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化学中考二轮复习第四讲 实验探究专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0】化学中考二轮复习第四讲 实验探究专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
实验探究题专题
1.(2019·南昌市第一中学中考模拟)兴趣小组的利用提供的试剂: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小清同学将氯化钠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混合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意外地闻到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是二氧化硫
猜想2.可能是氯化氢
猜想3.可能是氨气
大家讨论后认为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灰水变浑浊。写出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小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_,于是他认为猜想2正确。
[评价与改进]小煜认为小诚的结论不科学,于是他利用提供的试剂通过实验确认了猜想2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将产生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加热氯化钠与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的气体是氯化氢
[拓展应用]实验室可用氯化钠和硫酸反应制取氯化氢气体,已知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请推测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最适宜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加热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B.加热氯化钠固体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C.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2.(2019·银川九中英才学校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大胆提出猜想,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1)(猜想与假设)猜想Ⅰ:溶液中的溶质只有________。
猜想Ⅱ: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HCl
猜想Ⅲ: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
猜想Ⅳ: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HCl
(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猜想______是不正确的。为了验证余下的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
(3)(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Ⅲ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碳酸钙
有气泡产生
猜想______不正确
猜想______正确
(4)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还可以单独用下列哪种物质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________。
A.CuO
B.AgNO3
C.Cu
D.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江苏省中考模拟)某同学进行下图两个实验。
(l)甲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乙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3)把甲、乙反应后的溶液倒入同一烧怀,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决定对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钡不溶于酸。
(提出猜想)
白色沉淀为:Ⅰ._______;Ⅱ.Mg(OH)2和BaSO4;Ⅲ.Mg(OH)2和MgCO3.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论
过滤、洗涤白色沉淀备用;向白色沉淀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①若沉淀全部溶解,且无其它现象;猜想Ⅰ成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且无气体产生,猜想Ⅱ成立。
③若沉淀完全溶解,________,猜想Ⅲ成立。
(拓展与思考)如果猜想Ⅲ成立,产生此结果的原因是做甲实验时___________;上述白色沉淀的成分不可能出现的组合是Mg(OH)2、MgCO3和BaSO4,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2019·河北省中考模拟)利用以下装置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1)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
(2)实验I中,在点滴板的a、b穴中滴入酸溶液后,溶液变红的是_____(填“a”或“b”)。使用点滴板的优点之一是_____。
(3)实验Ⅱ中,为了验证石灰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试剂X的名称是_____。
(4)实验Ⅲ中,在仪器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仪器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5.(2019·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中和反应后,做了如下实验:
(观察与讨论)甲同学观察到B烧杯中出现(1)_____现象,于是甲同学认为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其理由是(2)
_____;
为了科学处理废液,同学们对B烧杯中上层清液里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B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含有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Na2SO4
乙同学猜想:Na2SO4、NaOH
丙同学猜想:NaOH、Ba(OH)2
丁同学猜想:Na2SO4、H2SO4
(活动与探究)甲同学实验:取B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先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3)_____
现象,于是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猜想正确。请你评价甲同学的实验及结论(4)_____;
乙同学实验:取B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乙同学结合甲同学实验确定了溶液中溶质为(5)_____(填化学式);
同学们根据探究结果合理的处理了废液。
(反思与总结)a.通过甲同学实验可知,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发生了,可以通过实验验证(6)_____即可;
b.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可知,猜想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不仅要考虑可溶于水的反应物及生成物,还要考虑(7)_____。
6.(2018·肇庆市端州区南国中英文学校中考模拟)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
写出乙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后,甲、乙两个同学将废液倒入实验室的废液缸,结果发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他们产生了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碳酸钙、指示剂、水和氯化钠,此外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______的猜想正确
②__________________
小云的猜想正确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红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_。
7.(2015·安徽省淮北市非凡外国语学校初三零模)过氧化钠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药品,它是浅黄白色颗粒粉末.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水中能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方程式:Na2O2+2H2O=2NaOH+H2O2,过氧化氢又能分解放出氧气。
(1)区分水和过氧化氢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为了证明过氧化钠加入水中生成了氢氧化钠,在生成的溶液中滴加了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为无色,请你对此现象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什么导致溶液先变红再褪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1:甲同学“可能是无色酚酞溶液变质导致溶液褪色”;
猜想2:乙同学“可能是生成的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
实验与结论:
a:甲同学提出的猜想,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乙同学设计了以下方案并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变红后,___________观察现象
溶液依然为红色
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你还能提出不同的猜想吗?如果还能提出新的合理的假设和方案你将获得奖励分4分.
猜想3:_____________
方案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2020·成都市金花中学初三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有一次活动的内容是: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
、Fe2O3、Fe(OH)3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
②只有Fe2O3
③只有Fe(OH)3
④是Fe2O3、Fe(OH)3的混合物
⑤是Cu
、Fe2O3的混合物
⑥是Cu
、Fe(OH)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1)
(2)白色无水CuSO4遇水变蓝
(3)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
(探究思路)
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Fe(OH)3、Cu等,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图1进行实验。结果无水CuSO4没有变蓝,从而排除猜想中的______。(填猜想中的序号)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___的观点正确(填“乙”或“丙”)。
(3)丁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2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Ⅰ组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
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
g
Ⅱ组
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
g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83.1
g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___。
(2)应该选择___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___组(填序号)。
(3)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___。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___。
(反思评价)
戊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图2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___。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丁同学上述实验中的CO还可以用H2代替,并将图2中B装置换成盛有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干燥管,来确定该红色粉末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9.(2020·云南省初三期末)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查阅资料)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
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
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反应后略)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_________,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
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_________中进行。
(优化装置)
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填序号)___,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_______。
(得出结论)
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
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
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10.(2020·江苏省初三一模)在20℃环境中,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1)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可以化合生成碳酸氢钠。
(2)20℃,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110
21.8
9.6
(定性探究)(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盛有
NaHCO3溶液,目的是吸收装置A中挥发出的HCl气体,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选择________(选填E、F)达到实验目的;
(4)在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说明CO2和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
(定量计算)
(5)装置D中NaOH全部转化成Na2CO3时,理论上最多可以生成Na2CO3多少克____________?
(6)当向装置D中通入足量的CO2时,可以将NaOH全部转化为NaHCO3,实验过程中会析出的NaHCO3质量___________g(不考虑结晶水)。
11.(2020·广东省西南中学初三一模)如图是某食品包装中的干燥剂。
下面是兴趣小组对干燥剂的探究过程,请参与到其中去,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干燥剂能吸水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同学们对放置一段时间干燥剂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干燥剂现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猜想1:含有CaO
猜想2:含有Ca(OH)2
猜想3:含有CaCO3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少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试管外壁有热感
含有_____
2.向步骤1加水后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含有Ca(OH)2
3.向步骤2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
_____
含有Ca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分析)小明同学认为步骤2不能确定Ca(OH)2是否存在,原因是_____。
(改进实验)小明同学进行下列实验
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干燥剂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
12.(2020·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初三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和H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HCl
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讨论与交流)
小明认为猜想I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实验与结论)
(1)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3,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色,于是小亮认为猜想3正确。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请你另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3正确
(2)验证猜想4,可选择的试剂有____________。
A.酚酞溶液
B.氢氧化钾溶液
C.稀硫酸
D.氯化钡溶液
(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盐酸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____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
13.(2020·广东省初三零模)为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把反应后的C、D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甲同学欲探究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I
NaCl
猜想I
I
NaCl和CaCl2
猜想Ⅲ
NaCl
和Na2CO3
猜想IV:NaCl
、CaCl2
和Na2CO3
小明认为猜想IV定不成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成立
ⅱ.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____
有气泡产生
14.(2020·安徽省潜山县第四中学初三开学考试)合肥某中学兴趣小组同学看电视报道说洁厕灵不能与“84”消毒液混用,否则会产生使人中毒的气体。于是他与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一起对洁厕灵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1)洁厕灵是酸性洗涤剂。
(2)洁厕灵中所含的阴离子主要是氯离子。
(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
(猜想与假设)猜想1:洁厕灵的主要成分为NaCl
猜想2:洁厕灵的主要成分为稀盐酸
(讨论交流1)同学们认为猜想1不合理,因为_____。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洁厕灵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放入一根生锈的铁钉
_____
猜想2成立
写出该试管中发生的属于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讨论交流2)(1)请你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检验洁厕灵的成分,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_____。
(2)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用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请完成反应方程式。2HCl+NaC1O=NaCl+_____↑+H2O
15.(2020·山东省初三一模)在做盐跟盐反应的分组实验时,第一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SO4溶液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浊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废液缸中的浊液进行过滤,探究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除了NaCl外,还有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猜想①:_______;
猜想②:Na2SO4;
猜想③:Na2CO3;
猜想④:Na2CO3、Na2SO4
(实验探究)
若现象a只有白色沉淀,则猜想_____成立;若现象a只有气泡产生,则猜想_____可能成立;若现象b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则猜想_______成立。
16.(2020·广东省湛江一中培才学校初三零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1)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纯净的烧杯中(如图C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
小明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小光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
小英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H2SO4;
你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_________.
(讨论)你认为______的猜想一定不合理.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______的猜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若小光的猜想正确,请完成下表的方案.
实验步骤
预想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滴入___
_________
小光的猜想正确
17.(2020·全国初三专题练习)某兴趣小组发现了一包敞口放置的碱石灰样品,为探究其成分,同学们在实验室对这包碱石灰样品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是由CaO和NaOH固体混合而成,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②熟石灰微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③B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同学们分析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NaOH、Ca(OH)2、CaCO3和___。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后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部分该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
无明显放热现象
碱石灰样品中不含CaO
和_________
②继续加足量水,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③从步骤②的试管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
④将步骤③所得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思考与分析)
小杰同学经过分析认为步骤②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释与结论)
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可以得出该碱石灰样品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步骤④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
18.(2020·全国初三专题练习)为了测定某样品中氧化铁(Fe2O3)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含铁元素,且不溶于水和酸),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查阅资料)
1.草酸(H2C2O4)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H2C2O4
CO2↑+CO↑+H2O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实验设计及操作)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问题讨论)
(1)装药品前应先
,实验中观察到E中现象是:固体颜色

