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意识》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意识》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意识》教学设计
一、考点展示(带※者为近三年已考考点)。
1、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2)、创新的社会作用
二、问题梳理与重难点突破。
(一)、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的含义:
【深化拓展】为什么说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怎样实现的?

【核心提示】(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辩证否定的特点
(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的否定,即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正本清源】误区:“扬弃”就是抛弃
评析:

4、辩证否定观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拓展提高】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认为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当中包含着肯定,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 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认为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是“扬弃”。 认为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中断,是“抛弃”。
【典例剖析】
(09天津6)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 ( )
A.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平行练习】 中国的思想文化宝藏是极为丰富而珍贵的,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是因为
①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来实现 ②对传统文化否定的越多,文化进步就越快 ( )
③事物存在的条件有它的暂时性 ④中国的文化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1.理论依据
(1)、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2)、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3)、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2.基本内涵
(1)对于现存的事物,辩证法在肯定的同时存在着否定。
(2)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
(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二者的关系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4.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要求
(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典例剖析】
(09山东25)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目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利学创造往往需要利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 B.③④ C. ①④ D.②③
【平行练习】
1、“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说明了( )
①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③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2、司马光看到小孩掉进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
C.办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借题发挥】 创新思维
(1)思维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2)有人说,司马光打破了缸,造成了损失,也不好。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如果人和缸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你怎么办?你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三)、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需要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2)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4.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典例剖析】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有利于
①推动科技的发展 ②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③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平行练习】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这表明人类思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科技创新 B.文化创新
C.实践创新 D.制度创新
【深化拓展】 你知道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吗?

提示:(1)、从唯物论的角度,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2)、从辩证法的角度:①、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③、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3)、从认识论的角度,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能力提升训练
1、《庄子 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新事物在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
2、(09江苏32)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3、(07海南18)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4、(07四川30)“威客”是英文witkey (wit智慧、key钥匙)的音译。目前,“威客”主要通过在网上提供创意、标志设计等各类智慧点子和知识产品,来为客户服务并以此获利。“威客”提供智慧点子获利的内在原因有:①创造性思维来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②创造性思维能发现并解决新问题 ③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④ C. ③④ D.②③
5、在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人们的发明眼界。而对这种“思维定式”的有意识破除,则可能使人们产生出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这就要求我们
A.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传统观念 B.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C.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就能提出、解决新问题 D.进行逆向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前提
6、我国工商机关高度重视市场的食品质量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创新食品质量监管方式,如实行安全分类监管、食品市场准入等,降低了食品违法案件数量。监管方式创新属于 ①认识创新 ②制度创新 ③实践创新 ④思维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结合上述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谈谈为什么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