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单元中世纪的欧亚国家单元测试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题号一二得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封建庄园、丕平献土、城市兴起等。这堂课正在探究的主题是(??)A.?上古亚非文明??????????????????B.?上古欧洲文明??????????????????C.?亚洲封建国家??????????????????D.?欧洲封建国家2.11世纪开始,西欧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带来了社会的新变化,下列属于这一新变化的有(???)A.?教会的专权???????????????????????B.?庄园的出现???????????????????????C.?分封的盛行???????????????????????D.?城市的兴起3.西周和西欧的等级制度的相同之处有(???)①居于顶端的是国王???②有力地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③居于底层的是居民???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分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下列关于基督教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有(???)①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②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③认为耶稣是“救世主”???④经典是《古兰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5.公元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后来发展成为(???)①法兰西②英国③意大利④德意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中古西欧的城市,孕育近代西方文明。”下列选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中古西欧的城市(???)①壮大了封建庄园主的统治力量②促进了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③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发展④有利于削弱欧洲封建贵族势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B.?基督教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D.?当时的老百姓甚至贵族大多是文商8.谚语是历史的最好写照。下列描述中,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是(???)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C.?“条条大路通罗马”???????????????????????????????????????????D.?“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9.阿拉伯人改造的从0到9的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发明者为(??)A.?古代阿拉伯人??????????????????????B.?古代埃及人??????????????????????C.?古代中国人??????????????????????D.?古代印度人10.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中写道:“一个叫穆罕默德的商人独自来到麦加城不远的一个洞窟中冥思…···他于公元610年得到真主天启……让他以‘创造主的名义’宣读经文…···在7世纪后半叶被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A.?《汉谟拉比法典》???????????????????B.?《圣经》???????????????????C.?《天方夜谭》???????????????????D.?《古兰经》11.小明复习《阿拉伯帝国》时,利用年代尺梳理知识。下列表述有误的是(???)A.?A???????????????????????????????????????????B.?B???????????????????????????????????????????C.?C???????????????????????????????????????????D.?D12.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对阿拉伯人所作贡献说法正确的是(???)①创立了伊斯兰教②发明并传播了阿拉伯数字③创作了文学名著《天方夜谭》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3.下列有关阿拉伯人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亚洲东部是阿拉伯人的家园??????②创立了伊斯兰教,信仰上帝??③创作了文学名著《天方夜谭》????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A.?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③14.610年,穆罕默德目睹世间的暴力和混乱,开始隐居,潜心创教。相传,一天夜里,真主派人向他传达神谕,他接收真主的使命,开始传播伊斯兰教。材料中的“使命”实际上指的是(???)A.?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B.?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世界各地C.?使阿拉伯国家称霸地中海????????????????????????????????????D.?通过改革使阿拉伯国家强大15.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对“阿拉伯人的口”理解正确的是(???)A.?阿拉伯人用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B.?阿拉伯人完全照搬中同人的古代科技成就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D.?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16.美国一位科学家著有《人类史上最有影响的百位人物排名》一书,穆罕默德名列百位人物之一。在这本书中有关穆罕默德的记述,你不可能看到的内容是(???)A.?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B.?完成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C.?建立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D.?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17.生动描绘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民间故事集是(???)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黄帝内经》??????????????????D.?《齐民要术》18.公元7世纪日本推行的一场重要改革,把日本历史推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场改革仿效的是(??)A.?古代希腊政制??????????????????B.?古代罗马政制??????????????????C.?中国汉代政制??????????????????D.?中国唐代政制19.公元7世纪,日本掀起了“中国化运动”,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A.?宫相丕平???????????????????????????B.?孝德天王???????????????????????????C.?穆罕默德???????????????????????????D.?查理大帝20.“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发生的变化有(???)①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②土地收归国有③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④实现了各阶层平等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1.日本大化改新将中央分为京师和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这一措施有利于(???)A.?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加强中央集权?????????C.?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D.?宣传唐朝文化22.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此段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A.?背景?????????????????????????????????????B.?内容?????????????????????????????????????C.?性质?????????????????????????????????????D.?影响23.关于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的政策不包括(???)A.?效仿唐朝,设立太学国学????????????????????????????????????B.?将土地卖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C.?改革行政制度,强化中央集权?????????????????????????????D.?编订律令法典,作为治国基础24.大化改新所采取的措施中,作为日本治国基础的是(???)A.?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B.?土地收归国有C.?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D.?参照中国律令制度,编订律令法典25.日本大化改新的社会根源是(???)A.?遣唐使欲学习中国,富国强兵?????????????????????????????B.?日本民族危机深重,闭关自守C.?大唐王朝高度繁荣,吸引日本?????????????????????????????D.?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古欧洲有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材料二:法兰克宫相丕平把他夺取的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的地区,送给了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丕平加冕,为他的权力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材料三:关于中世纪的欧洲有这样的描述:“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哪一制度?该制度以什么为纽带?(2)材料二中,由“丕平献土”可以看出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是什么?除此之外,教皇还通过什么方式占有大量土地?从中可以看出教会与国王存在怎样的关系?(3)材料三中所说的“纱幕”是指什么?“人类意识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的原因是什么?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材料二:农奴们没日没夜地艰辛劳动,生活却极端贫困。农奴非常痛恨封建主,经常逃亡,甚至组织武装起义。材料三: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中古西欧的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1)中世纪欧洲乡村庄园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庄园的主人是谁?劳动者是谁?(2)庄园中的农奴要承受哪些封建剥削?(3)根据材料二,说说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是什么。(4)从11世纪起,欧洲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城市,许多城市拥有??________???????,城市居民成为??????________????,城市成为市民的城市。“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与乡村的农奴相比,城市居民在哪些方面更自由?________。(5)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里出现了新的社会组织——行会,它拥有“特权”,请说说这一特权是什么。28.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上图是阿拉伯数字,诸在方框内填上相应的数字。(2)这些数字是由谁发明的?又是怎样传到西方的?