(2)进入E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B、C、D中依次是
(填序号)。

浓硫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浓硫酸
(3)G的作用是
;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当E中固体完全反应后,
处应先停止加热(填序号A或E);
(5)上述实验装置的一处明显缺陷是:

(数据处理)
称取样品8.0g,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称量F装置增重4.4g。则样品中氧
化铁质量分数为

(实验反思)
当观察到E中固体全部变黑后,若立即停止通CO,则测得的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19.(2019·攀枝花市第四初级中学校(攀枝花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Ⅰ.定性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哪一种并说出理由_____.
(继续实验)(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溶液、Na2CO3溶液,分别进行如表三组探究实验.
实验方案
①测溶液pH
②滴加Na2CO3溶液
③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与标准比色卡比照,得pH<7
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上述三个实验探究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明显的一处错误是_____;
(2)实验方案探究中也有一个是不合理的,这个方案是_____(选填①、②、③),不合理的原因是_____.
(剖析本质)实验后,老师又带领大家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此反应的实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在如图反应后的方框中补画未画全的微粒____.
II.定量探究
取上述(演示实验)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100g,设计如图实验:
试计算上述(演示实验)反应后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列出计算过程)
20.(2019·安徽省中考模拟)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设计实验)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延伸)
(3)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实验现象及结论是______。
21.(2019·河池市宜州区实验高中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咨询老师准备用亚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一定量的SO2(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瓶亚硫酸钠溶液并告知该瓶溶液放置时间可能较长,不知是否变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小组对该瓶亚硫酸钠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Na2SO3有较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2Na2SO3+O2=2Na2SO4;
(2)Na2SO3能与酸反应产生SO2气体;
(3)SO32﹣、SO42﹣均能与Ba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3可溶于稀盐酸并可以产生SO2气体,BaSO4不溶于稀盐酸。
(作出猜想)
猜想1: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
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_____。
你认为还可能有的猜想3_____。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溶液是否变质:
小组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甲组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没有变质,还是Na2SO3
乙组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
______
已部分变质
(评价)①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
②若证明部分变质乙组方案是否合理?_____(回答“是”或“否”)
(反思)
亚硫酸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因此应该如何保存亚硫酸钠?_____。
22.(2019·四川省中考模拟)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1)(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炭粒,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_____;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
(2)(查阅资料)①Na2O为白色固体,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
+
H2O
=
2NaOH;②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方案1
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
白色物质为Na2O
方案2
①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物质是____。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3)(反思评价)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
(4)(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5)(思维托展)通过以上探究,你还能获得哪些结论,请写出一条____。
23.(2019·安徽省凤台县顾桥中学中考模拟)生石灰在生活中常用作干燥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们对这包干燥剂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这包久置的干燥剂是否变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全部是CaO;
猜想二:是CaO和Ca(OH)2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Ca(OH)2;
猜想四:是Ca(OH)2、CaCO3的混合物。
猜想五:全部是CaCO3
(实验探究):
(1)取部分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后无放热现象,说明这包干燥剂中不含_____。
(2)继续向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出现,说明这包干燥剂含有_____。
(3)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干燥剂中是否还含有其他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另取部分干燥剂于烧杯中加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3支试管中。请你参与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澄清溶液变浑浊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写出方案一的化学方程式_____。方案三的现象是:_____。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猜想_____成立。
(拓展迁移]:小组同学通过反思生石灰干燥剂变质的原因后,请判断下列气体中不能用生石灰作干燥剂的是_____(填序号)
①O2
②CO2
③SO2
24.(2017·安徽省中考模拟)为确定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分,请你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以下探究。
(做出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金属铜;
猜想Ⅱ: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猜想Ⅲ:除铜外,还含有木炭;
猜想Ⅳ: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木炭。
(设计实验)实验流程如图:
(问题和讨论)
(1)步骤②包括溶解、________两步操作;
(2)C的化学式为________,D的化学式为________,由此可以推出固体B中含有__________(写化学式);
(3)步骤④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2)的结论推断:如果溶液A显蓝色,则证明猜想________成立。
25.(2017·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中考模拟)为探究金属镁的化学性质,甲、乙两化学兴趣小组分别完成了下列实验:
【甲组同学实验】将光亮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的NaHCO3饱和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溶液红色加深。
【乙组同学实验】将点燃的镁条插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内,镁条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并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提出问题】①甲组同学实验产生的气体和白色固体成分;
②乙组同学实验反应后的产物。
【对甲组同学实验进行探究】确定气体和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Mg(HCO3)2能溶于水;
②硫酸铜固体为白色,遇水变蓝;
③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1)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2)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_____(写化学式)。
(3)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作出猜想】猜想Ⅰ: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猜想Ⅱ: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
猜想Ⅲ: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和Mg(OH)2。
【初步验证】
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_________溶液,观察到_________,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得出猜想Ⅱ错误。
【设计实验】为进一步确定固体的成分,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参与探究活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干燥的白色固体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______的U型管
__
猜想Ⅲ正确
【对乙组同学实验进行探究】确定实验反应后的产物
【查阅资料】①MgO+H2O(热水)=Mg(OH)2,Mg(OH)2在热水中溶解度增大,在热水中显碱性;②
MgC2+2H2O=Mg(OH)2+C2H2↑。
【作出猜想】猜想Ⅰ:产物是MgO和C;
猜想Ⅱ:产物是MgO、MgC2和C。
提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放入试管,加入足量热水,无气体放出,说明猜想____不正确;
②为了验证另一种猜想中白色固体成分,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实验操作是________;
【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对“CO2不助燃”,你有什么新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
26.(2020·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初三专题练习)化学实验过程经常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液,经过无害化处理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在一次实验课上,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完成了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鉴别,并对废液成分展开探究。
活动一
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完成了右图所示的三组小实验。实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
活动二
小雪将六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下图),
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由此可以确定: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一定含有的离子。小组同学对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②继续滴加稀盐酸
①溶液变红②产生气泡
①有OH-②有CO32-、无Ca2+
方案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_(指示剂除外)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①有CO32-、无Ca2+②有OH-
(反思与评价)
(1)小明同学对方案一提出质疑,
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上层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烧杯内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27.(2020·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初三月考)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学习《化学》下册77页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当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
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小组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
2NaHCO3
(3)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4)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提出猜想)(1)溶质有NaOH、Na2CO3;(2)溶质为Na2CO3;
(3)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4)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______试液(填酸碱指示剂)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有_______生成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1)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将实验步骤②剩下混合物进行_______(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称量。发现所得沉淀质量等于步骤②中所称量的溶液质量的十分之一,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
A.4.26%
B.5.38%
C.3.43%
D.10%
(反思应用)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_________________。
28.(2019·江西省峡江县福民俊杰学校中考模拟)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为确认其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猜想与假设)
其溶质可能为NaCl、NaOH、Na2CO3和NaHCO3中的一种。
(资料查阅)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某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探究过程)
如图乙所示,在操作①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其实验现象应是_____;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得到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假设物质中的_____。
(探究结论)
你认为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假设物质中的_______________,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反思)
(1)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②产生的气体应是_____(写化学式),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有同学猜想其中的溶质还可能是Na2SO4,但又没有Na2SO4的上述表列信息。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的相关现象,判断该溶液中的溶质是否是Na2SO4,并叙述理由:_______________
29.(2019·铁力市三中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次实验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此时观察到U形管左右两侧产生的现象是不同的;实验后,小组同学充分振荡U形管。发现管内仍有白色固体残留。将固体分离后,同学们对滤液成分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溶质为NaCl
猜想二:溶质为NaCl和BaCl2
猜想三:溶质为NaCl、BaCl2和HCl
你认为以上猜想__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请写出你的猜想_____。
(2)(实验探究)小红为了验证滤液成分,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钠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由此得出结论:猜想一成立。小刚认为小红的结论是否严密_____(填“严密”或“不严”)。
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滤液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_____溶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你的猜想成立
(3)(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确定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
30.(2019·山东省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选做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提示:BaCl2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性。)
祺祺:向试管I中慢慢滴入MgCl2溶液,并不断振荡,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雯雯:分别完成试管II和I中的两个实验后,接着进行如下探究,请分析后作答:
(1)雯雯经过分析推断,试管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步骤①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祺祺把沉淀M、N混合后加入AgNO3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祺祺把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则废液缸内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
实验探究题专题
1.(2019·南昌市第一中学中考模拟)兴趣小组的利用提供的试剂: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小清同学将氯化钠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混合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意外地闻到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是二氧化硫
猜想2.可能是氯化氢
猜想3.可能是氨气
大家讨论后认为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灰水变浑浊。写出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小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_,于是他认为猜想2正确。
[评价与改进]小煜认为小诚的结论不科学,于是他利用提供的试剂通过实验确认了猜想2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将产生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加热氯化钠与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的气体是氯化氢
[拓展应用]实验室可用氯化钠和硫酸反应制取氯化氢气体,已知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请推测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最适宜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加热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B.加热氯化钠固体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C.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答案】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无法生成氨气
SO2+Ca(OH)2=CaSO3↓+H2O
溶液变红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无明显现象
C
【解析】
[猜想与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无法生成氨气;
[查阅资料]?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的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实验探究]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评价与改进]验证猜想2正确,还可以验证猜想1错误,利用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如图所示,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无明显现象,证明猜想1错误,猜想2正确。
[拓展应用]实验室可用氯化钠和硫酸反应制取氯化氢气体,已知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所以制取时不要用氯化钠溶液,同时用浓硫酸起到吸水作用,故填C。
2.(2019·银川九中英才学校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大胆提出猜想,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1)(猜想与假设)猜想Ⅰ:溶液中的溶质只有________。
猜想Ⅱ: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HCl
猜想Ⅲ: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
猜想Ⅳ: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HCl
(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猜想______是不正确的。为了验证余下的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
(3)(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Ⅲ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碳酸钙
有气泡产生
猜想______不正确
猜想______正确
(4)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还可以单独用下列哪种物质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________。
A.CuO
B.AgNO3
C.Cu
D.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aCl2
Ca(OH)2+2HCl=CaCl2+2H2O

