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1、立足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结合和谐高效课堂的具体要求。2、采用新材料、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重视知识的生成和学习过程的体验。3、按照问题引路、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教师点拨、拓展延伸的环节设计。二、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一)本框在全课中的地位作用第四课和第五课探究的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言,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而言,创新离不开继承,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所以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前提,在推动文化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二)本框主要内容:1、传统文化面面观(1)文化具有继承性(2)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3)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4)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传统思想对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2、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三)教育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2、 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文化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的态度(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成为自觉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班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全面的观点评价传统文化,自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三、对学生的分析1、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在引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而引导学生更多涉猎和接触我国优秀的文化,是增加其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通过本部分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自觉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2、当前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比较偏激,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通过本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现实事物,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3、随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当今学生的猎奇心理和求新心理较重,缺乏思想的厚重和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责任、宽容、尊重、合作”等优秀的心理和品格的养成有良好的引领作用。四、课时安排:1个课时五、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教学手段:教学课件六、课堂设计:【导入新课】前几年我国曾出现“《易经》热”,《易经》是中国哲学,也可以说是东方哲学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其对于宇宙、人生、精神、物质等问题的原理探求及演绎法则,表里精粗无不可贯。但也有少数人利用《易经》从事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一度曾给人这样的感觉 :《易经》是一部专门从事封建迷信的书,甚至有人提出封杀《易经》。我们应怎样正确地对待这一现象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四课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讲授新课】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文化具有继承性多媒体展示几组图片:中秋赏月、北京故宫建筑、京剧、论语。设计说明:之所以选取这几幅图片,一是因为这几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学生耳熟能详。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进行铺垫。结合展示的图片结合教材P39,请同学自主探究:▲你还可以列举出哪些自己熟悉的传统文化,并简单谈谈对你的认识。▲你能总结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吗?学生答略学生总结:(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过渡:文化具有继承性,我们应成为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者,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继承传统文化呢?2、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展示图片:春节贴对联、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设计说明:选取这四幅图片的原因:一是国家发改委在广泛的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决定从2008年开始对我国的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调整的最大变化便是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二是国务院在解释时指出,把传统节假日定为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学生小组探讨:▲结合自身的经历互相交流在庆祝四大传统节日时,你们家乡的习俗有哪些?▲ 请选取其中一个节日,谈谈其由来。▲ 讨论这些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学生讨论及回答略教师补充:给大家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我国各地在中秋之夜除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特殊的习俗。(教师点拨:我国传统习俗能保留至今不仅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需要)学生总结: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时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3、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几幅图片:北京四合院、傣族竹楼、印度泰姬陵、意大利拜占庭式的建筑。设计说明:所列举的四种建筑是我国或世界非常著名的建筑,通过图片一方面给学生直观的视觉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建筑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问题引领:▲ 选取其中一幅图片并描述其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述能力)▲ 选取其中一种建筑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教师补充: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的一片美好天地。居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有利于形成和谐气氛。课后实践安排: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于民居的邮票,带回来与同学一起分享,并根据民居的特点体会其中的文化气息。学生总结: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4、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播放视频:京剧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片段设计说明: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不仅为广大中国人所喜爱,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京剧也青睐有加。大力弘扬京剧艺术不仅可以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都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无论是高考的文综命题,还是基本能力命题都多次以京剧艺术为背景,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京剧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表演一段京剧?(需要课前了解学生,在有这种爱好、能力的学生的基础上设计)▲ 专家指出,京剧是国粹,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这种习惯和传统是炎黄子孙的血脉,根本换不掉的。中国人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里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请同学们选取其唱、念、做、打或脸谱艺术谈谈你的感受。教师补充: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红色脸谱表示忠诚、义气;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学生总结: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传统思想对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教师引领:2006年“十一”黄金周,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短短7天,她迅速成为一颗灿灿的明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进而形成了文化上的一种“于丹现象”。她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孔子请到当下,使古老经典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有人评价说:“这一现象表明广大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尤其在物质虽然丰饶充沛而精神却相对贫乏迷惑的当下,人们更加渴求及时雨露对心田的滋润。”;也有人说,于丹给大众提供的是一剂“心灵鸡汤”。问题设计:我们学校曾开展了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请就你对论语的感悟谈一谈《论语》对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学生回答的点拨: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和处世准则生活方式:量入为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过渡: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世界其他民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西方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文化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指导作用了呢?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出版了一本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这本书中季先生指出,二十一世纪将是东方文明时代!接下去我们一起来探究“传统文化在今天”。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播放视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其中的利用活字印刷术展现“和”文化的片段。老师引领:我们党提出,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合”思想我国自古有之,“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学生思考并回答:▲同学能区别开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与我国古代所倡导的“和合”思想的关系吗?▲结合课本P42页第一自然段分析这说明什么呢?答案提示:有共性的地方,如讲求正义、诚信、友爱等,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民主、法治、公平等。这说明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思想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学生总结: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时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注意:相对稳定性而非绝对稳定性,我们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展示图片: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设计说明:这两个问题都选取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材料,一方面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百年奥运梦圆的重要历史见证,另一方面北京奥运会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更是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机遇。让同学们重温北京奥运会的恢弘与精彩可以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思考回答:▲你能阐释一下会徽蕴涵有哪些文化印记吗?▲结合课本P42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又说明什么文化道理?答案提示:中国传统美德---诚信;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传统习俗----红色代表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喜庆、祥和、热烈。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学生总结: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合作探究:▲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经典的能力)▲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讨论说明这两句话对现实的作用。答案提示:《老子》的话强调的是一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不交往和交流,必然导致闭关锁国和封闭主义,这不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不值得提倡。《论语》所阐述的思想,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主动站在别人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对于当前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和国际构建和谐世界,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结论与过渡:通过对上面的两段话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到,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那么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呢?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课堂活动:当堂辩论操作过程:1、把班级分成两部分构成正方和反方(正方辩题:传统文化要继承。反方辩题:传统文化要抛弃)2、按照课前抽签的结果准备资料,安排辩手3、安排辩论的主席4、安排同学做点评嘉宾5、当堂辩论6、主席及嘉宾点评,老师点拨结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四、当堂演练: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俗,成为民间重要的祭祖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改革开放后,清明节又重新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或扫墓、祭祖,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或踏青、植树,享受初春的美好时光;或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清明节的不同态度,谈谈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答案略(见课本P43最后一自然段)课堂小结: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的特征 传统文化作用 正确态度 传统习俗的继承 积极作用 取其精华传统建筑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去其糟粕传统文艺的继承 消极作用 批判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古为今用 具有相对稳定性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点评:(1)能自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和谐高效课堂的理念进行设计。(2)教学设计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3)整个设计遵循问题引领的方式,问题的设计有梯度,有思维含量,能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4)教学设计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关注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5)设计中能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有针对性的精彩内容,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6)整个设计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思维对话和有效的沟通,体现了课堂的和谐和师生关系的融洽。(7)整个设计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注重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学生知识的预设与生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