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暑期预习 第12讲: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讲义(机构)(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暑期预习 第12讲: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讲义(机构)(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十二讲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衔接导入】
好吃的东西几乎都是酸性的,如鱼、肉、米饭、酒、砂糖等,全都是酸性食物,相反,碱性食物如酸角、海带、蔬菜、白萝卜、豆腐等多半是不易引起食欲却对身体有益的食物。
外行人的想法,以为酸的东西就是酸性食物,诸如一看就会令人流口水的草莓、柠檬等,其实,这些东西大多数是典型的碱性食物,但草莓有不能氧化代谢的有机酸(苯甲酸、草酸),会使体液的酸度增加,属于酸性食品,是个例外。实际上,将食物强分酸碱性是不科学的,因为人体内的生理反应非常复杂,不一定就成碱性物质或酸性物质,膳食只要平衡合理就好。
一般人以为酸的东西就是酸性食物,一看就会令人流口水的草莓、柠檬等,其实,这些东西正是典型的碱性食物。食物的酸碱性不是用简单的味觉来判定的。所谓食物的酸碱性,是指食物中的无机盐属于酸性还是属于碱性。钙质多的就是碱性食物,磷质多的就是酸性食物。从营养的角度看,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合理搭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酸碱食物的比例建议为 20 ∶ 80 。
强酸性食品:蛋黄、乳酪、甜点、白糖、金枪鱼、比目鱼。
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鸡肉、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
弱酸性食品:白米、花生、啤酒、海苔、章鱼、巧克力、空心粉、葱
那么酸性碱性指的是物质什么样的性质呢?
【知识新授】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一般是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如玻璃破碎、冰雪融化等。从微观角度看,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变,只是粒子间隔可能改变。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中常伴随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发热、吸热等现象。如铁的生锈、煤的燃烧等。从微观角度看,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粒子。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
有无新物质的产生
区别
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变,只是粒子间隔可能改变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粒子
灯丝发光 铁生锈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例题分析】
例1.(2019七上·新昌期末)下列是新昌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西坑石雕 ???????????????????????????B.?梅渚剪纸
C.?澄潭香干 ??????????????????????????????D.?后岱山布袋木偶
例2.(2019七上·萧山期末)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理性质都是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的
B.?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C.?蜡烛燃烧现象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例3.(2019七上·越城期末)品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平水日铸”为绍兴的名茶。为保持茶叶的品质,要做到防潮和防氧化,往往在茶叶的包装袋内放入1--2包黑色的还原铁粉作为“双吸剂”,失效后会变成棕黄色物质。这一从黑色物质到棕黄色物质的变化过程属于(? ????)
A.?化学性质???????????????????????????B.?物理性质???????????????????????????C.?化学变化???????????????????????????D.?物理变化
例4. 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如图甲,可以发现杯内壁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D.?后者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例5.(2020七上·吴兴期末)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书柜中的樟脑球变小???????????????????????????????????????????B.?放久的橙子发霉烂掉了
C.?用电热水壶把水烧开???????????????????????????????????????????D.?烈日下的自行车胎爆炸
例6.(2019七上·慈溪月考)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上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状态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例7.(2019七上·新昌期末)酒精是实验室中常接触的一种物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是由________构成的。
(2)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密度小于水的无色透明液体,以上性质中属于酒精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3)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________有关。
该同学猜想液体蒸发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于是继续进行如下探究: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________和酒精,把它们同时放在同一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液体的多少。
例8.(2019七上·柯桥月考)如图为一座人体青铜雕塑,反映的是古代人打造铁艺的场景。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硬度较大,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铁在1535℃时,会由固态变为液态,铁在潮湿的空气里容易生锈,铁在纯净的氧气中能燃烧。

(1)上述描述中属于铁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2)上图中这桶水是用来冷却烧红的铁器的,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冷却效果好。人们也常常用水的这一特征为生产、生活服务。下列事例中与这一特征有关的是????????????????? 。
A.让热水流过散热器来取暖
B.在大的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
C.晚上向秧田里灌水,防止秧苗受冻
D.汽车发动机用水循环冷却
例9.(2019七上·慈溪月考)判断下列变化,并进行归类(填写序号):①铁片在空气中生锈②将石灰石碾成粉末③
牛奶变酸④自行车胎爆裂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有________。因此,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________。
例10.(2020七下·温州月考)? 2013年2月15日,一颗体积约2000米3 , 质量约7×106千克的陨石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爆炸,爆炸引发的“陨石雨”四处散落,附近有许多黑色固体小碎片,用小碎片在玻璃上刻划会有较明显的划痕。无独有偶,16日凌晨,小行星2012DA14与地球“擦肩而过”,引发天文爱好者的无限遐想。
(1)根据上述信息,写出陨石的一种物理性质:________?;
(2)密度是陨石分类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陨石的密度见下表。
类型
石陨石
石铁陨石
铁陨石
密度/kg/m?