溶液不变色


CaCO3+2HCl=CaCl2+H2O+CO2↑
A
CuO+2HCl=CuCl2+H2O
【解析】
(1)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反应结果有三种,恰好完全反应、盐酸有剩余、氢氧化钙有剩余,根据已有猜想,还有一种情况是恰好完全反应,猜想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钙;
(2)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猜想Ⅳ是不正确的表述,因为氢氧化钙与盐酸不可能同时存在;
(3)进行实验:
因为猜想Ⅲ中含有氢氧化钙,故滴加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钙,证明猜想Ⅲ不正确;因为试液中加入碳酸钙有气泡产生,故溶液中含有酸,故猜想Ⅰ不正确,猜想Ⅱ是正确的猜想;
(4)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5)拓展:还可以单独用下列物质氧化铜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因为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能证明盐酸的存在;而AgNO3只能证明氯离子的存在,不能证明是否含有酸;Cu不能和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NaOH虽然能和盐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故只有氧化铜能用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反应的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
3.(2018·江苏省中考模拟)某同学进行下图两个实验。
(l)甲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乙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3)把甲、乙反应后的溶液倒入同一烧怀,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决定对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钡不溶于酸。
(提出猜想)
白色沉淀为:Ⅰ._______;Ⅱ.Mg(OH)2和BaSO4;Ⅲ.Mg(OH)2和MgCO3.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论
过滤、洗涤白色沉淀备用;向白色沉淀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①若沉淀全部溶解,且无其它现象;猜想Ⅰ成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且无气体产生,猜想Ⅱ成立。
③若沉淀完全溶解,________,猜想Ⅲ成立。
(拓展与思考)如果猜想Ⅲ成立,产生此结果的原因是做甲实验时___________;上述白色沉淀的成分不可能出现的组合是Mg(OH)2、MgCO3和BaSO4,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l)Ba(OH)2+Na2CO3=2NaOH+BaCO3↓(2)镁的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3)氢氧化镁;Mg(OH)2+2HCl=MgCl2+2H2O;②沉淀部分溶解③且有气体产生【拓展与思考】碳酸钠溶液过量;碳酸钠和氢氧化镁不共存。
【解析】
(l)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l)Ba(OH)2+Na2CO3=2NaOH+BaCO3↓
(2)镁的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3)氢氧化镁;Mg(OH)2+2HCl=MgCl2+2H2O;②沉淀部分溶解③且有气体产生
【拓展与思考】
碳酸钠溶液过量;碳酸钠和氢氧化镁不共存。;
(2)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镁的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3)硫酸钡和氢氧化镁能生成氢氧化镁和硫酸钡白色沉淀,碳酸钠和硫酸镁能生成碳酸镁白色沉淀;甲试管中一定有氢氧化钠,乙试管的溶液中一定有硫酸镁,所以硫酸镁一定存在,所以沉淀可能是由氢氧化镁。①若沉淀全部溶解,且无其它现象;则沉淀只有氢氧化镁;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②硫酸钡不溶于酸。若沉淀部分溶解且无气体产生,猜想Ⅱ成立。③若沉淀完全溶解,且有气体产生,猜想Ⅲ成立。因为碳酸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拓展与思考】如果猜想Ⅲ成立,产生此结果的原因是做甲实验时碳酸钠溶液过量;上述白色沉淀的成分不可能出现的组合是Mg(OH)2、MgCO3和BaSO4,原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镁不共存。
4.(2019·河北省中考模拟)利用以下装置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1)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
(2)实验I中,在点滴板的a、b穴中滴入酸溶液后,溶液变红的是_____(填“a”或“b”)。使用点滴板的优点之一是_____。
(3)实验Ⅱ中,为了验证石灰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试剂X的名称是_____。
(4)实验Ⅲ中,在仪器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仪器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答案】试管;
a;
节约药品(方便观察反应现象等,合理即可);
澄清石灰水;
红棕色固体逐渐消失、
溶液逐渐变成黄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
【解析】
(1)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2)a中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变红色,b中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使用点滴板的优点是节约药品、方便观察反应现象等;(3)验证石灰石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可以将盐酸滴到石灰石上,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到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含有碳酸根离子;(4)氧化铁和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或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红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逐渐变为黄色;仪器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H2SO4═Fe2(SO4)3+3H2O。
5.(2019·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中和反应后,做了如下实验:
(观察与讨论)甲同学观察到B烧杯中出现(1)_____现象,于是甲同学认为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其理由是(2)
_____;
为了科学处理废液,同学们对B烧杯中上层清液里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B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含有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Na2SO4
乙同学猜想:Na2SO4、NaOH
丙同学猜想:NaOH、Ba(OH)2
丁同学猜想:Na2SO4、H2SO4
(活动与探究)甲同学实验:取B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先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3)_____
现象,于是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猜想正确。请你评价甲同学的实验及结论(4)_____;
乙同学实验:取B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乙同学结合甲同学实验确定了溶液中溶质为(5)_____(填化学式);
同学们根据探究结果合理的处理了废液。
(反思与总结)a.通过甲同学实验可知,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发生了,可以通过实验验证(6)_____即可;
b.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可知,猜想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不仅要考虑可溶于水的反应物及生成物,还要考虑(7)_____。
【答案】白色沉淀
硫酸和硫酸钠均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法证明有硫酸钠生成,所以不
能证明反应发生了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不正确,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加入
稀硫酸没有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钡,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氢氧化钠,但无
法证明是否含硫酸钠,若溶液中只含氢氧化钠,也会出现相同现象,所以甲同学结论错误
Na2SO4、NaOH
反应物被耗尽或不存在
反应的先后顺序
【解析】
【观察与讨论】B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滴入氢氧化钡溶液后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故甲同学观察到
B
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现象,于是甲学认为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其理由是:硫酸和同硫酸钠均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法证明有硫酸钠生成,所以不能证明反应发生了;【实验探究】甲同学实验:取
B
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先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
液,溶液变成红色,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现象,于是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猜想正确。甲同学的实验及结论不正确,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加入
稀硫酸没有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钡,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氢氧化钠,但无
法证明是否含硫酸钠,若溶液中只含氢氧化钠,也会出现相同现象,所以甲同学结论错误;
乙同学实验:取
B
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乙同学结合甲同学实验确定了溶液中溶质为
Na2SO4、NaOH;【反思与总结】a.通过甲同学实验可知,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发生了,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反应物被耗尽或不存在即可;b.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可知,猜想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不仅要考虑可溶于水的反应物及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的先后顺序。
6.(2018·肇庆市端州区南国中英文学校中考模拟)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
写出乙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后,甲、乙两个同学将废液倒入实验室的废液缸,结果发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他们产生了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碳酸钙、指示剂、水和氯化钠,此外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______的猜想正确
②__________________
小云的猜想正确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红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_。
【答案】Na2CO3+Ca(OH)2=CaCO3↓+2NaOH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产生白色沉淀)
NaOH
[或NaOH、Ca(OH)2]
小林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无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反应物的用量
【解析】
乙中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是:Na2CO3+
Ca(OH)2=CaCO3↓+2NaOH;因为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观察到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产生白色沉淀)。
交流讨论:
废液浑浊并呈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碱性物质,根据反应,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而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共存,所以还可能是:NaOH
[或NaOH、Ca(OH)2]。
实验设计:
①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后有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碳酸钙白色沉淀,可以确定含有碳酸钠;而溶液仍呈红色说明反应结束后溶液中仍有碱性物质,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共存可得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废液中含有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小林的猜想正确。
②若废液中只含有碳酸钠,则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最终溶液呈中性。因此观察到的现象为: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③若只有氢氧化钙,氯化钙与氢氧化钙不反应,因此,溶液仍呈碱性,因此,观察到的现象为:无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反思拓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
7.(2015·安徽省淮北市非凡外国语学校初三零模)过氧化钠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药品,它是浅黄白色颗粒粉末.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水中能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方程式:Na2O2+2H2O=2NaOH+H2O2,过氧化氢又能分解放出氧气。
(1)区分水和过氧化氢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为了证明过氧化钠加入水中生成了氢氧化钠,在生成的溶液中滴加了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为无色,请你对此现象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什么导致溶液先变红再褪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1:甲同学“可能是无色酚酞溶液变质导致溶液褪色”;
猜想2:乙同学“可能是生成的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
实验与结论:
a:甲同学提出的猜想,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乙同学设计了以下方案并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变红后,___________观察现象
溶液依然为红色
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你还能提出不同的猜想吗?如果还能提出新的合理的假设和方案你将获得奖励分4分.
猜想3:_____________
方案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分别取等量的两种无色液体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有气泡冒出的为过氧化氢,没有气泡冒出的为水
2H2O22H2O+O2↑
如果是无色酚酞溶液变质,刚开始就不会先变成红色了
往试管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不是过氧化氢使溶液颜色褪色
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溶液颜色褪去
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现象
变回红色(或依然无色)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溶液颜色褪去(或溶液颜色褪去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无关)
【解析】
(1)过氧化氢能够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产生氧气和水,而水不能,所以可以分别取等量的两种无色液体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即可,若产生了气体,则是过氧化氢,反之为水;
(2)实验与结论:
a、根据开始溶液由无色到红色再到无色,如果酚酞变质,则一开始溶液也不会变红,所以可以判断无色酚酞没有变质;
b、根据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的了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所以在这里要排除过氧化氢的干扰,可以向变红了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观察现象,若红色不消失,则说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讨论交流:
猜想3:可以考虑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过大等相关的因素,所以可以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现象,若红色消失则说明氢氧化钠的浓度与颜色消失有关,反之则无关。
?故答案为:
(1)分别取等量的两种无色液体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有气泡冒出的为过氧化氢,没有气泡冒出的为水;2H2O22H2O+O2↑;
(2)实验与结论:
a、如果是无色酚酞溶液变质,刚开始就不会先变成红色了;
b、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变红后往试管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溶液依然为红色
?不是过氧化氢使溶液颜色褪色
附加分空:
猜想3: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溶液颜色褪去;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现象
(1)变回红色(2)依然无色
(1)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溶液颜色褪去(2)溶液颜色褪去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无关
8.(2020·成都市金花中学初三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有一次活动的内容是: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
、Fe2O3、Fe(OH)3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
②只有Fe2O3
③只有Fe(OH)3
④是Fe2O3、Fe(OH)3的混合物
⑤是Cu
、Fe2O3的混合物
⑥是Cu
、Fe(OH)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1)
(2)白色无水CuSO4遇水变蓝
(3)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
(探究思路)
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Fe(OH)3、Cu等,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图1进行实验。结果无水CuSO4没有变蓝,从而排除猜想中的______。(填猜想中的序号)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___的观点正确(填“乙”或“丙”)。
(3)丁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2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Ⅰ组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
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
g
Ⅱ组
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
g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83.1
g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___。
(2)应该选择___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___组(填序号)。
(3)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___。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___。
(反思评价)
戊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图2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___。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丁同学上述实验中的CO还可以用H2代替,并将图2中B装置换成盛有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干燥管,来确定该红色粉末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答案】③④⑥

排净装置中的空气(或防止CO和装置中的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部分红色粉末变黑
不需要
因为一直通入CO气体,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装置中
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或用塑料袋等收集,或其他合理答案)
可行
【解析】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图1进行实验。结果无水CuSO4没有变蓝,说明没有水生成,而氢氧化铁受热能生成水,从而排除猜想中的③④⑥;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丙同学的观点正确,因为氧化铁与酸反应溶液变色,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和装置内的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
(2)根据题意,装置B内只有少量澄清石灰水,不能将二氧化碳全部吸收,故第Ⅱ组数据不准确,应该选择第Ⅰ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计算过程如下:固体质量的减少即为氧化铁中的氧元素的质量,根据氧元素的质量计算出氧化铁的质量,进而确定成分,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⑤组。
(3)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部分红色粉末变黑;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不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因为一直通入CO气体,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装置中。
反思评价:
戊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图2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是空气污染物,故应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或用塑料袋等收集)。
拓展延伸:
有同学提出丁同学上述实验中的CO还可以用H2代替,并将图2中B装置换成盛有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干燥管,来确定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此方案是可行的,因为氢气也具有还原性,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9.(2020·云南省初三期末)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查阅资料)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
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
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反应后略)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_________,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
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_________中进行。
(优化装置)
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填序号)___,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_______。
(得出结论)
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
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
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答案】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密闭容器
B
A装置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不能平衡
参加化学反应