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6岁以上的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日本七世纪时的《田令》材料二:“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妥给三十亩。”——唐朝武德田令(1)材料一的内容反映了古代日本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内容对当时的日本有何影响?请你再列举一项该历史事件的其他内容。(2)从两则材料看.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有什么共同点?(3)这个共同点能说明什么?3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已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材料二?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是哪个国家在何时进行的?(2)材料一、二分别是哪方面的措施?(3)此事件对该国有何重大意义?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公元756年,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10世纪西欧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封建主加紧对城市市民的剥削,一些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进行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封建庄园、丕平献土、城市兴起都反映的是欧洲封建国家的史实。ABC三项和“封建庄园、丕平献土、城市兴起”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欧洲封建国家是历史活动课正在探究的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建国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2.【答案】D【解析】从11世纪起,随着农业的和经济的恢复,人们开始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促使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ABC三项不属于这一新变化,不符合题意;D项城市的兴起属于这一新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知识。?3.【答案】A【解析】两种制度居于顶端的都是国王并且都有力地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西周等级制度最底层是奴隶不具有居民身份,而西欧是农民。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分封,而西欧不属于分封制度,是西欧封建主之间依据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A项①②是西周和西欧的等级制度的相同之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等级制度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同异点,旨考查学生的对比能力。4.【答案】B【解析】1世纪时,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叫人长期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腊语中读作基督,后来把信仰基督耶稣的宗教称为基督教。②③正确。①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错误,④经典是《古兰经》错误,《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①④错误。B项②③叙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基督教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基础的识记及运用能力。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签订了《凡尔登条约》,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由此奠定了现代西欧的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的雏形。C项①③④是查理曼帝国分裂的国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法兰克王国的分裂的相关史实。识记与灵活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分裂的相关史实。?6.【答案】D【解析】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在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②③④能佐证题干观点。D项②③④能佐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有关知识的认识。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花朵”。?7.【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最终导致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ACD三项都不是导致题干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基督教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是导致题干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古西欧社会的认识。解答本题需掌握基督教皇及教会在中古西欧的地位和影响。?8.【答案】B【解析】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西欧封建社会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意思是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ACD三项不能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情况,不符合题意;B项“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相关谚语。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9.【答案】D【解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D项古代印度人发明了从0到9的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阿拉伯数字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1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穆罕默德”“麦加城”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7世纪的时候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民族矛盾丛生,人民民不聊生,渴望统一。穆罕默德顺应历史的发展需求而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他从麦加出走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古兰经》和题干材料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掌握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是解题的关键。?1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22年默罕默德带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AC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B表述有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与伊斯兰文明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创造了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②发明并传播了阿拉伯数字说法错误,应排除含②的选项。D项①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注意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的识记。?1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的家园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故①②说法错误,③④说法正确。A项,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阿拉伯人主要贡献的认识。注意扎实掌握阿拉伯人的主要史实。1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610年穆罕默德目睹世间的暴力和混乱”可知材料中的“使命”实际上指的是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A项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实际上是题干材料中的“使命”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国家的统一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的统一相关史实。1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架起了一座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ABC三项理解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16.【答案】D【解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公元622年(公元7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伊斯兰教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ABC三项有关穆罕默德的记述符合史实。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阿拉伯大帝国时穆罕默德已经逝世,在这本书中有关穆罕默德的记述,不可能看到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阿拉伯大帝国这个内容。ABC三项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D项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不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穆罕默德的主要贡献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的统一的相关史实。1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生动描述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A项《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长篇史诗,不符合题意;B项《天方夜谭》生动描绘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符合题意;CD两项是中国古代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天方夜谭》的准确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掌握《天方夜谭》。18.【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时期的制度,进行大化改新。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中国唐代政制是日本大化改新仿效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注意识记大化改新内容及影响。19.【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中国化运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建立天皇专制中央集权国家。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铲除反对改革的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孝德天皇继位,年号为“大化”,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ACD三项“宫相丕平”、“魏罕默德??”