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列图示符合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A.??????????????B.??????????????C.??????????????D.?
2.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

①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
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
④都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统治者残暴???????????????C.?北方战乱频繁???????????????D.?南方经济发达
4.《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5.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主要有(???
)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寺庙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佛教刚刚传人,各地兴起建寺庙推广佛学
B.?当时社会动荡,百姓寻求精神慰藉,统治者大力扶持
C.?当时建造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工匠技艺高超
D.?当时统治者昏庸奢靡,大量建造各种宫殿、寺庙
7.有人评论古代某一工程说:“北通涿郡(北京)之渔商,南运江都(扬州)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项工程完成于(???
)
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
8.下图是自东晋至北宋人仕群体中寒门弟子所占比例的演变趋势,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三省六部制度???????????????????????B.?独尊儒术???????????????????????C.?科举考试制度???????????????????????D.?礼乐制度
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诗描绘的盛世景象是指(???
)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贞观遗风???????????????????????????D.?光武中兴
10.与以下示意图中“①”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D.?崇文抑武,高度集权
11.《帝国的终结》中指出:“唐的成就是多民族和国际性的。”其国际性主要体现在???
(???
)
①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的联系②玄奘西行,增加对印度半岛的了解
③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佳话④马可·波罗来华,引起了东学西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古代各民族交流交往方式有民族迁徙、联合战斗、友好交往、和亲政策、政治改革和兼并战争等。下列历史现象反映“和亲政策”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王昭君出塞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霍去病进击漠北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
A.?《齐民要术》????????????????????B.?《大唐西域记》????????????????????C.?《金刚经》????????????????????D.?《论语》
14.《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消石(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而魄齑粉(粉身碎骨)”。文中提到的是(???

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
15.宋代以前,君臣“列坐议事”。从宋太祖开始,大臣在朝堂上只能“站而论道”。导致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是(???
)
A.?君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B.?当时大臣奏请的事务太多
C.?宋太祖人老眼花体弱多病????????????????????????????????????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6.“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句话所描述的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1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宋元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与开疆拓土???????????????????????????????????????B.?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8.公元10世纪初至公元13世纪这段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下面是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③④①???????????????????????????D.?①③④②
19.《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二十五年……,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吏治之。”该史料表明(??

A.?元朝时西藏已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B.?元政府在西藏设置了宣政院
C.?成吉思汗经过南征北战,征服了吐蕃??????????????????D.?元朝疆域辽阔,达到了极盛
20.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野丰”繁荣昌盛②北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经验
③至两宋时期,苏州和湖卅l成为“重要粮仓”④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下表为不同历史时期部分地区人数变化,分析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地区朝代
陕西
山西
浙江
福建

32
32
44
29
北宋
12
25
86
45
南宋、金
4
14
185
63
A.?北方气候日渐恶劣??????????????????????????????????????????????B.?南方战乱日趋频繁
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北方????????????????????????????????????D.?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2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下列制度创新或科技创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造纸术??
?②行省制??
?③活字印刷术??
?④分封制
A.?②①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③②???????????????????????????D.?③①②④
23.吴自牧《梦粱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请你判断一下该书作者吴自牧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秦朝?????????????????????????????????????B.?汉朝?????????????????????????????????????C.?隋朝?????????????????????????????????????D.?宋朝
24.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白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与记载相应的选项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B.?华佗制成“麻沸散”??????????C.?雕版印刷的发明??????????D.?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25.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是因为宋代(
???)
①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②完善了科举制度和行省制度
③是我国古代词曲发展的黄金时期④在与其他政权议和中实现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生产技术较落后,百姓没有什么积蓄。
材料二:《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繁荣昌盛,民户越来越多,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材料三:唐朝《通典》记载,西晋灭亡后,大量文士避难南方。南方的文学、艺术、儒学一下子兴盛起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从汉朝到南北朝,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人技术等方面,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除人口和生产技术外,北民南迁还给南方带来了什么影响?
27.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二: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东晋南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一所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个少数民族?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表格分析中国古代统治阶层中出现的重要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政治原因。
(3)材料三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指的是什么?为加强对超越“汉、隋、唐、宋”幅员辽阔疆域的有效治理,元朝统治者设置了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请你举1例说明。
28.人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征明显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晁错(西汉)《论贵粟疏》
材料三:唐代生产技术创新,社会经济繁荣,科举重视诗赋,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
材料四:①商鞅变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②汉初……
③唐朝……
④元世祖忽必烈:“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1)古埃及文明是亚非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请你列举亚非其他大河文明的名称两例。说说材料一反映出早期人类经济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汉代农民的艰辛生活,那时的“春耕”应用的是何种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引发了社会变革,试举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一例。
(3)材料三中新型农具图A是什么?图B是什么?它们都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从经济政治或文化任选两个角度说明唐朝成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原因?