【解析】
[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碳酸钠与氯化氢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因有二氧化碳气体溢出,故反应后总质量比反应前总质量减少,观察到天平不平衡;反应的方程式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反思评价]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中进行;
[优化装置]最佳装置是B,A同学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不能平衡.C中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太快,橡皮塞易弹出;
[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含有铜、碳、氧、氢四种元素,所以该化合物中也会含有这四种元素。
点睛: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产物的状态选择敞口或密闭装置,若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该题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了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的知识。
10.(2020·江苏省初三一模)在20℃环境中,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1)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可以化合生成碳酸氢钠。
(2)20℃,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110
21.8
9.6
(定性探究)(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盛有
NaHCO3溶液,目的是吸收装置A中挥发出的HCl气体,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选择________(选填E、F)达到实验目的;
(4)在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说明CO2和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
(定量计算)
(5)装置D中NaOH全部转化成Na2CO3时,理论上最多可以生成Na2CO3多少克____________?
(6)当向装置D中通入足量的CO2时,可以将NaOH全部转化为NaHCO3,实验过程中会析出的NaHCO3质量___________g(不考虑结晶水)。
【答案】长颈漏斗
NaHCO3+HCl=NaCl+H2O+CO2↑
干燥
E
有晶体析出
145.75g
221.4
【解析】
(1)仪器a的是长颈漏斗;
(2)HCl气体溶于水是盐酸,能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NaHCO3+HCl=NaCl+H2O+CO2↑
(3)装置B中盛有
NaHCO3溶液,目的是吸收装置A中挥发出的HCl气体,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选择F,应该选择E,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二氧化碳,E中盛放浓硫酸。
(4)20℃时,NaOH的溶解度是110g,则210gNaOH饱和溶液中含有100g的水,110g的氢氧化钠,2NaOH
+CO2=Na2CO3
+H2O,设110g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Na2CO3
的质量为x。
,解得x=145.75g,
20℃时,Na2CO3的溶解度是21.8g,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可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说明CO2和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
(5)20℃时,NaOH的溶解度是110g,则210gNaOH饱和溶液中含有100g的水,110g的氢氧化钠,2NaOH
+CO2=Na2CO3
+H2O,设110g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Na2CO3
的质量为x。
,解得x=145.75g
(6)2NaOH
+CO2=Na2CO3
+H2O,Na2CO3+H2O+CO2=2NaHCO3,所以
NaOH———NaHCO3,变化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变,设110gNaOH发生反应转化为NaHCO3的质量为y。
,解得y=231g,20℃时,NaHCO3的溶解度是9.6g,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是:231g-9.6=221.4g
【点睛】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式计算,易错点是由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11.(2020·广东省西南中学初三一模)如图是某食品包装中的干燥剂。
下面是兴趣小组对干燥剂的探究过程,请参与到其中去,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干燥剂能吸水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同学们对放置一段时间干燥剂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干燥剂现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猜想1:含有CaO
猜想2:含有Ca(OH)2
猜想3:含有CaCO3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少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试管外壁有热感
含有_____
2.向步骤1加水后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含有Ca(OH)2
3.向步骤2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
_____
含有Ca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分析)小明同学认为步骤2不能确定Ca(OH)2是否存在,原因是_____。
(改进实验)小明同学进行下列实验
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干燥剂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
【答案】CaO+H2O=Ca(OH)2
氧化钙
稀盐酸
产生气泡
CaCO3+2HCl=CaCl2+H2O+CO2↑
氧化钙与水反应也产生氢氧化钙
CaO、Ca(OH)2和CaCO3
【解析】
(1)干燥剂能吸水的原因: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故填:CaO+H2O=Ca(OH)2。
(2)[进行实验]
1.取少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用手触摸试管外壁,试管外壁有热感,是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说明干燥剂中含有氧化钙;
2.向步骤1加水后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
3.向步骤2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少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试管外壁有热感
含有氧化钙
2.向步骤1加水后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含有Ca(OH)2
3.向步骤2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含有Ca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分析]
小明同学认为步骤2不能确定Ca(OH)2是否存在,原因是氧化钙与水反应也产生氢氧化钙。
故填:氧化钙与水反应也产生氢氧化钙。
[改进实验]
加入足量水后得到0.2g固体,说明干燥剂中含有0.2g碳酸钙,则干燥剂中其它物质质量:0.85g﹣0.2g=0.65g;
如果干燥剂中除去碳酸钙外只有氧化钙,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
而得到固体质量是1g,说明除去碳酸钙外不只含有氧化钙,即干燥剂中含有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
故填:CaO、Ca(OH)2和CaCO3。
12.(2020·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初三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和H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HCl
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讨论与交流)
小明认为猜想I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实验与结论)
(1)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3,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色,于是小亮认为猜想3正确。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请你另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3正确
(2)验证猜想4,可选择的试剂有____________。
A.酚酞溶液
B.氢氧化钾溶液
C.稀硫酸
D.氯化钡溶液
(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盐酸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____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
【答案】NaCl、Na2CO3
2HCl+
Na2CO3=2NaCl+CO2↑+H2O
错误
只含NaCl时也不変色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打磨光亮的镁条(合理即可)
产生气泡(合理即可)
ACD
蒸发
【解析】
【猜想与假设】猜想4:根据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其中的生成物及反应物是否过量分析解答;【讨论与交流】根据HCl和Na2CO3不能共存解答;【实验与结论】(1)根据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解答;根据猜想3中含有稀盐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分析解答;(2)根据碳酸钠的性质分析解答;【拓展与应用】根据蒸发结晶解答。【猜想与假设】猜想4: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猜想4:NaCl、Na2CO3;【讨论与交流】小明认为猜想I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2HCl+
Na2CO3=2NaCl+CO2↑+H2O;【实验与结论】(1)
结论错误;理由是稀盐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只含NaCl时也不变色;实验步骤: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打磨光亮的镁条;实验现象:产生气泡;(2)A、加入酚酞试液时,如果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正确;B、加入氢氧化钾溶液时,无明显现象,错误;C、加入稀硫酸时,如果产生气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正确;D、加入氯化钡溶液时,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正确。故选ACD。【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时,由于盐酸易挥发,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蒸发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
13.(2020·广东省初三零模)为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把反应后的C、D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甲同学欲探究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I
NaCl
猜想I
I
NaCl和CaCl2
猜想Ⅲ
NaCl
和Na2CO3
猜想IV:NaCl
、CaCl2
和Na2CO3
小明认为猜想IV定不成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成立
ⅱ.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____
有气泡产生
【答案】溶液变浑浊
Fe2O3+6HCl=2FeCl3+3H2O
CaCl2+Na2CO3=CaCO3↓+2NaCl
加入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III
【解析】
(1)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该实验中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
(2)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3)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百年共存,故猜想IV一定不成立,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混合溶液中没有氯化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物质,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故加入的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说明溶液中的溶质是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故猜想III成立。
14.(2020·安徽省潜山县第四中学初三开学考试)合肥某中学兴趣小组同学看电视报道说洁厕灵不能与“84”消毒液混用,否则会产生使人中毒的气体。于是他与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一起对洁厕灵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1)洁厕灵是酸性洗涤剂。
(2)洁厕灵中所含的阴离子主要是氯离子。
(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
(猜想与假设)猜想1:洁厕灵的主要成分为NaCl
猜想2:洁厕灵的主要成分为稀盐酸
(讨论交流1)同学们认为猜想1不合理,因为_____。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洁厕灵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放入一根生锈的铁钉
_____
猜想2成立
写出该试管中发生的属于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讨论交流2)(1)请你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检验洁厕灵的成分,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_____。
(2)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用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请完成反应方程式。2HCl+NaC1O=NaCl+_____↑+H2O
【答案】NaCl溶液显中性
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Fe+2HCl═FeCl2+H2↑
取少量洁厕灵于试管中,加适量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
Cl2
【解析】
[讨论交流1]
同学们认为猜想1不合理,因为NaCl溶液显中性。
故填:NaCl溶液显中性。
[设计并完成实验]
取少量洁厕灵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放入一根生锈的铁钉,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是因为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洁厕灵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放入一根生锈的铁钉
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猜想2成立
该试管中发生的属于置换:氧化铁完全反应后,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
故填:Fe+2HCl═FeCl2+H2↑。
[讨论交流2]
(1)检验洁厕灵的成分:取少量洁厕灵于试管中,加适量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
故填:取少量洁厕灵于试管中,加适量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2个,钠原子都是1个,氧原子都是1个,反应前氯原子是3个,反应后应该是3个,其中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因此未知物质是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NaC1O=NaCl+Cl2↑+H2O。
故填:Cl2。
15.(2020·山东省初三一模)在做盐跟盐反应的分组实验时,第一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SO4溶液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浊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废液缸中的浊液进行过滤,探究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除了NaCl外,还有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猜想①:_______;
猜想②:Na2SO4;
猜想③:Na2CO3;
猜想④:Na2CO3、Na2SO4
(实验探究)
若现象a只有白色沉淀,则猜想_____成立;若现象a只有气泡产生,则猜想_____可能成立;若现象b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则猜想_______成立。
【答案】
BaCl2+Na2CO3=
BaCO3↓+2NaCl
BaCl2+Na2SO4=
BaSO4↓+2NaCl
BaCl2

