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月之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方法与过程:1、能设计实验探究、验证环形山的成因,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4、能做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具准备:1、课件:(1)月球视频录像资料:(2)伽利略观察月球图片(3)幻灯片(4)阿波罗登月实况图片。2、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单。3、沙子、托盘、石子、手电筒?4、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像现代人业余生活这样丰富多彩,每当夜幕降临,美丽的月亮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2、老师介绍:是啊,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月亮产生了想要探究的欲望,想要登上月球去看一看。可是这个愿望仅仅只是个神话,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主观想象。课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关月球的问题:(课件展示)①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②月球的构造是怎样的?③月球的表面很美吗?上面有空气和水吗?④月球像地球这样有有引力吗?⑤我们想去月球旅行,要做哪些准备?……看来,大家也对神秘的月球也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和老师一起去进行一次《登月之旅》。?3、揭示课题板书:〔登月之旅?〕二、新课1、交流:你们了解了月球距离地球有多远吗?(38.4万千米)月球的构造是怎样的?师:我想问一下,你们是怎么知道答案的。(搜索或上网查的)远古时代,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一直是凭想象,直到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才对月球有了新的发现。(课件)他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他把这些坑命名为“环形山”。30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人类登月后在月球上设置“月震仪”,通过探测资料得知,和地球相比,月球是个地质不活跃的天体。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那,环形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课件播放地球的陨石坑、月球的陨石坑)比较很相似。由此,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间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撞击所形成的陨石坑就叫环形山。师追问:你对于这个结论认同吗?那为什么环形山会有大有小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你准备怎样做?先小组讨论一下。三、模拟实验、研讨探究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师去指导。2、交流实验方案。3、实验提醒:①沙盘中的沙子代表月球表面,实验前要保持沙面的水平状态。②实验可以分两步走:先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观察坑的大小;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观察坑的大小。每个实验做三次,这样实验更加严谨。③要注意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4、学生分组实验5、展示学生实验记录单,并交流实验现象。6、师:在刚才的模拟试验中,我们发现从不同高度丢相同的石子,坑的大小也不同,从高处落下的石子形成的坑大一些;从不同高度丢相同的石子,石子大的坑也大一些。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大小不一了。原来是大小不等的陨石、流星从不同方向、不同距离撞击而形成。7、刚才同学们还用手电筒模拟阳光照着环形山,观察后,你认为我们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每月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阳光直射月球,几乎看不见环形山的影子,所以应选择每月的农历初七、初八,或二十二、二十三观察比较好。)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1、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科学家们一开始像你们这样进行科学探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地球环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2、人类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所以真正的登月之旅终于实现。你们知道是谁吗??课件展示: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以每小时40000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三天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兰德林离开指挥舱,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了月球。所以阿姆斯特朗激动的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从此揭开了月亮神秘的面纱。但人们发现,月亮其实并不美丽!播放课件(幻灯片)学生介绍月球概况: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所以想去月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此时课件定住,不关闭,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3、如果我们即将前往月球旅行,想一想,去月球旅行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结合课件里的月球概况交流,交流后关闭课件。)四、总结全课:是啊,去月球、去太空不仅仅是人们的梦想,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综合国力进步的标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飞天梦终于在2003年的10月15日得以实现,神舟5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之后的神舟6号、神舟7号一直到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都为探究月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课件展示嫦娥二号拍摄到的月球照片)2015年11月2日,中国探月工程又有喜讯: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探月工程拿到的第一张“返程票”,标志着中国探月告别“单程票”时代,为未来嫦娥五号执行更为复杂的返回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其中一件值得关注的物品是“中国梦音乐芯片”。里面收录了彭丽媛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还有朗朗的钢琴曲等。应该说,我国的航天事业、航天人正承载着希望对月球进行更多的探究。今天的我们一定更加努力学习,用知识、用科技武装自己。下一次的登月之旅将由你们来完成,我们做好准备,随时出发!今天的旅行到此结束。下课!板书设计:登月之旅环形山38.4万千米没有空气,也没有水地球——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温差大,100℃——-17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