
考点18 氧族元素
一、氧族元素(O S Se Te Po 第ⅥA族)
1.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均为6个电子
不同点:随原子序数递增,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元素主要性质
相似性:①最高正价为+6(氧除外),负价为-2价; ②均能形成气态氢化物H2R;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2RO4是酸
递变性:①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②形成的气态氢化物H2R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3.氧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同周期卤素弱
①硫与铁、铜等金属反应时,只能将这些金属氧化成低价态的盐FeS、Cu2S等;而Cl2则将这些金属氧
化成高价态的盐FeCl3、CuCl2等。
②硫必须加热成蒸气才能与氢气化合,而氯气与氢气见光或点燃即可剧烈化合,生成的HCl比H2S稳定。
③Cl2可把氢硫酸中的硫置换出来, Cl2+H2S=S↓+2HCl。
二、臭氧(O3)
臭氧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淡蓝色气体,密度比氧气大,与氧气互为同素异形体。
臭氧化学性质:
(1)极强的氧化性 O3+2KI+H2O=2KOH+I2+O2
(2)不稳定性 2O3=3O2(升温,分解速率加快)
(3)漂白和消毒
三、过氧化氢(H2O2)
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黏稠的液体,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过氧化氢是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极性分
子,其结构式为H—O—O—H,电子式为:
3、 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1)H2O2是二元弱酸,具有酸性
(2)不稳定性 常温下缓慢分解:2H2O2==2H2O+O2 加入催化剂加速分解:2H2O2==2H2O+O2
(3)氧化性 H2O2+SO2=H2SO4 2Fe2++H2O2+2H+=2Fe3++2H2O H2O2+2KI+2HCl=2KCl+I2+2H2O
(4)还原性 2KMnO4+5H2O2+3H2SO4=2MnSO4+K2SO4+5O2↑+8H2O H2O2+Cl2=2HCl+O2
注:H2O2的氧化产物为O2
(5) H2O2的保存方法 实验室里常把H2O2装在棕色瓶内避光放在阴凉处。
(6) H2O2的用途 作消毒、杀菌剂,作漂白剂、脱氯剂,纯H2O2还可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剂等。
四、硫
1.硫的存在:(1)化合态:①硫化物→硫铁矿(FeS2) 黄铜矿(CuFeS2)  ②硫酸盐→石膏(2CaSO4·H2O)、芒硝 (Na2SO4·10H2O)、硫酸钡等(2)游离态:天然硫(火山口附近)
2.物理性质: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 易溶于CS2,很脆。  
3.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2Na+S =Na2S(爆炸), Fe+S =FeS(红热), 2Cu+S =Cu2S
(2)与非金属反应:H2+S =H2S,O2+S =SO2
五、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2NaOH===Na2SO3+H2O
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SO2+H2O===H2SO3 (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的亚硫酸只能存在于溶液中,它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故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SO2+H2OH2SO3
2. SO2与CO2性质的比较
名称 CO2 SO2
与H2O反应 CO2+H2OH2CO3 SO2+H2OH2SO3
与碱反应 CO2+2NaOH===Na2CO3+H2OCO2+NaOH===NaHCO3CO2+Ca(OH)2===CaCO3↓+H2O SO2+2NaOH===Na2SO3+H2OSO2+NaOH===NaHSO3SO2+Ca(OH)2===CaSO3↓+H2O