(4)请运用具体史实补充材料四中的②③,印证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思想。
29.读下列年代尺,回答以下问题。
(1)该年代尺采用的是何种纪年方法?历史上哪位皇帝开创了什么纪年法后中国古代文献就采用了这种纪年法
(2)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注重政治制度创新的国家。请列举B朝的相关史实加以佐证。
(3)在中国历史上D王朝的政权有何特点?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是如何加强对边疆管辖的?
(4)读年代尺说说C、D朝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南方地区图和当地气温降水量图(下图)
材料二:“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人教网初中历史教参
材料三:“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说说我国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列举两则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成就。
(3)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4)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220年,曹丕在北方建立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指北方的魏,西南的蜀,南方的吴。?
D项图示符合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本题为图片选择题,要求具备读图能力。掌握魏蜀吴三国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
2.【答案】
B
【解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结局都是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以,④不是两者的共同点。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B项①②③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注意灵活看待战争影响。
3.【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北方战乱频繁题干材料反映的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注意扎实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
4.【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是否定式的选择题,选择不包括的。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5.【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B项匈奴、鲜卑、羯、氐、羌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陆续内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
6.【答案】
B
【解析】唐代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明了佛教在南朝的兴盛。当时政治混乱,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ACD三项都不是南朝寺庙多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当时社会动荡,百姓寻求精神慰藉,统治者大力扶持是南朝寺庙多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及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
7.【答案】
C
【解析】根据“北通涿郡”“南运江都”可以判断反映的是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而开凿的。
C项隋朝完成大运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
?
8.【答案】
C
【解析】依据图片可知,自东晋至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弟子所占比例的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
ABD.依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不符合题意;
C项科举考试制度是题干图中自东晋至北宋人仕群体中寒门弟子所占比例的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考试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读图。
?
9.【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开元”可知,这首诗描写的繁荣景象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ACD三项和题干诗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开元盛世是题干杜甫的诗描绘的盛世景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开元盛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
10.【答案】
C
【解析】隋朝灭亡之后,李渊建立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称为“贞观之治”。后来唐玄宗时期达到鼎盛,称为“开元盛世”。?
A项北魏改革,民族交融是在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定都建康,开发江南是在东晋时,不符合题意;
C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符合题意;
D项崇文抑武,高度集权的是宋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社会发展的知识点,要求具备记忆知识、分析图片的能力。图示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示意图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示意图确定正确答案。
11.【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的联系是在西汉时期,②唐代玄奘西行,增加对印度半岛的了解,③唐代鉴真东渡,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佳话,④马可·波罗来华,引起了东学西渐是在元朝时期,所以符合唐朝的国际性的是②③。
C项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联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2.【答案】
D
【解析】王昭君和呼韩单于通婚,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实现了和亲。①张骞出使西域和④霍去病进击漠北并没有和少数民族首领通婚。
D项②③反映“和亲政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亲。
13.【答案】
C
【解析】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已经发明雕版印刷术,最著名的是《金刚经》。《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C项《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雕版印刷品《金刚经》的相关史实。理解与识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的相关史实。
14.【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火药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以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惊而魄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炼制火药的方法。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有火药的配方记载,唐朝末年开始运用于军事。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火药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5.【答案】
D
【解析】宋代以前,君臣“对坐议事”.从宋太祖开始,大臣在朝堂上只能“站而论道”说明大臣的地位开始下降,皇帝的权利不断加强,这也说明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BC三项不是导致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可能是导致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理解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的变化。
?
16.【答案】
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陈桥释站披旎冕,杯酒之间销兵权”,结合所学知识,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坐上了皇帝,建立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
D项宋太祖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帝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削兵权。”为切入点,考查北宋建立。知道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
17.【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宋元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文明高度发展
A项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秦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符合题意;
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元的基本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特征。
?
18.【答案】
D
【解析】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1004年,长期交战的辽宋议,达成“澶渊之盟”。后来,宋夏议和。这样形成了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西夏1227年被蒙古灭亡。故正确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
D项①③④②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要求具备正确解读图片信息和识记的能力。
?
19.【答案】
B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吏治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元政府在西藏设置了宣政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并准确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20.【答案】
D
【解析】①说法错误,汉中期以前,江南开发远不及北方,不可能出现繁荣昌盛的景象。根据所学可知,②③④所述均符合史实。
D项②③④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基础知识记忆。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
21.【答案】
D
【解析】表格中人口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情况,从西汉到宋代,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反映了南方经济社会得到很快的发展,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人口相对于南方占据的全国的份额迅速减少,反映了北方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衰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经济中心难移的内容,各个朝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经济重心的移动,是巩固国家统治的举措。
22.【答案】
C
【解析】对选项逐个分析,①造纸术在西汉末年出现的。②行省制是元朝忽必烈实行的制度。③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④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④①③②。?
