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碱和中和反应 知识梳理 1.碱的定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阳离子为金属离子或NH4+。 2.氢氧化钠(NaOH):俗称烧碱、火碱或苛性钠,是一种重要的碱。 物理性质:固态氢氧化钠为白色粒状或片状,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物理变化)。(原因是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根据吸水易潮解的性质:氢氧化钠固态可以作为干燥剂(如:氢气、氧气、氨气等) 注意:如果氢氧化钠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没有吸水性了。 腐蚀性:具有强腐蚀性,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皮肤、衣服被它腐蚀,更应防止溅到眼睛里。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称量腐蚀性药品时,要在烧杯(玻璃器皿)中称量 化学性质:①氢氧化钠的制取:Na2O+H2O==2NaOH (放热) ②与CO2反应:2NaOH+CO2==Na2CO3+H2O (常用于吸收CO2气体) 氢氧化钠固态敞口放置:1、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不仅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还易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如果暴露后,其溶质质量分数将减小 ③与SiO2反应:2NaOH+SiO2==Na2SiO3+H2O (生成的硅酸钠常作为粘合剂)故盛碱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而用橡胶塞。 用途:根据性质,推断其用途;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 3.氢氧化钙(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澄清石灰水。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物理性质: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化学性质:①氢氧化钙的制取:CaO+H2O==Ca(OH)2 (放热) ②与CO2反应:Ca(OH)2 +CO2==CaCO3↓+H2O (常用于检验CO2) 用途:(1)建筑:用熟石灰与沙子混合来砌砖,用石灰浆粉刷墙壁。 (2)杀菌: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配制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作为农药。 Ca(OH)2 +CuSO4==Cu(OH)2↓+CaSO4 (3)防冻:在树木上涂刷含有硫黄粉等的石灰浆,可保护树木,防止冻伤,并防止害虫生卵。 (4)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中和反应) 4.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化学变化) (2)碱 +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CO除外) 1、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 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 3、 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 检验二氧化碳: Ca(OH)2 + CO2 = CaCO3↓ + H2O (3)碱 + 酸 = 盐 + 水 1、 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2、 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4)碱+某些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氯化铜反应:2NaOH +CuCl2=Cu(OH)2↓+2 NaCl 现象: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 氢氧化钠跟氯化铁反应:3NaOH +FeCl3=Fe(OH)3↓+3 NaCl 现象: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氢氧化钠跟硝酸镁反应:2NaOH +Mg(NO3)2=Mg(OH)2↓+2Na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 5.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CuO +H2O 2Fe(OH)3Fe2O3+3H2O 考点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基本性质 例题1.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D A .氧化钙、消石灰、CaO B .氯化氢、盐酸、HCl C .碳酸钙、熟石灰、CaCO3 D .氢氧化钠、烧碱、NaOH 2.物质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NaOH具有以下性质:①白色片状固体②有腐蚀性③易吸收水分而潮解④易溶于水,溶解放热⑤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B A .①② B .③⑤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将浓H2SO4、NaOH、浓盐酸三种溶液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不考虑水分蒸发),则溶液中原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 .浓H2SO4和NaOH溶液变大,浓盐酸变小 B .都会变小 C .浓H2SO4和浓盐酸变小,NaOH溶液变大 D .都不会有变化 4.实验室里不同试剂的保存方法不尽相同,①NaOH溶液、②大理石、③稀硝酸、④NaCl溶液,这四种试剂通常各自存放在下列图示的试剂瓶中。按照试剂瓶的顺序存放试剂序号正确的是( ???)B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④① D .②④①③ 变式训练1.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为发生化学变化而质量增加的是(??? )B A .浓硫酸 B .氢氧化钠 C .浓盐酸 D .石灰水 2.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情况是(??? )C A .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氢氧化钠固体变质 B .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C .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D .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3.下列气体可以利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的是(?? )D A .CO2 B .HCl C .SO2 D .O2 4.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王新兴同学设计的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 )C A .B .C .D . 2、碱的通性 ①与指示剂反应 例题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C 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B .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C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D .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变式训练1.某品牌矿泉水做了如图所示广告:两个玻璃杯中分别盛有两种 水 样,水样中分别浸有pH试纸后,左侧一杯中的试纸呈现淡橘黄色(弱酸性),右侧一杯中的试纸呈现淡绿色(弱碱性).广告宣称弱碱性的水对人体健康有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 .左侧杯中的矿泉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B .左侧杯中的矿泉水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 C .将右侧杯中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能读出水样的pH值为6.72 D .用pH试纸测定矿泉水的pH应该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后涂在试纸上 2.已知氢氧化锂是一种可溶性碱,下列关于氢氧化锂溶液的描述错误的是( ???)D A .氢氧化锂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B .氢氧化锂溶液能与硫酸反应 C .氢氧化锂溶液能与SO2反应 D .