③④

【解析】B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
BaCO3↓+2NaCl;
BaCl2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其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O4=
BaSO4↓+2NaCl;【提出猜想】分析反应后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剩余的反应物,但是反应物不能同时剩余。猜想①:BaCl2;
猜想②:Na2SO4;猜想③:Na2CO3;
猜想④:Na2CO3、Na2SO4;【实验探究】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若现象a只有白色沉淀,说明有氯化钡,与氯化钡不共存的碳酸钠和硫酸钠一定不存在,则猜想①成立;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气泡,若现象a只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钠,则猜想③④可能成立;碳酸钡能与硝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硝酸钡和二氧化碳,可以观察到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硫酸钡不能与硝酸反应,固体不溶于酸,若现象b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有Na2CO3、Na2SO4,则猜想④成立。
16.(2020·广东省湛江一中培才学校初三零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1)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纯净的烧杯中(如图C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
小明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小光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
小英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H2SO4;
你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_________.
(讨论)你认为______的猜想一定不合理.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______的猜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若小光的猜想正确,请完成下表的方案.
实验步骤
预想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滴入___
_________
小光的猜想正确
【答案】2NaOH+H2SO4=Na2SO4+2H2O
Na2SO4
小英
小明
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酚酞溶液
无色溶液变红色
【解析】(1)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填:2NaOH+H2SO4=Na2SO4+2H2O;
(2)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故填:Na2SO4;
由于烧杯中含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而氢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硫酸铜,故一定不会含有硫酸,所以小英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若滤液是无色的,则小明的猜想不正确,故填:小英,小明,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小光的猜想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可以使用酚酞试液来证明,故填:
实验步骤
预期的实验现象
酚酞溶液
无色溶液变红色
17.(2020·全国初三专题练习)某兴趣小组发现了一包敞口放置的碱石灰样品,为探究其成分,同学们在实验室对这包碱石灰样品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是由CaO和NaOH固体混合而成,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②熟石灰微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③B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同学们分析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NaOH、Ca(OH)2、CaCO3和___。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后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部分该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
无明显放热现象
碱石灰样品中不含CaO
和_________
②继续加足量水,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③从步骤②的试管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
④将步骤③所得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思考与分析)
小杰同学经过分析认为步骤②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释与结论)
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可以得出该碱石灰样品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步骤④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
【答案】碳酸钠
氢氧化钠
Ca(OH)2+Na2CO3==CaCO3↓+2NaOH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氯化钠、氯化钡和氢氧化钠
【解析】
[提出猜想]
根据物质的组成及性质可知,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NaOH、Ca(OH)2、CaCO3和碳酸钠;
[实验探究]
因为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碱石灰样品中不含CaO和氢氧化钠;
[思考与分析]
小杰同学经过分析认为步骤②的结论不准确,因为样品中可能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二者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不准确;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释与结论]
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可以得出该碱石灰样品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实验探究步骤④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有生成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过量的氯化钡。
18.(2020·全国初三专题练习)为了测定某样品中氧化铁(Fe2O3)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含铁元素,且不溶于水和酸),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查阅资料)
1.草酸(H2C2O4)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H2C2O4
CO2↑+CO↑+H2O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实验设计及操作)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问题讨论)
(1)装药品前应先
,实验中观察到E中现象是:固体颜色

(2)进入E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B、C、D中依次是
(填序号)。

浓硫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浓硫酸
(3)G的作用是
;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当E中固体完全反应后,
处应先停止加热(填序号A或E);
(5)上述实验装置的一处明显缺陷是:

(数据处理)
称取样品8.0g,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称量F装置增重4.4g。则样品中氧
化铁质量分数为

(实验反思)
当观察到E中固体全部变黑后,若立即停止通CO,则测得的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问题讨论】(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由红色变为黑色
(2)③
(3)隔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Fe2O3+3CO2Fe+3CO2
(4)E
(5)未进行尾气处理
【数据处理】66.7%
【数据处理】偏小
【解析】
试题分析:【问题讨论】(1)有气体参加、生成的反应,为了防止漏气,装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中E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观察到现象是:固体颜色由红色变为黑色
(2)干燥气体应放在最后一步,氢氧化钠溶液是吸收二氧化碳,而石灰水是检验二氧化碳,所以进入E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B、C、D中依次是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浓硫酸,选③
(3)G的作用是:隔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到装置F中,从而使二氧化碳质量偏大,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CO2Fe+3CO2
(4)当E中固体完全反应后,还要继续通入一氧化碳,防止灼热的铁又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实验失败,且装置E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有部分没有进入到装置F中,所以E处应先停止加热
(5)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所以上述实验装置的一处明显缺陷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数据处理】充分反应后称量F装置增重4.4g,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4.4g,再根据反应方程式:Fe2O3+3CO2Fe+3CO2中Fe2O3与CO2的质量关系,即可求出Fe2O3的质量,进而计算样品中氧化铁质量分数
解:设Fe2O3的质量为x
Fe2O3+3CO2Fe+3CO2
160
132
x
4.4g
160:132=x:4.4g
X=5.33g
∴样品中氧化铁质量分数=5.33g/8.0g×100%=66.7%
【数据处理】当观察到E中固体全部变黑后,若立即停止通CO,装置E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有部分没有进入到装置F中,使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则测得的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也偏小
考点:铁的冶炼原理及反应现象,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气体的除杂、干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19.(2019·攀枝花市第四初级中学校(攀枝花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Ⅰ.定性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哪一种并说出理由_____.
(继续实验)(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溶液、Na2CO3溶液,分别进行如表三组探究实验.
实验方案
①测溶液pH
②滴加Na2CO3溶液
③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与标准比色卡比照,得pH<7
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上述三个实验探究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明显的一处错误是_____;
(2)实验方案探究中也有一个是不合理的,这个方案是_____(选填①、②、③),不合理的原因是_____.
(剖析本质)实验后,老师又带领大家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此反应的实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在如图反应后的方框中补画未画全的微粒____.
II.定量探究
取上述(演示实验)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100g,设计如图实验:
试计算上述(演示实验)反应后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列出计算过程)
【答案】H2SO4+2NaOH=Na2SO4
+2H2O
猜想四不合理,H2SO4和NaOH会继续反应,不可能共存
NaOH
有气泡产生
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测pH

生成的Na2SO4也会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一定是由过量H2SO4引起的
10.65%
【解析】
[学生板演]硫酸和氢氧化纳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故填:H2SO4+2NaOH=Na2SO4
+2H2O
[猜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酸或碱可能过量,但不能同时过量,因为酸碱不能共存,会继续反应,故猜想四不合理;故填:猜想四不合理,H2SO4和NaOH会继续反应,不可能共存
[继续实验]
(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因此溶液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故填:NaOH
(2)碳酸钠和硫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看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故填:有气泡产生
[评价反思]
(1)根据图示操作判断,检测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伸入溶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涂到pH试纸上;故填: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测pH
(2)检验一种物质时要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硫酸钠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存在硫酸;故填:③;生成的Na2SO4也会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一定是有过量H2SO4引起的
[剖析本质]由三组探究实验可得,实验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硫酸钠和硫酸,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此反应的实质,反应后的方框中补画未画全的氢离子微粒和反应生成的水分子微粒,如图所示:;故填:
Ⅱ.定量探究
解:设反应后溶液中H2SO4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SO4的质量为x。
x=3.55g
设反应后溶液中H2SO4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SO4与反应后溶液中原有Na2SO4的质量共为y。
y=14.2g
反应后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是:;故填:10.65%
【点睛】
此题通过中和反应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方案的评价,解答时要全面审题,认真解答
20.(2019·安徽省中考模拟)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设计实验)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延伸)
(3)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实验现象及结论是______。
【答案】红
2NaOH+H2SO4=Na2SO4+2H2O
方案二
NaOH和H2SO4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也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
锌粒(或碳酸钠等)
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解析】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
【详解】
(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只有酸过量时溶液呈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方案二正确;方案一中NaOH和H2SO4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和硫酸都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故生成沉淀不能证明酸过量。
(3)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选择的物质能与酸反应有现象,与氢氧化钠、硫酸钠都不反应就符合要求,故可选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实验现象及结论是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21.(2019·河池市宜州区实验高中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咨询老师准备用亚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一定量的SO2(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瓶亚硫酸钠溶液并告知该瓶溶液放置时间可能较长,不知是否变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小组对该瓶亚硫酸钠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Na2SO3有较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2Na2SO3+O2=2Na2SO4;
(2)Na2SO3能与酸反应产生SO2气体;
(3)SO32﹣、SO42﹣均能与Ba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3可溶于稀盐酸并可以产生SO2气体,BaSO4不溶于稀盐酸。
(作出猜想)
猜想1: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
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_____。
你认为还可能有的猜想3_____。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溶液是否变质:
小组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甲组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没有变质,还是Na2SO3
乙组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
______
已部分变质
(评价)①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
②若证明部分变质乙组方案是否合理?_____(回答“是”或“否”)
(反思)
亚硫酸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因此应该如何保存亚硫酸钠?_____。
【答案】Na2SO4
部分变质,成分是Na2SO3、Na2SO4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气泡,沉淀部分溶解
含有硫酸钠的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时,产生气泡