与盐反应 CO2+CaCO3+H2O===Ca(HCO3)2 CaSO3+SO2+H2O===Ca(HSO3)2
3、氧化性:
SO2气体通过氢硫酸,溶液变浑浊,有淡黄色不溶物出现。SO2+2H 2S===3S↓+2H 2O
4、还原性:与氧化剂O2、氯水、NO2、溴水、KMnO4(H+)反应:  
2SO2 + O2===3SO2 SO2+X2 +2H2O=2HX +H2SO4(X=Cl2、Br2、I2)
5SO2 + 2KMnO4 + 2H2O=2MnSO4 + K2SO4 + 2H2SO4(用于吸收SO2)
2Fe3+ + SO2 + 2H2O=2Fe2+ + SO42 + 4H+
5、漂白性: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SO2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是由于二氧化硫可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物质,而化合成的无色物质却是不稳定的,易分解而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
6.SO2与CO2的相互鉴别
鉴别SO2气体的常用方法是用品红溶液,看能否使其褪色,有时还需再加热看能否再复原。
鉴别CO2气体的常用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看能否使其变浑浊,足量时再变澄清。
当混有CO2时,不会影响SO2的鉴别;
当混有SO2时会干扰CO2的鉴别,应先除去SO2后再用澄清石灰水鉴别CO2气体。
除去CO2中的SO2,常用方法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吸收SO2),再通过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被除尽)。
六、亚硫酸及其盐
①亚硫酸(H2SO3):酸性、不稳定性、弱氧化性、还原性
②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盐的还原性比较:
还原性按SO2 H2SO3 Na2SO3顺序增强。因为H2SO3、Na2SO3通常就可被O2氧化。因此,保存和使用时要防止被氧化变质。而SO2则需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才能转化为SO3。
③亚硫酸盐的溶解性:K、Na的盐易溶,其他多数是难溶的。亚硫酸氢盐大多数易溶。如Ca (HSO3)2
七、硫酸
1.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密度大,易溶于水(有吸水性),难挥发(沸点高)。
2.化学性质:
  二元强酸,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H+),浓硫酸会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
浓硫酸的特性:
Ⅰ.强氧化性:①Cu + 2H2SO4(浓)=CuSO4 + SO2↑+ 2H2O  ②C + 2H2SO4(浓) =2SO2↑+ CO2↑+ 2H2O
   ③常温下,冷的浓H2SO4对Fe、Al有钝化作用
Ⅱ.吸水性: 常作干燥剂 
Ⅲ.脱水性: 将有机物质中氢氧元素的原子按2:1(物质的量比)结合成水而脱去。如蔗糖被浓H2SO4
炭化,乙醇被浓H2SO4脱水生成乙烯等,都体现了浓H2SO4的脱水性。
Ⅳ.催化作用:在某些有机反应中,浓H2SO4起催化作用,如酯化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和脱水性。
Ⅴ.同时还会表现出酸性——成盐,如Cu + H2SO4(浓)=
3.用途:
(1)利用H2SO4的强酸性制备物质:  ①制气  Zn+H2SO4(稀)= ZnSO4+H2↑,  
②制化肥: NH3+H2SO4=(NH4)2SO4 ③制盐:CuO +H2SO4→CuSO4·5H2O(晶体)
 (2)利用浓H2SO4的高沸点性制易挥发性酸: CaF2(萤石)+H2SO4(浓)=CaSO4+2HF↑(铅皿中)  
NaCl(固)+H2SO4(浓)=NaHSO4+HCl↑  NaNO3(固)+H2SO4(浓)=NaHSO4+HNO3↑
 (3)利用H2SO4的稳定性制不稳定性的酸酐:   Na2SO3(固)+H2SO4=Na2SO4+SO2↑+H2O
(4)利用浓H2SO4的强氧化性制SO2:   Cu +2H2SO4(浓)= CuSO4+SO2↑+H2O
(5)利用浓H2SO4的脱水性:  CH3CH2OH →C2H4↑+H2O   HCOOH→CO↑+H2O
(6)利用浓H2SO4的吸水性干燥O2、H2、Cl2、N2、CO2、SO2等,不能干燥NH3、HI、HBr等。
(7)利用浓H2SO4的脱水性、吸水性、催化性制有机物:如制硝基苯、乙酸乙酯、TNT等。
八、SO42检验
  1.试剂:可溶性钡盐:BaCl2或Ba(NO3)2溶液;盐酸或稀硝酸。