3.0×103~3.5×103
5.5×103~6.0×103
7.5×103~8.0x103
请你通过计算确定俄罗斯陨石类型应属于________;
(3)俄罗斯的陨石事件与小行星2012DA14近距离接近地球之间有无关联?天文爱好者说法不一,下列说法中不支持两者有关联的证据是?????? 。(可多选)
A.两者发生时间相差12小时,距离相隔至少50万千米
B.陨石和小行星经研究都含有钠、镁、铝、氯、钾等元素,组成成分比较接近
C.陨石是大约一年前脱离小行星带的一颗小行星,与小行星2012DA14来源相同
D.陨石是按自东向西的轨迹运行的,小行星是按自南向北的轨迹运行的,两者处于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E.科学家根据大量数据分析,小行星飞掠地球大约每40年左右会发生一次
【巩固练习】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云开雾散
C.?燃放烟花 ????????????????????????????????????D.?吹制泡泡
2.下列各项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B.?甲烷用作燃料??????????C.?干冰用作制冷剂??????????D.?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其中一种变化与其余三种变化类型不同的是(  )
A.?酒精挥发??????????????????????????B.?食品腐烂??????????????????????????C.?铁棒磨成针??????????????????????????D.?花香四溢
4.下列过程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酿造米酒???????????????????????????B.?现榨果汁???????????????????????????C.?碾磨米粉???????????????????????????D.?溶解蔗糖
5.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化成水????????????????????????B.?铁钉生锈????????????????????????C.?粉笔折断????????????????????????D.?白纸折成纸飞机
6.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B.?煤的燃烧????????????C.?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D.?海水晒盐
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B.?玉石“变”印章?????????????C.?水果“变”果汁?????????????D.?葡萄“变”美酒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B.?物理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C.?往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这是物理反应?????D.?湿衣服变干是一种化学变化
9.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 燃烧产物 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B.?(1)(2)均为物理变化
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D.?(1)(2)均为化学变化
10.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11.我们家乡义乌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B.?配制红曲酒时发酵糯米
C.?制作火腿时将成品切换包装????????????????????????????????D.?制作蜜枣时晒干水
12.生活中很多现象中蕴含着科学知识:
(1)铁能被加工成铁锅、铁壶,用来炒菜、烧水,利用了铁的导热性,这属于________性质。
(2)酒精擦拭身体,皮肤有凉爽的感觉,这是因为________。
13.小雪在家用小刀削苹果后没有及时把小刀洗干净,过了几天她发现小刀上出现锈迹。以下是她和妈妈的部分对话。
小雪:“妈妈,小刀生锈了”。妈妈:“你削了苹果,小刀没有清洗,它当然会生锈。如果你当时用水洗一下,及时擦干,就没有那么容易生锈了”。
(1)上述对话中,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填“小雪”或“妈妈”)说的话。
(2)妈妈的回答主要描述了小刀的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14.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
①物质的状态 ②气味 ③硬度 ④导热性 ⑤延展性 ⑥导电性 ⑦酸碱性 ⑧可燃性 ⑨毒性
15.阅读下列短文,然后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酸类中有一种酸叫醋酸,又叫乙酸,它是食醋的主要成分。②在16.6 ℃以上,纯净的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③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④醋酸和硫酸、盐酸一样,能跟活泼金属(铝、锌、铁等)发生反应产生氢气。
(1)属于醋酸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属于醋酸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6.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________生成。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①钢铁生锈 ②物质燃烧 ③火药爆炸 ④食物消化 ⑤冰雪消融 ⑥电灯发光
