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冀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 糖到哪里去了 教材分析:本节为小学科学冀教版(2017)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二节,学生认识了水的基本特征之后,对水的溶解性进行探究。从区分白糖食盐,认识实验器材入手,学生观察体验白糖、食盐等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引导学生经历白糖、食盐的溶解,并观察描述溶解现象,知道有些物质是可以溶解在水里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溶解现象,知道白糖、食盐放进水里会化掉,石头、沙子放进水里则不会化掉,但从来没有认真的观察、思考过,学生期待亲眼目睹白糖、食盐的的溶解过程,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欲望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能举例说明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 科学探究:能够较为规范的完成白糖、食盐的取用、玻璃棒的搅拌;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并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白糖、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小组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卫生、饮食安全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举例说明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 难点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并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白糖、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探究器材:烧杯、玻璃棒、水、食盐、白糖、小勺 教学过程: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结合图片讲故事,小红上学前、妈妈给她带了一杯冰糖红枣水,到了学校,她喝水的时候发现枣还在,冰糖没了,糖去哪里了啊?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与发现 想不想看糖、食盐放入水中发生的现象、 制定计划:我们要用到什么,你是怎么区分白糖和食盐的,该怎么样操作,要注意什么,结合老师准备的器材,说一说 强调:你准备回答第几个问题 学生积极发言,老师总结。 可以用手摸,用眼睛看,用舌头尝等方法,强调未知的东西千万不要尝,不干净的食物也不能吃。 用到了:烧杯、玻璃棒、水、食盐、白糖、小勺。 操作过程:1、用小勺把白糖放入水中,学生观察;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观察 注意的问题:轻轻的搅拌,尽量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 小组分工合作,有动手的、观察的、记录的、汇报的。 小组开始实验探究,老师指导,注意学生的安全,操作是否规范。 实验完成后,分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正确的描述现象并得出结论: 搅拌后糖还能看得见吗? 糖刚开始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呢? 糖还在水里吗,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得出结论:有些物质能能溶解在水里。 鼓励学生在家中再进行实验,亲自尝一尝溶解了食盐、糖的水,有什么感觉, 进行饮食卫生习惯的教育:不知道的东西不要随意品尝,不吃不干净的东西。 三、应用与拓展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溶解现在,你还知道哪些呢,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组知道的多。 交流讨论后分组汇报。 知识衍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杯水,是不是放多少糖都能够完全溶解?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水里都能溶解呢? 动手做一做,你就是小小科学家。 板书设计: 糖到哪儿去了 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故事“冰糖红枣水”导入,引导学生一起动手,经历糖溶解在水中的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辨别了白糖和食盐,认识了勺子,玻璃棒,烧杯等仪器,学会了勺子,玻璃棒的正确使用,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动手,观察,记录,汇报等活动,最后联系生活,学生举例生活中能溶解到水中的物质,最后知识衍生,是不是一杯水中能无限的溶解白糖,激发学习的科学学习兴趣。并且结合个别学生试着品尝了食盐和白糖的问题,重点强调了当遇到未知的东西时,千万不能品尝,对学生进行了饮食安全的教育。 本节课发现的问题,备课的时候就想到,可能学生会尝准备的白糖和食盐,但还是出乎意料,以后的低年级实验教学,安全要放到第一位。学生的实验操作需要老师严格的,分步骤的指导,个别小组实验操作不积极,不主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分步骤进行实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