、“查理大帝”均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B项孝德天王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准确识记日本的大化改新。?20.【答案】C【解析】①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正确。②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土地收归国有,正确。③同时通过大化改新,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正确。④大化改新并没有能够实现各阶层平等,维护的依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错误。C项①②③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是解题的关键。?21.【答案】B【解析】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649年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其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ACD三项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加强中央集权是题干措施的作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读懂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2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孝德天皇开始了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革令,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结合材料中的“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这些信息可知,这是大化改新的内容。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内容是题干材料反映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要求具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识记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3.【答案】B【解析】ACD三项都是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的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效仿唐朝,设立太学、国学;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编订律令法典,作为治国基础,不符合题意;B项将土地卖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而不是将土地卖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24.【答案】D【解析】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天皇和一些曾经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改新参照中国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同时,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分制。668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编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这些法典逐渐成为日本治国的基础。ABC三项是大化革新的内容,但不是“日本治国的基础”,不符合题意;D项参照中国律令制度,编订律令法典是日本治国的基础,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掌握大化改新的措施及影响是解题的关键。25.【答案】D【解析】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D项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社会根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的社会根源。识记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区别掌握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二、材料分析题26.【答案】(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土地。(2)接受国王的赐赠,巧取豪夺;关系:教会与国王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3)基督教。基督教思想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会把文化笼罩在神学的控制之下,或基督教会垄断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或神权在精神或文化领域凌驾一切)。【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2)本题考查的是丕平献土和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地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丕平是查理曼大帝的父亲,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原为宫相,751年在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为了报答教皇,丕平将意大利中部一片领土赠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从此,罗马教皇国的基础得以奠定。丕平将夺取的土地献给了罗马的教皇,可以看出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是封建主的捐赠。除此之外,教皇还可以通过各种巧取豪夺的方式获得土地。丕平献土的目的是为了让罗马教皇为其加冕,使其权力充满神权和宗教主义的色彩,便于其的统治。因此这可以反映出教会和国王相互勾结,教会需要国王的土地,国王需要利用教会的神权,这是互相利用的一个过程,带着神权和封建统治的双重色彩,但也反映了教会的权力很大,凌驾于国王之上。(3)本题考查的是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地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谁反对基督教神学,谁就要受到教会的打击和迫害;教会垄断教育和文化;基督教的影响渗透城乡各个角落;在政治上,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在经济上,直接占有大量的土地。【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欧封建社会和基督教文明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7.【答案】(1)特点: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世界。主人可以是国王、贵族或教会。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2)缴纳租税,服劳役,还要承担各种杂役,没有人身自由等。(3)封建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4)自治权;自由民;与农奴相比,城市居民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种种人身控制,城市商品经济发达,买卖方便,经营自由。(5)行会的代表可以通过选举进入市政会。【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封建庄园制度与城市兴起的相关知识。本题是基础题。欧洲封建庄园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世界。主人可以是国王、贵族或教会。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农奴需要缴纳租税,服劳役,还要承担各种杂役,没有人身自由等。所以主要的阶级矛盾是封建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从11世纪起,欧洲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城市,许多城市拥有?自治权,城市居民成为自由民,城市成为市民的城市。“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与农奴相比,城市居民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种种人身控制,城市商品经济发达,买卖方便,经营自由。行会的代表可以通过选举进入市政会。【点评】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庄园制度与城市兴起的相关知识28.【答案】(1)0159150(2)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并加以改造,将这种数字传播到了全世界。【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古代阿拉伯文化的了解。(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知识,图中所示数字为阿拉伯数字,如此即可得出结论。(2)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数字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数字符号.就是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这十个数字符号,是为了计数和算术运算而采用的约定写法,是国际通用的数码,也称为阿拉伯数码。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最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地区。【点评】了解阿拉伯数字发明及其传播的概况。29.【答案】(1)大化改新。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法律上: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2)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3)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解析】(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材料一中日本的《田令》规定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或对农民分田、退田作出了具体规定),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大化改新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2)由材料一“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民,每6年接人口班田次”及材料二“凡天下丁男给田一倾。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和日本都是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3)从两则材料看,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的土地制度相似,充分说明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故答案为:(1)大化改新。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法律上: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2)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3)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30.【答案】(1)大化改新;日本;7世纪中期。(2)材料一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材料二是政治方面的措施。(3)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的相关知识。(1)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这个事件是7世纪中期日本的大化改新得改革。(2)通过材料分析,材料一是大化改新在土地方面,向农民耕种田地收取赋税的措施即经济措施;材料二是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措施。(3)根据识记叙述大化改新的意义即可。【点评】了解中世纪欧亚各区域文明的兴替,日本汲取中国隋唐先进文化,推行“大化改新”,取得很大进步,把日本推进一个新时代。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