隔绝氧气密封保存
【解析】
[作出猜想]
猜想1: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
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2SO4;
猜想3:部分变质,成分是Na2SO3、Na2SO4;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是已部分变质,说明样品中含有亚硫酸钠和硫酸钠。故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先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氯化钡与亚硫酸钠和硫酸钠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亚硫酸钡和硫酸钡。后产生气泡,是因为亚硫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硫,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中含有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硫酸钡,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小组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甲组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没有变质,还是Na2SO3
乙组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气泡,沉淀部分溶解
已部分变质
[评价]
①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含有硫酸钠的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时,产生气泡;
②若证明部分变质乙组方案合理,这是因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先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氯化钡和亚硫酸钠或硫酸钠或亚硫酸钠和硫酸钠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亚硫酸钡或硫酸钡或亚硫酸钡和硫酸钡,后产生气泡,是因为亚硫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硫,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中含有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硫酸钡,即样品中含有亚硫酸钠和硫酸钠。
故填:是。
[反思]
亚硫酸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因此应该隔绝氧气密封保存。
22.(2019·四川省中考模拟)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1)(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炭粒,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_____;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
(2)(查阅资料)①Na2O为白色固体,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
+
H2O
=
2NaOH;②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方案1
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
白色物质为Na2O
方案2
①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物质是____。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3)(反思评价)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
(4)(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5)(思维托展)通过以上探究,你还能获得哪些结论,请写出一条____。
【答案】Na2CO3
反应物中无氢元素(或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Na2CO3(或碳酸钠)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试液变红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或CO2在一定条件下能支持燃烧;金属Na着火不能用CO2灭火;金属Na与CO2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等)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碱性的,钠和二氧化碳点燃生成碳酸钠和碳。
【详解】
[进行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没有氢元素,因此没有氢氧化钠。
[查阅资料]步骤1在氧气流中充分燃烧黑色固体,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固体消失,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黑色固体是碳,步骤2?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物质是碳酸钠。
[反思评价]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碱性的,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因此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
[得出结论]钠和二氧化碳点燃生成碳酸钠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思维托展]通过钠和二氧化碳燃烧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点睛】
钠和二氧化碳点燃生成碳酸钠和碳。
23.(2019·安徽省凤台县顾桥中学中考模拟)生石灰在生活中常用作干燥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们对这包干燥剂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这包久置的干燥剂是否变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全部是CaO;
猜想二:是CaO和Ca(OH)2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Ca(OH)2;
猜想四:是Ca(OH)2、CaCO3的混合物。
猜想五:全部是CaCO3
(实验探究):
(1)取部分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后无放热现象,说明这包干燥剂中不含_____。
(2)继续向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出现,说明这包干燥剂含有_____。
(3)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干燥剂中是否还含有其他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另取部分干燥剂于烧杯中加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3支试管中。请你参与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澄清溶液变浑浊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写出方案一的化学方程式_____。方案三的现象是:_____。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猜想_____成立。
(拓展迁移]:小组同学通过反思生石灰干燥剂变质的原因后,请判断下列气体中不能用生石灰作干燥剂的是_____(填序号)
①O2
②CO2
③SO2
【答案】CaO或氧化钙
CaCO3或碳酸钙
Ca(OH)2+CO2═CaCO3↓+H2O
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②③
【解析】
[实验探究]
(1)加水没有发热现象根据氧化钙(生石灰)的特性可以判断一定没有生石灰存在。故填:CaO或氧化钙;
(2)加入足量的酸有气泡产生说明该干燥剂中一定含有
CaCO3,但不能判断是否一定还有氢氧化钙,因Ca(OH)2
遇到酸不会有气泡产生所以不能判定一定含有氢氧化钙,故填:CaCO3或碳酸钙;
(3)常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它会变浑浊是白色沉淀物碳酸钙,所以方案一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由于彼此证明了氢氧化钙的存在,所以方案三中加入氯化铜就会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故填:Ca(OH)2+CO2═CaCO3↓+H2O;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实验结论]
由以上实验探究得出猜想一,二,三都不可能有这几种情况的存在。故猜想四正确;故填:四;
[拓展迁移]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均能与氧化钙反应,故不能用其干燥,而氧气不与氧化钙反应,可用其来干燥;故填:②③。
24.(2017·安徽省中考模拟)为确定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分,请你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以下探究。
(做出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金属铜;
猜想Ⅱ: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猜想Ⅲ:除铜外,还含有木炭;
猜想Ⅳ: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木炭。
(设计实验)实验流程如图:
(问题和讨论)
(1)步骤②包括溶解、________两步操作;
(2)C的化学式为________,D的化学式为________,由此可以推出固体B中含有__________(写化学式);
(3)步骤④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2)的结论推断:如果溶液A显蓝色,则证明猜想________成立。
【答案】过滤
CO2 
CuO 
Cu、C
CO2+Ca(OH)2===CaCO3↓+H2O

【解析】
(1).
从实验流程图可知,操作②的目的是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所涉及步骤是溶解,过滤

