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演变过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洞庭湖演变过程

资源简介

1.湖泊概述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现代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千米骤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鄱阳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超过而成为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加强了对湖泊区域的保护,实行退耕还湖。现在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千米,蓄洪堤垸和单退堤垸高水还湖扩大湖泊面积1343平方千米,总共3968平方千米。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属于构造湖泊。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鄂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两省。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4口。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经城陵矶排入长江。通常年分4口与4水入湖洪峰彼此错开
 洞庭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变小的历史演变过程,依其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洞庭湖形成初期(秦汉以前)。长江洪水出三峡后,入云梦泽调蓄,当时洞庭湖只是君山附近的一块小水域。
 2.洞庭湖逐步扩大与荆江大堤形成时期(秦汉以后至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由于长江及汉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云梦泽逐渐淤积,演变成大面积的洲滩及星罗棋布的小湖群,由九穴十三口作为荆江两岸入湖洪水的通道。 南岸的太平口、调弦口大量洪水入湖,又使洞庭湖不断扩大。
  3.洞庭湖与荆江河道相对稳定时期(1542—1860年)。1542年郝穴堵口,荆江大堤形成,江水被约束在单一的荆江河槽内,不能再向江汉平原分流,促使荆江河段水位逐年抬升。江水南侵致使洞庭湖逐年扩大,至全盛期,方圆八九百里。1825年最大水面为6000多平方公里。
 4.洞庭湖逐步衰亡与下荆江九曲回肠形成时期(1860—1949年),由于大量泥沙涌入洞庭湖,造成湖区洲土迅速扩展,湖面逐步衰减,水面从全盛期的6000多平方公里减少到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
  5.通江湖泊堵闭时期(1949—1967年)。洞庭湖的水面在大面积围垦及多年来泥沙大量淤积中急剧减少,水面约剩2740平方公里。
  6.近期(1967—2003年)。由于泥沙不断淤积,目前,水面面积仅剩2625平方公里,调蓄能力减少,河道泄洪不畅,洞庭湖防洪情势越来越严重。
洞庭湖的发育过程
因河流入湖三角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不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隔的湖群。随后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到了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 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不及全盛时期之半,退居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化演变。
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底质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长江三口、汩罗江、藕池东支、华容河。
洞庭湖发育过程气候与水温影响
  湖区年均温16.4~17℃,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 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频繁。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较鄱阳湖大十几倍。
随着三口口门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2米,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延伸至君山。因此,西洞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