17.下列选项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A.牛奶变酸 B.干冰升华 C.铁易生锈 D.石蜡熔化 E.冰雪消融 F.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18.下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配料
保质期
含碘量
氯化钠、碳酸钾
18个月
20~40毫克/千克
储存指南
食用方法
避热避光、密封
勿长时间炖炒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________,这是加碘盐的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________(填“易”或“不易”)分解,这是它的________性质。
19.利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等名词填空:
(1)水冷却到0 ℃时结冰了,为 ________。
(2)煤燃成了灰烬,为________。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为________。
20.兴趣小组以“火箭中的科学奥秘”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图甲是他们制作的一枚简单的液体燃料火箭结构模型,图乙是火箭发射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火箭模型被固定在发射架上,发射架底座对火箭模型的支持力________火箭受到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火箭发射时,液态氢燃烧属于________变化。
(3)火箭塔底部有一个导流槽,槽内装有大量的水,当火箭发射时,其尾部喷出的火焰温度高达3000℃,导流槽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如图乙所示,白雾是__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
(4)模拟火箭升空的原理:三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活动,其中现象产生的原理与火箭升空相同的有()(多选)
A.磁铁吸引回形针B.取下夹子气球斜向上运动
C.两同学互推后都向后运动
(5)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会与大气层摩擦而影响飞行距离,为了减小摩擦,对火箭的设计要求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2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关于蜡烛的燃烧,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甲说:“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它有新的物质生成。”乙说:“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因为蜡烛燃烧时蜡要熔化、升华。”那么你的观点呢?请给出合理解释。
22.快过年了,很多农家开始烧制上好的农家白酒制酒主要有以下两个过程:发酵和蒸馏。

(1)发酵的过程:酵母分解糖,产物之一是酒精。发酵过程中属于________变化。(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蒸馏过程如图所示,酒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
(3)冷凝池中用水作为冷却剂是利用了水的什么特性?________。
(4)酿造出的白酒度数很高,一般不宜饮用,需要与适量水勾对(混合)后才能出售。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是指气温在20℃时,100毫升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即酒精的体积分数;比如50度白酒是指气温在20℃时,100毫升酒中所含酒精为50毫升。该厂生产的每瓶装“500毫升、35度”的白酒,质量是多少?这种酒的密度约是多少?(ρ水=1.0×103千克/米3、ρ酒精=0.8×103千克/米3)
23.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热、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
参考答案
例题分析
例1. C
例2. A
例3. C
例4. D
例5. B
例6. D
例7. (1)分子
(2)易燃
(3)温度;等质量的水
例8. (1)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在纯净的氧气中能燃烧
(2)A,C,D
例9. ②④;①③;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例10. (1)体积约2000米3、质量约7×106千克、硬度大等
(2)石陨石
(3)A,D,E
巩固练习
1. C
2. B
3. B
4. A
5. B
6.B
7.D
8.A
9.D
10.C
11.B
二、填空题
12. (1)物理
(2)酒精蒸发吸热,使皮肤温度下降
13. (1)小雪
(2)化学
14.⑦⑧⑨;①②③④⑤⑥
15. (1)②
(2)④
16.有无新物质;⑤⑥;①②③④
17. BDE
;A
18.固态;物理;易;化学
19.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性质
20. (1)等于
(2)化学
(3)先气化后液化
(4)B,C
(5)采用表面光滑的材料;头部做成梭形/流线型
三、解答题
21.解:两人说法均不对。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而蜡受热熔化和升华是物理变化。
22. (1)化学变化
(2)汽化和液化
(3)水的比热大
(4)白酒中酒精的质量为:m酒=ρ酒V酒=0.8g/cm3×(500cm3×35%)=140g;
白酒中水的质量为:m水=ρ水V水=1g/cm3×(500cm3×65%)=325g;
白酒的总质量:m总=m酒+m水=140g+325g=465g;
那么白酒的密度为:。

四、实验探究题
23. (1)水;化学
(2)物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