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使学生发展自己在认识物体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2.记录空气的特征,并描述自己所探究的过程;3.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经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已经有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夹塑料袋的封口夹、塑料杯、一袋水等。 教师准备:透明塑料袋、夹塑料袋的封口夹、一袋水、小木块、塑料杯、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谜语导入 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学生猜谜语) 板书课题:认识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2.回顾探究方法 看、闻、摸等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活动一: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描述 1.收集空气 问题:用什么办法收集空气? 活动要求: ①先用袋子收集一袋空气,再用夹子夹住袋口。 ②要把收集到的这袋空气放在桌面上。 学生收集空气。 2.观察空气并描述 ①观察、交流 ②描述 完成记录单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活动二:研究空气的流动性和不可见性 1.猜测:空气会流动吗? 2.空气流动实验 实验操作探究: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学生汇报,并结合实验操作。 师再次演示实验,验证空气具有流动性及不可见性。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实验—观察—验证,得出空气的流动性和不可见的特征,引导学生经历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活动三: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空气与水比较 2.空气与木块比较 设计意图:让学生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1 3.总结观察方法 设计意图:这节课也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这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三、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