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政治: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二哲学期末复习资料——认识论知识总结一、实践和认识(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②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Δ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判断)。Δ比较:实践与物质A.区别①从含义上看:▲实践:含义略。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人类活动;▲物质:含义略。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②从特征上看:▲实践: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物质:客观实在性、可知性。③从相对应的概念上看:▲实践:相对于“认识”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物质:相对于“意识”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④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物质概念是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B.联系①马哲的物质观是其实践观的前提和基础;②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一、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没有认识指导的实践(判断);△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阅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实践既是客观性的活动,又是主观性的活动(判断);▲实践既是客观性的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判断)▲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判断);▲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判断)。△(阅读;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生产斗争、生产劳动)(最基本);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活动。▲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实践=实践。▲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判断)。(二)认识(了解)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Δ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判断)。2.层次:▲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Δ认识(意识):①从性质上看:▲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想意识);▲ 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从程度上看:▲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③从个人获得的途径上看:▲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Δ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判断)。Δ意识→知、情、意3.形成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阅读P4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判断);▲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判断)。△比较:“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a.“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b.“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c.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比较:“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a.认识来源于实践;b.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第二、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第二,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第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从而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判断)。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判断);▲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判断)。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判断)。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阅读: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错误)。(颠倒因果关系)二、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绝对性①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有用的就是真理吗?a.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b.“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②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a.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课外阅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错误)。3.真理的相对性①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阅读:这里的条件和范围是从空间上讲的,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阅读:这里的特定过程是从时间上讲的,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3.方法论要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和一元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二)认识的发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①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②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①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②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判断)。△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判断)。三、【综合探究】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涉及唯物论部分、辩证法部分)1.党的思想路线(1)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实事求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求真务实(2)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顺序)(3)重要地位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3.求真务实(理解)(1)含义△“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2)地位: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①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二者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去发现规律、按照规律办事。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达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目的,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能解放,不解放思想,思想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谈不上实事求是。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二者都是我们的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区别:①二者含义不同;②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解放思想侧重于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侧重于强调尊重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认识论部分总结】1. 主要原理(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①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实践到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②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由认识到实践)(认识的根本目的)。2.常用哲理(世界观+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或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4)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唯物论和认识论两部分内容的联系(了解)①坚持实践决定认识,正是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即“物到感觉”是经由实践来完成的。②坚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是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