(2).
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硫酸铜和水,由题中信息可知操作②所得固体成分铜或铜与木炭的混合物,灼烧时碳和氧气反应生成CO2 ;
(3).灼烧时,铜与氧气反应生成
CuO,(4).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固体中有碳,加硫酸后得蓝色溶液,说明D中有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证明B中有铜;即B是Cu、C混合物;
(5).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6).
如果溶液A显蓝色,则证明粉末中有氧化铜,猜想Ⅳ成立。
点睛:熟练掌握碳和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等的反应,及二氧化碳的验证,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25.(2017·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中考模拟)为探究金属镁的化学性质,甲、乙两化学兴趣小组分别完成了下列实验:
【甲组同学实验】将光亮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的NaHCO3饱和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溶液红色加深。
【乙组同学实验】将点燃的镁条插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内,镁条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并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提出问题】①甲组同学实验产生的气体和白色固体成分;
②乙组同学实验反应后的产物。
【对甲组同学实验进行探究】确定气体和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Mg(HCO3)2能溶于水;
②硫酸铜固体为白色,遇水变蓝;
③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1)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2)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_____(写化学式)。
(3)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作出猜想】猜想Ⅰ: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猜想Ⅱ: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
猜想Ⅲ: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和Mg(OH)2。
【初步验证】
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_________溶液,观察到_________,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得出猜想Ⅱ错误。
【设计实验】为进一步确定固体的成分,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参与探究活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干燥的白色固体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______的U型管
__
猜想Ⅲ正确
【对乙组同学实验进行探究】确定实验反应后的产物
【查阅资料】①MgO+H2O(热水)=Mg(OH)2,Mg(OH)2在热水中溶解度增大,在热水中显碱性;②
MgC2+2H2O=Mg(OH)2+C2H2↑。
【作出猜想】猜想Ⅰ:产物是MgO和C;
猜想Ⅱ:产物是MgO、MgC2和C。
提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放入试管,加入足量热水,无气体放出,说明猜想____不正确;
②为了验证另一种猜想中白色固体成分,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实验操作是________;
【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对“CO2不助燃”,你有什么新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增强
H2
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2
稀盐酸或硫酸、稀硝酸
有气泡产生
硫酸铜
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
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取步骤①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或取样于试管中加热水,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CO2不助燃是相对的,应辩证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合理即可)
【解析】(1)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增强;
(2)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氢气,氢气的化学式是H2;
(3)【作出猜想】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2,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和Mg(OH)2;则
猜想Ⅱ: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2;
【初步验证】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得出猜想Ⅱ错误。
【设计实验】
取干燥的白色固体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硫酸铜粉末的U型管,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生成,则猜想Ⅲ正确;
【提出猜想】镁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物的猜想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及实验的现象产生白色固体提出猜想;
【实验与分析】镁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热水无气体放出,说明没有乙炔产生,即没有碳化镁生成,故猜想Ⅱ不正确;
【实验反思】所以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二氧化碳不助燃”是指二氧化碳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26.(2020·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初三专题练习)化学实验过程经常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液,经过无害化处理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在一次实验课上,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完成了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鉴别,并对废液成分展开探究。
活动一
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完成了右图所示的三组小实验。实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
活动二
小雪将六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下图),
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由此可以确定: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一定含有的离子。小组同学对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②继续滴加稀盐酸
①溶液变红②产生气泡
①有OH-②有CO32-、无Ca2+
方案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_(指示剂除外)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①有CO32-、无Ca2+②有OH-
(反思与评价)
(1)小明同学对方案一提出质疑,
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上层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烧杯内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
Ca(OH)2+Na2CO3
=CaCO3↓+2NaOH(或CaCl2+Na2CO3=CaCO3↓+2NaCl)
H+(或氢离子)
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继续滴加CuSO4溶液,(或滴加过量的Ca(NO3)2溶液,静置,继续滴加FeCl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蓝色沉淀(或产生红褐色沉淀)
溶液中有CO32-(或Na2CO3)也会使酚酞变红,无法判断是否含OH-[或溶液中有CO32-(或Na2CO3)溶液也显碱性,无法判断是否含OH-](合理即可)
Na+、
Cl-、OH-、CO32-
(或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
稀硫酸(或稀盐酸/酸)
【解析】
活动一、根据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或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解答;活动二、根据烧杯下层的白色沉淀应为碳酸钙,说明盐酸反应完,据此分析解答;【进行实验】根据检验碳酸根可以加入钙离子的溶液或钡离子的溶液;检验氢氧根离子可以加入能够说出碱性沉淀的离子分析解答;【反思与评价】(1)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解答;(2)根据实验分析解答;(3)根据酸碱中和解答。活动一、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
=CaCO3↓+2NaOH(或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Na2CO3=CaCO3↓+2NaCl);活动二、烧杯下层的白色沉淀应为碳酸钙,说明盐酸反应完,故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H+(或氢离子);【进行实验】实验步骤: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继续滴加CuSO4溶液(或滴加过量的Ca(NO3)2溶液,静置,继续滴加FeCl3溶液];
现象:①产生白色沉淀;②产生蓝色沉淀(或产生红褐色沉淀);【反思与评价】(1)溶液中有CO32-(或Na2CO3)也会使酚酞变红,无法判断是否含OH-[或溶液中有CO32-(或Na2CO3)溶液也显碱性,无法判断是否含OH-]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上层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
Na+、
Cl-、OH-、CO32-
(或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3)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应加稀硫酸(或稀盐酸或酸)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27.(2020·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初三月考)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学习《化学》下册77页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当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
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小组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
2NaHCO3
(3)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4)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提出猜想)(1)溶质有NaOH、Na2CO3;(2)溶质为Na2CO3;
(3)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4)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______试液(填酸碱指示剂)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有_______生成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1)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将实验步骤②剩下混合物进行_______(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称量。发现所得沉淀质量等于步骤②中所称量的溶液质量的十分之一,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
A.4.26%
B.5.38%
C.3.43%
D.10%
(反思应用)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NaOH+CO2=Na2CO3+H2O
Na2CO3、NaHCO3
酚酞
白色沉淀(或白色固体)
不需要。理由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显碱性
过滤
B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慢慢变澄清
【解析】
[查阅资料]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提供的信息可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碳酸氢钠等情况;据题中的结论可知,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猜想四不成立;
[讨论交流]步骤①是多余的理由为是NaOH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显碱性;
(2)将实验步骤②剩下混合物进行过滤,假设生成碳酸钡的质量为197g;根据化学方程式
得到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溶液的质量为1970g,故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约为106g/1970g×100%=5.38%;
[反思应用]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慢慢变澄清,因为碳酸钙会继续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28.(2019·江西省峡江县福民俊杰学校中考模拟)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为确认其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猜想与假设)
其溶质可能为NaCl、NaOH、Na2CO3和NaHCO3中的一种。
(资料查阅)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某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探究过程)
如图乙所示,在操作①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其实验现象应是_____;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得到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假设物质中的_____。
(探究结论)
你认为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假设物质中的_______________,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反思)
(1)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②产生的气体应是_____(写化学式),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有同学猜想其中的溶质还可能是Na2SO4,但又没有Na2SO4的上述表列信息。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的相关现象,判断该溶液中的溶质是否是Na2SO4,并叙述理由:_______________
【答案】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氢氧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10%,而碳酸钠溶液可以
CO2
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若滴加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则不含有硫酸钠
【解析】
[探究过程]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氯化钠溶液显中性,而其他溶液显碱性,故在操作①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其实验现象应是
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假设物质中的
氢氧化钠。
[探究结论]依据题中提供的溶解性数据可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假设物质中的
碳酸钠
,因为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10%,而碳酸钠溶液可以。
[探究反思](1)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②产生的气体应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
CO2,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2)因为硫酸钠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的,水溶液显碱性,采用酸碱指示剂即可验证,故若滴加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则不含有硫酸钠。
考点:物质成分探究
29.(2019·铁力市三中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次实验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此时观察到U形管左右两侧产生的现象是不同的;实验后,小组同学充分振荡U形管。发现管内仍有白色固体残留。将固体分离后,同学们对滤液成分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溶质为NaCl
猜想二:溶质为NaCl和BaCl2
猜想三:溶质为NaCl、BaCl2和HCl
你认为以上猜想__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请写出你的猜想_____。
(2)(实验探究)小红为了验证滤液成分,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钠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由此得出结论:猜想一成立。小刚认为小红的结论是否严密_____(填“严密”或“不严”)。
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滤液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_____溶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你的猜想成立
(3)(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确定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
【答案】三;
BaCO3+2HCI=BaCl2+H2O+CO2↑;
NaCl和Na2CO3(氯化钠和碳酸钠)
不严密;
无色酚酞
反应物是否过量(反应物是否有剩余/反应物是否反应完全)
【解析】
【详解】
(1)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会产生碳酸钡沉淀,管内有白色固体残留,则盐酸不可能有剩余,所以猜想三不合理,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BaCO3+2HCI=BaCl2+H2O+CO2↑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是氯化钠或氯化钠和氯化钡,也可能是氯化钠和碳酸钠;
(2)因碳酸钠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硫酸钠也不会有明显现象,所以小红的结论不严密;氯化钠、氯化钡溶液都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会变红色,所以向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中含碳酸钠;
(3)
在确定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30.(2019·山东省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选做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提示:BaCl2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性。)
祺祺:向试管I中慢慢滴入MgCl2溶液,并不断振荡,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雯雯:分别完成试管II和I中的两个实验后,接着进行如下探究,请分析后作答:
(1)雯雯经过分析推断,试管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步骤①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祺祺把沉淀M、N混合后加入AgNO3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祺祺把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则废液缸内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
【答案】MgCl2+2NaOH=Mg(OH)2↓+2NaCl
NaCl、Na2CO3
BaCl2+Na2CO3=BaCO3↓+2NaCl
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Ba(NO3)2、Mg(NO3)2、NaNO3、HNO3
【解析】
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酸、碱、盐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祺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Cl2+2NaOH=Mg(OH)2↓+2NaCl;
雯雯:(1)滤液A与试管Ⅲ中的物质混合,溶液B呈红色,说明溶液B呈碱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试管Ⅲ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物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试管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Na2CO3;步骤①中一定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是BaCl2+Na2CO3=BaCO3↓+2NaCl;
(2)沉淀M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和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N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氢氧化镁与硝酸反应生成可溶的硝酸镁和水,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和碳酸钡能溶于稀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祺祺把沉淀M、N混合后加入AgNO3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实验结束,祺祺把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一定存在硝酸钡、硝酸镁、硝酸,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溶液一定存在硝酸钠,所以废液缸内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Ba(NO3)2、Mg(NO3)2、NaNO3、HNO3。
点睛:解题时注意加入试剂的量对反应后溶液成分的影响。本题中稀硝酸是过量的,反应后溶液中还存在硝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