氢氧化锂溶液能与碳酸钙反应 ②与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例题1.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B A .B .C .D . 变式训练1.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将NaOH溶液,后将盐酸快速全部推入,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一段时间内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B A .两种溶液先后推入目的是先后与CO2反应 B .气压变小的原因是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 C .ab段压强不变时因为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 .bc段压强变大是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已知水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少而降低。现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则液体A和气体B的组合可能是(???? ) A .A为氯化钙溶液,B为二氧化碳气体 B .A为氢氧化钠溶液,B为氯化氢气体 C .A为氢氧化钙溶液.B为一氧化碳气体 D .A为稀硫酸溶液,B为氢气气体 3.小科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 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 。 NaOH NaCl ③酸与碱反应 例题1.常温下,有反应:M+N→盐+水,其中M、N的类别不可能是( ???)D A .酸、碱 B .氧化物、酸 C .氧化物、碱 D .单质、氧化物 2.无论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还是科学研究中,都需要注意安全,下列关于氢氧化钠使用正确的是( ???)D A .去除胃酸过多用氢氧化钠B .浓硫酸不慎溅到皮肤上,最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C .中和酸性土壤用氢氧化钠D .精炼石油时,用氢氧化钠去除过多的硫酸 变式训练1.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 pH=7,则(?? )B A .所用氢氧化钠溶夜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 C .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 D .混合前后PH不变 2.某兴趣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 (选填“吸热”或“放热”或“先放热后吸热”)。 (2) 40s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HCL NACL ④碱与盐的反应 例题1.下列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B Na2CO3+Ca(OH)2==CaCO3↓+2NaOH B. Mg(OH)2+CuCl2+Cu(OH)2↓+CuCl2 C. Cu(OH)2+2HCl==CuCl2+H2O D. Ba(OH)2+K2CO3==BaCO3↓+2KOH 2.氢氧化钠若没有密封保存易变质,要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下列试剂无法达到目的的是( )B A .稀HCl B .酚酞试液 C .CaCl2溶液 D .Ca(OH)2溶液 变式训练1.关系图中“—”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 .反应①放出热量 B .反应②所得溶液可呈中性 C .反应③可得 NaOH D .不能将图中稀盐酸换为稀 H2SO4 2.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小丽同学总结了碱的化学性质如图,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 (1) 小丽同学发现,以前取用氢氧化钠溶液时试剂瓶忘记盖瓶塞,依据反应③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如果该溶液变质,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为了验证反应④,小丽将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 ? OH- (2) 依据反应②,KOH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 ?AC A .MgSO4 B .BaCl2 C .CuSO4 D .Na2CO3 ⑤综合 1.已知氢氧化锂是一种可溶性碱,下列关于氢氧化锂溶液的描述错误的是( ???)D A .氢氧化锂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B .氢氧化锂溶液能与硫酸反应 C .氢氧化锂溶液能与SO2反应 D .氢氧化锂溶液能与碳酸钙反应 2.下列四个实验中,不能体现碱的通性的是( ???)A A .B .C .D . 3.小科按图示操作进行酸碱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C A .①中NaOH溶液易潮解和变质,需密封保存 B .②中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Na+ C .③中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 D .⑤中浓硫酸的稀释中,甲物质是水 4.某同学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后,绘制了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制取MgSO4的思维导图,其中所选用的物质错误的是(??? )B A .①﹣Mg B .②﹣Mg(NO3)2 C .③﹣H2SO4 D .④﹣Mg(OH)2 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 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气球变大 (2) 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NaOH;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含有NaOH、Ca(OH)2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猜想二正确 (3) 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 (填字母)。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写出操作和现象) 。 一、知识梳理② 1.酸碱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酸碱中和反应。 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探究中和反应 酸和碱放在一起,没有明显现象时,如何判断发生了反应呢? 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 思路一:用酸碱指示剂 ①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此时溶液是红色; ②再向其中加逐渐入稀盐酸,并搅拌; ③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无色,证明两种溶液发生了反应。 (当溶液由红色巧好变无色时,则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思路二:检测溶液PH变化 向碱中逐渐滴加酸,并检测溶液PH变化值 向酸中逐渐滴加碱,并检测溶液PH变化值 思路三:检测溶液温度变化 其中B点代表: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温度达到最高 思路四:对溶液测量导电情况 原理:酸碱盐在溶液中电离出阴阳离子,使得溶液导电;若酸碱混合发生中和反应,溶液中的H++OH-=H2O,使得溶液中电离的离子减少,导电性降低(某些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后甚至不导电) 3.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H+ + OH- = H2O 4.中和反应应用 (1)用氢氧化钙中和酸化土壤,即能中和掉酸,又不损伤土壤。 (2)被蜜蜂这蛰后,用肥皂水或氨水(NH3·H2O)清洗;被马蜂蛰后,用食醋止痛止痒。 被蚊虫叮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也可以用氨水(NH3·H2O)来处理。 (3)胃酸(HCl)过多,一般使用的胃药中都含有Al(OH)3来中和过多的胃酸。 上述实际应用中都不可用NaOH,为什么? ▲5.酸碱中和反应的优先性 例如: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为什么一开始没有产生气体? 0-a:未变质的NaOH与稀硫酸优先反应 2NaOH+H2SO4==Na2SO4+2H2O a:NaOH恰好被完全反应 a-b:变质生成的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b:Na2CO3恰好被完全反应 b点之后,稀硫酸过量 考点② 例1.