C项④①③②排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政治制度行省制度、分封制和科技成就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时间。本题将政治制度和科技成就联系起来,进行考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西周分封制、元朝行省制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出现的朝代。
23.【答案】
D
【解析】材料“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当时突破坊市的界限,这应该发生于宋代。
ABC三项唐朝及其以前的坊市制度比较严格,不符合题意;
D项宋朝最有可能是吴自牧生活的朝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
24.【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操作简单,更加灵活,提高了印刷速度。
ABC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与题干材料记载相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活字印刷术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印刷术的发展及毕昇的贡献。
?
25.【答案】
B
【解析】据所学知,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朝是我国古代词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完善了科举制度和行省制度说法错误,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④在与其他政权议和中实现发展不是宋代文化发展的原因。
B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相关知识,侧重于考查宋代的文学、科技。
?
二、材料分析题
26.【答案】
(1)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水平提高。
(2)自然条件南方气侯适宜,资源丰富。
社会环境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人口、技术大量北方人迁徙到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南方,如儒学、艺术、宗教等。
【解析】(1)根据根据材料一“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生产技术较落后,百姓没有什么积蓄。”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荒凉落后;根据材料二“南朝前期江南繁荣昌盛,民户越来越多,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富庶。说明从汉朝到南北朝,江南地区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水平提高。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的原因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从材料三中“南方的文学、艺术、儒学一下子兴盛起来”可以判断出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文学、艺术、宗教等。
故答案为:(1)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水平提高。
(2)自然条件南方气侯适宜,资源丰富。
社会环境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人口、技术大量北方人迁徙到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南方,如儒学、艺术、宗教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
(1)鲜卑族;穿汉服,说汉话;作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北方民族交融步伐,使传统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2)统治阶层基础不断扩大(或答成“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渐增大”);
原因: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打破门第限制,为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北宋赵匡胤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使士人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
(3)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答成“藏族地区"也可)行政,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答成“台湾地区"也可)
【解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措施,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二“革衣服之制……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及其出处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从穿汉服、说汉话方面说明其措施。孝文帝的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根据表格可见中国古代统治阶层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渐增大。为了扩大统治的需要,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举制度确立,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得到完善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
(3)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故答案为:(1)鲜卑族;穿汉服,说汉话;作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北方民族交融步伐,使传统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2)统治阶层基础不断扩大(或答成“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渐增大”);原因: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打破门第限制,为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北宋赵匡胤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使士人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
(3)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答成“藏族地区"也可)行政,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答成“台湾地区"也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孝文帝改革、科举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答案】
(1)亚洲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
(2)牛耕;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3)A曲辕犁;B筒车。
原因:经济上: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
(4)②汉初,采取体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覆,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解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其它三个大河文明是指亚洲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据“材料一“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可知,早期人类经济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
(2)根据所学知识,汉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为牛耕。春秋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引发了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革。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显著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经济上,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上,科举制度起导向作用(唐高宗以诗取士,玄宗时诗歌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此时为庶族上升期,他们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文化上,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开明宽容的文化政策。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②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徭役,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故答案为:(1)亚洲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
(2)牛耕;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3)A曲辕犁;B筒车。
原因:经济上: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
(4)②汉初,采取体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覆,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亚非文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唐朝农业工具的革新、唐诗、汉朝和唐朝的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29.【答案】
(1)公元纪年法;汉武帝;年号纪年法
(2)开放:张骞出使西域(或开辟丝绸之路);制度创新:颁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监察制度)、后设立司隶校尉。
(3)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4)民族政权并立、多元文化汇聚、民族大融合
【解析】(1)依据图片年代可知是公元纪年法;依据所学可知是汉武帝创立的年号纪年法。
(2)开放:依据图片公元前202年可知是西汉时期,依据所学可知是张骞出使西域;制度创新:依据西汉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以及设立司隶校尉回答。
(3)依据D点时间可知是元朝,结合所学从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等回答。
(4)依据C可知是宋朝,依据D可知是元朝,依据所学可知民族政权并立、多元文化汇聚以及民族大融合。
故答案为:(1)公元纪年法;汉武帝;年号纪年法。
(2)开放:张骞出使西域(或开辟丝绸之路);制度创新:颁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监察制度)、后设立司隶校尉。
(3)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4)民族政权并立、多元文化汇聚、民族大融合。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纪年法、张骞通西域、元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答案】
(1)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南方地区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商业上,四川成都地区出现纸币——交子,手工业上,制瓷业发展,出现景德镇。
(3)商业经济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①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稳定,②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③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④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⑤南方自然环境优越,⑥优良农业品种的引进。
【解析】(1)本题考查南方地区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准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南方地区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表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地区,其表现有:商业上,四川成都地区出现纸币一
交好;手工业上,制瓷业发展,出现景德镇。
(3)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缘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稳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南方自然环境优越;优良农业品种的引进。
故答案为:(1)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南方地区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商业上,四川成都地区出现纸币——交子,手工业上,制瓷业发展,出现景德镇。
(3)商业经济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①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稳定,②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③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④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⑤南方自然环境优越,⑥优良农业品种的引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原因及其表现的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