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①了解汉武帝实施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②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评价。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
1.汉初的分封制
(1)对象:______和______。
(2)目的:巩固______。
(3)诸侯王的权力:诸侯国可以自行______,______,使用自己的______、______,权力很大。
(4)分封的危害: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______,有的无视皇帝的______,甚至还图谋______。
2.七国之乱
(1)导火线:景帝在位时,采纳大臣______的建议,着手______诸侯王的封地。
(2)叛乱诸侯王:以吴王______为首的七个诸侯王。
(3)过程:叛乱诸侯王以“______”为名起兵。景帝被迫处死了晁错,来安抚他们。但刘濞不仅没有罢兵,反而扬言“______”。
(4)结果:景帝派兵平定了叛乱。
(二)西汉的兴盛
汉景帝死后,他的儿子______(汉武帝)即位。经过汉初几十年的积累,到这时,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开始进入______时期。汉武帝在许多方面都有突出的作为。
(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1.政治
(1)颁布“______”
①背景:汉武帝时,______的势力依然很大。
②措施:规定除了诸侯王的______继承王位外,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______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
③作用:王国逐渐被分成许多______,再也没有力量和______对抗了。
(2)建立刺史制度
①目的:加强中央对______的监督。
②措施:将全国分为_____个州部(监察区),每州部委派______一人,定期巡视。按照中央的要求,刺史监视所属郡国______的行为,年底到都城向皇帝汇报。
③后来,武帝设立______,以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2.经济
(1)措施:武帝将原先各地乃至私人都可经营的______、______生产和销售收归______。
(2)作用:极大地增加了______。
3.思想文化
(1)背景:西汉初年,朝廷采用______的统治方针。
(2)“__________”
①目的:巩固________。
②皇帝:______。
③建议者:______。
④内容: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董仲舒认为,皇帝的权威体现上天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一切权力要集中到皇帝手中,就必须在思想上实现“______”。所以,他主张凡是与孔子思想不相符的各家学说都应该加以______,只有把人们的思想______起来,才能保证皇帝的权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
(3)推行儒学教育
①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______。
②在长安设立了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______,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做官。
③此外还在地方设立______。私人传授儒家学说的学者也很多。
(4)作用:儒家学说逐渐成为______,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2 000多年。
4.结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______、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四)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1)汉武帝以后,汉朝开始_____,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外戚______乘机夺取政权。
(2)王莽即位之初,获得了国内各方的广泛支持,但他采取的各项变革措施______,遭到失败,并引发各地______。
(3)不久,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25年。
(2)建立者:参加过推翻王莽军事斗争的西汉皇族刘秀。刘秀就是______。
(3)定都:______,史称东汉。
3.东汉衰落
(1)东汉的统治经历了近______年。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中期以后,______和______交替把持朝政,统治日益黑暗。
(3)最后,在______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问题探究
1.七年级我们学过与汉武帝有关的内容,他首创了一种纪年方法,你还记得是哪一个吗?
2.资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
3.汉武帝“推恩令”分封诸侯跟西周分封制有什么区别?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历史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的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有(  )
①刺史 ②郡守 ③司隶校尉 ④太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这归功于何人的提倡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3.下列不属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削弱封国势力
C.强化监察制度 D.统一度、量、衡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5.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铸造五铢钱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自弱矣。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材料一与哪位皇帝的哪一措施有关?
(2)材料二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个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答案:
二、自主学习
(一)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
1. (1)功臣、同姓子弟 (2)汉朝的统治 (3)颁布法律、任命官员、年号、历法
(4)各自为政、诏令、夺取皇位
2. (1)晁错、削减 (2)刘濞 (3)诛晁错,清君侧、我已为东帝
(二)西汉的兴盛
刘彻、鼎盛
(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1.(1)推恩令、诸侯王、嫡长子、封地、小侯国、中央
(2)各地官员、13、刺史、主要官员、司隶校尉
2.(1)货币铸造、盐铁、中央(2)中央的收入
3.(1)无为而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汉武帝、董仲舒、大一统、禁绝、统一
(3)儒学教育、太学、官学、正统思想
4.权利集中
(四)东汉的兴衰
1.(1)由盛而衰、王莽
(2)脱离实际、起兵反抗
2.光武帝、洛阳
3.200、外戚、宦官、起义军
三、问题探究
1.汉武帝,首创年号纪年,定公元前140年为“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此后中国古代文献就采用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方法。
2.消极影响: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3.(1)“推恩令”是允许诸侯王死后把一部分土地分给自己继承人外的其他子弟,最后使得各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从而巩固了中央政权。分封制是把土地分给有功之臣或同姓亲属,在各自封地里各诸侯王等同于周天子,享有很大的权力。从而慢慢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的权力,最后使中央权力分散。
(2)两者区别:一个是通过减少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实力,从而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一个是给诸侯分封土地,结果加强了诸侯实力,分散了中央权力。
4.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是不利的。
四、课堂检测
1.C 2.D 3.D 4.C 5.A 6.A
7.答:(1)汉武帝,“推恩令”。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儒家;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4)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
_21?????????è?????(www.21cnjy.com)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