  2.原理:利用Ba2+ + SO42=BaSO4↓(白色),BaSO4不溶于盐酸、硝酸的特性。
  3.检验的误区:
  ①只加可溶性钡盐,不酸化。误将CO32 、SO32、Ag+等的干扰判断成SO42,此时上述离子同样会产生BaCO3、BaSO3、AgCl等白色沉淀。
  ②误将Ag+、Pb2+判成SO42。如待测液滴加BaCl2溶液,再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便武断判定含SO42。其错误是未注意溶液中不含SO42而含Ag+或Pb2+也会有同样现象。因为:
   Ag+ + Cl =AgCl↓(白色)  Pb2+ + 2Cl =PbCl2↓(白色)
  ③误将SO32判成SO42。如待测液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便误以为有SO42。该错误是在未注意NO3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中发生反应:
  Ba2+ + SO32 =BaSO3↓(白色)   3BaSO3 + 2H+ + 2 NO3 =3BaSO4↓(白色)+ 2NO↑+ H2O
  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便错误认定一定含SO42,也同样落入干扰离子转化为SO42从而生成BaSO4的陷阱中。
  ④检验的关键:既要注意试剂的选择,又要注意操作顺序的优化,方能排除干扰离子的误导,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正确推导。
  ⑤检验的方法:
   
考点19 碳族元素.碳及其化合物
一、碳和硅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碳 硅
还原性 与单质反应 (不稳定)
与氧化物反应
与酸反应 不与、等反应,但有:
与水或碱溶液反应
与反应
二、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比较
项目
类别 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晶体类型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熔点和沸点 低 高,硬度大
化学性质 不溶于水,与水也不反应
联系
三、 硅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1. Si的还原性大于C,但C却能在高温下还原出Si:也能发生。
2. 非金属单质跟碱液作用一般无放出但Si却放出H2:
3. 非金属单质一般不跟非氧化性酸作用,但Si能与HF作用:
4. 非金属单质一般为非导体,但Si为半导体。
5. SiO2是的酸酐,但它不溶于水,不能直接将它与水作用制备H2SiO3。
6. 非金属氧化物的熔沸点一般较低,但SiO2的却很高。
7. 酸性氧化物一般不与酸作用,但SiO2能跟HF作用:
8. 无机酸一般易溶于水, 却难溶于水。
9. 因H2CO3的酸性大于H2SiO3,所以在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能发生下列反应:
,但在高温下:
10. Na2SiO3的水溶液称水玻璃,但它与玻璃的成分大不相同,硅酸钠水溶液(即水玻璃)俗称泡花碱,但它却是盐的溶液,并不是碱溶液。
考点20 氮和磷
一、 氮和磷
(一)、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
①最外层都有5个电子,化合价主要有-3、+3和+5。
②气态氢化物的通式:RH3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通式为HRO3 或H3RO4
2.递变性 原子结构的递变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①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N、P、As为非金属,Sb、Bi为金属。
②单质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③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NH3 >PH3>AsH3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HNO3>H3PO4>H3 AsO4
3、氮族与同周期比较 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3PO4<H2SO4<HCIO4
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PH3<H2S<HCI
(二)、氮气
1、结构:电子式: ,结构式: 。
