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它们会生热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不会生热;知道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一样的。 2.过程与方法: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用科学的观点解释问题,在比较、归纳中得到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创造条件、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不会生热;知道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一样的。 2.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准备:温度计、皮筋、棉花、毛皮、实验记录单、材质不同的四只水杯。(学生自备手套、帽子等冬天使用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 师:在冬天你们喜欢玩什么?(学生回答:堆雪人、打雪仗等。) 师:外面那么冷你们不怕吗?(学生回答:穿棉衣、戴帽子、手套等。) 师:为什么穿上棉衣、戴上手套、帽子就不冷了呢?(学生回答) 学生猜想,教师随机板书。(板书:生热) 师:很好,能够大胆地进行猜想,这种精神很宝贵。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 学生继续猜想,(板书:保温)这两种想法都能,让我们感觉到热,但到底哪一种想法正确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能生热吗? 二、探究活动。 (一)提出问题: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 (二)猜想假设: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它们会生热吗? (三)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怎样验证它们是否会生热?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 (四)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 1.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 2.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 3.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 4.分别在1、3、6分钟时记录读数。 实验记录表(一) 度 材料 温 间 时 0分钟 1分钟 3分钟 6分钟 棉花 毛皮 …… 5.汇报实验结果: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它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温。 6.师生小结:它们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 三、自由活动。 同学们,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我这儿有两个杯子,一个纸杯,而另一个是金属杯,我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开水的温度降到能喝,我应该选用哪一个杯子呢?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解决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下一个探究的主题。 (一)提出问题: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二)学生猜想。 (三)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展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记录表(二) 材料 间 时 度 温 0分钟 3分钟 5分钟 保温性能 塑料杯 纸杯 玻璃杯 金属杯 (四)交流实验结果。 (五)汇报总结: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师随机板书。 (六)学以致用:展示几幅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崇高精神。学习了本节课,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你想为赴南极考察的科学家们设计什么样是防寒衣服呢? 四、教学小结。 在今天愉快的科学课堂中,同学们表现得很棒,哪位同学谈谈你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呢?(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 五、拓展研究。 同学们,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棉衣棉被不会生热只会保温,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同样是穿棉衣,在室外和室内感受不一样;同样是室外,穿棉衣和羽绒服的感受也不一样。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的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的做的?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探究,相信只要敢想敢做,你们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板书设计】 它们会生热吗 材料不同 保温 厚薄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