在氢氧化钠溶液里加入1~2紫色石蕊试液,然后逐渐滴入稀盐酸,直到恰好完全反应。在整个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D A.蓝色→红色→无色 B.蓝色→无色→红色 C.蓝色→紫色→无色 D.蓝色→蓝色→紫色 2.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K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3.电导率传感器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乙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乙曲线对应的反应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C、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 D、甲曲线上的M点代表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4、向盛有25克7.3%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滴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图(P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正确的是( )A A.B.C.D. 5 .(2019?鄂州)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E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C、AB段有沉淀生成 D、F点溶液的pH>7 变式训练1.关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将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pH不断减小,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B.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仍为红色,说明两者不反应 C.将一定量的盐酸与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D.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稀盐酸中,放出热量,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2. (广东中考)右图是表示在9.8g 10%的稀H2SO4中逐滴滴入10%的Ba(OH)2溶液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x是时间,y是pH B.x是水的总质量,y是H2SO4的质量 C.x是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y是沉淀物质的质量 D.x是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y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3.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 B、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4.(2019·重庆)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应烧杯内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D A、 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5.现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ag时,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m<cg),此时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uCl2+2NaOH=Cu(OH)2↓+2NaCl 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dg时,溶液pH>7 ④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 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6.将20.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表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散失) 反应时间(s) 0 10 20 30 40 50 60 溶液温度(℃) 20.5 20.6 20.7 20.8 20.9 20.8 20.7 (1)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是 ℃ (2)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答:(1)20.9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 7.(2019·巴中)向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变化与加入Na2CO3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生成沉淀质量为 g。 10 (2)求所用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1.2 8.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中和反应时,先取10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两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并搅拌,至红色恰好变成无色。小组同学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探究: (1)请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深入探究:上述反应中,究竟是稀盐酸中哪种粒子参加反应? 【提出假设】假设1:H2O参加反应 假设2:H+参加反应 假设3: 参加反应 【设计实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取10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变红后的溶液分成四等分后分别置于四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 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1mL蒸馏水 溶液不变色 假设1不成立 ② 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1mL稀硫酸溶液 溶液变成无色 假设2 (填“成立”或“不成立”) 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1mL硫酸钠溶液 溶液不变色 ③ 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1mL 溶液 溶液不变色 假设3 (填“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经过讨论,小组同学一致认为假设1不需要经过实验就可以推导出其不成立,理由是 。 【实验拓展】小琳同学查阅资料后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可以通过验证反应物消失、新物质生成、监测温度、pH变化等来“造出现象”,使反应现象明显,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请再设计出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 【实验延伸】小芳同学实验后与同组其他同学认真讨论,然后认为直接向含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红色褪去,并不能证明就是加入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你认为她的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9.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 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 (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继续探究】 (2)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对照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 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等量的镁片。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解释】 (4)从微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