2、化学性质: 氮气(N≡N)的结构非常稳定,所以化学性质很稳定。但要注意,N2一旦吸收能量变为N原子则性质较活泼。
N2+3H2 2NH3(氧化性)人工固氮 N2+3Mg Mg3N2 Mg3N2+6H2O=3Mg(OH)2+2NH3↑
N2+O2 2NO(还原性)自然固氮
(三)、氮的氧化物 N2O NO N2O3 NO2(N2O4) N2O5
1、一氧化氮
NO是一种无色的有毒的不溶于水的气体;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2NO + O2 == 2NO2
2、二氧化氮:NO2是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强氧化性。溶于水跟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与N2O4(无色)可相互转化:2NO2 N2O4
3、NO2和Br2(气)的鉴别 (红棕色) (无色)
NO2和溴蒸气在性质上的相似之处:①均有氧化性 ②溶于水后溶液呈酸性 ③能与碱溶液反应
④鉴别两者不能用淀粉KI试纸、碱溶液等。
(四)、磷及其化合物
1、磷有两种同素异形体:白磷 和 红磷
2、磷的化学性质 两种磷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1)与氧的反应:P + 5O2 = 2P2O5 (冒白烟)
(2)与氯气的反应:2P + 3Cl2 (不足)=2PCl3(液体) 2P + 5Cl2 (足量) = 2PCl5(固体) 产生白色的烟雾。
3、磷的化合物
①五氧化二磷(P2O5) 物性:白色固体 ,有强的吸水性,作干燥剂。
化性:P2O5 + H2O(冷水)= 2HPO3 (剧毒) P2O5 + 3H2O(热水)= 2H3PO4(无毒)
②磷酸(H3PO4) 物性:浓H3PO4无色黏稠夜体,不挥发。
化性:H3PO4是一种三元中强酸,具有酸的同性;高沸点非氧化性酸 (制HI、HBr还原性、挥发性酸):
磷酸比硝酸稳定,不易分解。
③磷酸盐 种类:可形成三种盐,正盐,一氢盐、二氢盐。
溶解性按正盐、一氢盐、二氢盐依次渐增。其钠或钾盐水解,其二氢盐呈微酸性,一氢盐微碱性,正盐碱性较强。H2PO4-、HPO42-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共存。
二、 氨和铵盐
(一)、氨
⑴分子结构:电子式 结构式 三角锥型
⑵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1:700),形成喷泉。
1、喷泉实验
(1)喷泉实验的原理是:烧瓶内压强与外界压强存在较大的压强差。
(2)能发生喷泉实验的物质:(A) NH3、HCl、HBr、HI和H2O (B) CO2、SO2、CI2等和NaOH溶液
(3)喷泉实验的途径:① 减少 “上瓶”的压强 ② 增加“下瓶”的压强
(4)喷泉实验的延伸:①尾气处理(防倒吸装置) ②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计算:1 \ 22.4
2、化学性质:
(1)碱性 ①与水反应:NH3+H2ONH3·H2ONH4++OH― 氨水中的成分 :分子:NH3、H2O、NH3·H2O
离子:NH4+、OH-、H+
液氨、氨水、一水合氨的区别:氨水是混合物,是氨气的水溶液,其溶质是一水合氨,溶剂是水。还含有NH4+,H+,OH-等离子。 一水合氨是纯净物,化学式为NH3.H2O ;液氨是指温度在-33℃情况下的单质氨。
②跟酸作用生成铵盐:H+ +NH3 = NH4+ NH3+HCl=NH4Cl(白烟) 2NH3+H2SO4=(NH4)2SO4
③与CO2反应:NH3 +CO2 +H2O == NH4HCO3 NH3 +CO2 +H2O+NaCl=NH4Cl+NaHCO3↓(候氏制碱法)
(2)具有还原性:4NH3+5O2 = 4NO+6H2O 4NH3+6NO=5N2+6H2O 8NH3+3Cl2=6NH4Cl+N2
(3)与盐反应(Al3+、Fe2+、Fe3+、Mg2+等)
NH3·H2O+Al2(SO4)== 3NH3·H2O+Al3+=Al(OH)3↓+3NH4+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氯化铵晶体、熟石灰固体
(2)原理: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3)装置:固+固,加热型 (与O2的发生装置相同)
(4)干燥:用碱石灰 (CaO 与NaOH固体混合物)
(5)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6)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现象是变蓝,或用沾有浓HCl的玻璃棒接近瓶口有白烟。
(7)棉花团的作用:防止与空气形成对流,提高集气速度和纯度。
4、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其他方法
