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观念的变化(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观念的变化(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2 观念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掌握近代中国人们观念的变化;知道观念变化的原因;理解观念变化的总体特征。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精神生活的变化
1.___________以后,现代意义的报纸传人中国。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3.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时局,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___________。
二、思想观念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废除跪拜礼,改为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初的中国,___________开始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三、问题探究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至少三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分别写出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不可能出现( )
A.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
B.刘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
D.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
2.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 )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出行乘坐汽车 ②报纸上刊登德国投降的消息
③留学生搭乘轮船回国 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以下是1927年上海的女仆与北京的男主人的通话记录: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爷,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通话记录中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5.废除跪拜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 )
A.法治观念 B.平等观念 C.博爱观念 D.互助观念
二、非选择题
6. 试概括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总体特征
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一、1.鸦片战争 2.《申报》 3.精神生活
二、1.鞠躬、脱帽握手 2.妇女
问题探究
(1)服饰、饮食、交通、婚姻礼俗等。
(2)特点: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报纸:《申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4)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课堂检测
1.B
2.D
3.C
4.C
5.B
6.答: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刻反映了近代社会发生的巨变,同时也折射出社会生活变迁的畸形和不平衡性,深深烙上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记。
_21?????????è?????(www.21cnjy.com)_
_21?????????è?????(www.21cnjy.com)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