(1)加热浓氨水法 NH3·H2O==NH3↑+H2O。
(2)浓氨水加碱石灰法:碱石灰吸水、溶解时放热,增大OH-浓度平衡向左移动。
5、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注意事项
(1)铵盐不能用硝酸按和碳酸按;Ca(OH)2不能用NaOH代替。
(2) 因氨极易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仪器必须干燥。
(3)干燥剂不能用浓H2SO4、P2O5、CaCI2(CaCI2.8 H2O)
6、工业制NH3 :
H2的来源:水煤气
7、关于氨水的几个问题
(1)氨气或液氨溶于水得氨水,氨水的密度比水小,并且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计算氨水浓度时,溶质是NH3,而不是NH3 H2O。
(2)在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NH3+H2ONH3 H2O NH4++OH—,氨水显弱碱性,具有碱的通性。氨水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常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的存在。
(3)氨水是混合物,溶液中存在微粒有:
三种分子:NH3 H2O、NH3、H2O
三种离子:NH4+、OH—、及少量H+
(4)氨水是弱电解质溶液,但电解质是NH3 H2O而不是NH3。
(5)氨水是很好的沉淀剂,可使多种阳离子:Mg2+、Fe3+、Al3+、Ag+、Cu2+等生成沉淀。其中AgOH、(或Ag2O)、Cu(OH)2 等沉淀遇过量的氨水会生成络离子而溶解。如:
Al3++3 NH3 H2O=Al(OH)3↓ +3NH4+ Ag++ NH3 H2O=AgOH+NH4+ 2AgOH=Ag2O+H2O
Ag2O +4 NH3 H2O=2[Ag(NH3)2]+ +2OH―+3H2O
利用此性质在实验室中用氨水制取Al(OH)3 和银氨溶液。
(6)涉及氨水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氨水作反应物,用分子式NH3 H2O表示。
②生成氨水时,如使用的反应物为浓溶液或在加热条件下,用下式表示:NH4++OH― NH3↑+H2O
③生成氨水时,如使用的反应物为稀溶液,用下式表示:NH4++OH― = NH3·H2O
二、铵盐
1、物理性质:氨盐均是离子晶体,离子化合物,均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易分解:NH4Cl=NH3↑+HCl↑ (NH3+HCl=NH4Cl) (假升华现象)NH4HCO3 =NH3↑+H2O+CO2↑
但NH4NO3,(NH4)2SO4受热分解产物复杂,NH4NO3加热或撞击易爆炸。
(2)氨盐与碱反应时,溶液较稀生成一水合氨;溶液较浓或加热生成氨气
(NH4)2SO4+Ba(OH)2==2NH3↑+ 2H2O + BaSO4↓
(3)氨盐的检验:铵盐与碱共热可产生氨气,作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跟强碱溶液作用,加热能产生使润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放出。
(4) 铵盐的分解规律
1.不稳定性酸的铵盐分解产物为NH3和酸酐及水。如NH4HCO3 NH3+CO2+H2O
2.挥发性酸对应的铵盐产物为NH3和相应酸。如 NH4Cl NH3+HCl
(3)氧化性酸的铵盐分解产物不附合上述规律。如NH4NO3和(NH4)2SO4(因HNO3和H2SO4有强氧化性,NH3在加热时有还原性
第三节 硝酸和硝酸盐
一、硝酸
1、物理性质: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硝酸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98%的硝酸称为“发烟硝酸”,69%的硝酸称为浓硝酸。任意比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HNO3 == H++NO3―)
①与指示剂作用,浓硝酸与石蕊试液变红,加热褪色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H2。
③与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比较与CuO、FeO的反应:
④与盐反应:比较与Na2CO3、Na2SO3的反应
⑵氧化性 氧化能力:浓HNO3 > 稀HNO3,所以硝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要特别关注H+的浓度。
①与金属反应:
反应规律: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复杂,一般浓硝酸还原为NO2;稀硝酸还原为NO;与金属反应硝酸既起氧化剂的作用,又起酸的作用。金属越活泼,N还原的价态越低,可使HNO3还原为N2O、N2或NH3。
A.几乎和所有金属反应(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
B.铁、铝遇冷浓HNO3发生钝化,其原因是在铁、铝表面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C.Cu等较不活泼的金属与浓硝酸反应得到NO2 ,与稀HNO3反应得NO,可以以此反应制NO2和NO气体。
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4H2O 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 2H2O
D.Mg、Zn、Fe等较活泼的金属与稀HNO3反应根据稀HNO3的浓度不同可得NO、N2O、N2、NH4NO3等不同产物。4Zn+10HNO3(较稀)=4Zn(NO3)2+N2O↑+5H2O
4Zn+10HNO3(极稀)=4Zn(NO3)2+NH4NO3+3H2O
E.硝酸与变价金属(如Fe)反应,根据硝酸的量的多少分别得到低价、高价或两种价态共存的混合物。
F.与还原剂Fe2+、I-、S2-、SO32-的反应(即Fe2+、I-、S2-、SO32-在酸性中与NO3─不共存)
3Fe2+ + 4H+ + NO3- == 3Fe3+ + NO↑+ 2H2O 3FeO+10HNO3(稀)=3Fe(NO3)3+NO↑+5H2O
G.与非金属反应:一般浓HNO3被还原为NO2,稀HNO3被还原为NO,非金属常被氧化为最高价含氧酸或高价氧化物: C+4HNO3(浓)=CO2↑+ 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H.王水的氧化性最强,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体积比为1 :3的混合物。
⑶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分解)
4HNO3========4NO2↑+O2↑+2H2O(说明系数与NO2溶于水的相同)硝酸的浓度越大,越容易分解
4、与有机物的反应(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的制取 酯化反应:硝酸乙酯、硝化甘油、硝化纤维 与含有苯环结构的蛋白质作用,呈黄色。
二、硝酸盐
1、硝酸盐极易溶于水,所以溶液中硝酸根不与其他阳离子反应。
2、硝酸盐的典型的化学性质是热分解,在加热时都能分解,并有氧气放出,因此硝酸盐在高温时可作氧化剂。2Cu(NO3)2 = 2CuO+4NO2↑+O2↑
3、硝酸(HNO3 )、硝酸盐(NO3-)的检验(鉴定、鉴别)
操作: HNO3 、NO3- (aq) 有红棕色的气体(NO2)生成
原理:Cu+2NO3-(浓)+4H+= Cu2++2NO2↑+2H2O
或 3Cu+2NO3-(稀)+8H+=3Cu2++2NO↑+4H2O 2NO+O2 = 2NO2↑(红棕色)
重点一、铜和硝酸反应的实验
1、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
(1)开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结束时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其原因是___ _。
H2SO4提供H+,NO3-继续与Cu发生3Cu + 8H++2NO3- = 3Cu2++ 2NO↑+ 4H2O
重点二、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
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4H2O 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 + 2H2O
①电子守恒: 浓HNO3 : n(氧化剂)=n(酸性介质) 稀HNO3 : 1/4 硝酸被还原
②元素守恒: n(总HNO3)=n(氧化剂)+n(酸介质)+n(余) n(总HNO3)=n(气体) + 2×n(Cu2+) +n(余)
③利用离子方程式计算: 3Cu + 8H++2NO3- = 3Cu2++ 2NO↑+ 4H2O
重点三 高中化学中的连续氧化
1.氮族元素的连续氧化
2.氧族元素的连续氧化
3.碳族元素的连续氧化
4.碱金属的连续氧化 Na → Na2O → Na2O2
5.有机物的连续氧化 CH3CH2OH → CH3CHO → CH3COOH
N2+3H2 2NH3
铁触煤,500℃
20—50大气压




或光照
Cu
浓硫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