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本章2~4节介绍了天气的主要要素及对天气变化的影响,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就能够对天气变化的机理形成一般的理性认识。本节在学生已经了解天气要素特点的基础上,介绍收集气象信息、判断天气状况和天气预报的一般方法。天气变化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会判断天气状况,掌握一些预报天气的简单方法,对学生十分有益,也会使学生感到科学与生活的贴近。天气预报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本节只是介绍预报天气最基础的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现象。 了解天气预报信息的主要收集方法。 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能力目标:1. 学会看天气预报。 2. 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尝试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 情感目标:1. 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预报天气的简单方法;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 难点: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 五、教学准备 1、天气预报信息。利用当地当天的天气预报信息,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锻炼读图和分析能力,并且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媒体。制作flah动画,呈现冷锋和暖锋形成过程及天气现象,提高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对新且具有一定难度的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及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或目标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假如明天要去爬山,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由此引出本节天气预报的学习。 请学生举例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 举例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解决重难点活动一:天气预报用语或符号含意 展示当地当天天气预报内容,提问从天气预报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进一步学习文字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着重介绍云量和降水等级。 展示手机应用天气预报内容截图,提问天气符号所表达的含意,进一步认识常见天气符号的含意。 练习:在图中所示的天气情况下,判断活动是否合适进行。 阅读天气预报内容,学习文字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 观看天气预报截图,认识天气符号的含意。 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高注意力,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和概括能力。 解决重难点活动二:天气图与天气系统 展示卫星云图,了解图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区域。利用卫星云图叠加天气形势图形成的天气图常用于预报天气。介绍天气图的概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天气图,认识常见的天气系统。 高、低压系统:《大气压》一节中学过,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其形成原因及天气特征。 冷、暖锋系统:板书并辅之以flash动画引导学生学习其形成原因,通过比较区分相应的天气特征,学会根据图例判断方向。 完成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活动:找出当日影响我国的较大天气系统的位置,并分析当日我国的天气形势。 简单介绍常用的天气预报信息收集方法。 认识卫星云图不同颜色所代表区域。 学习天气图,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回顾高、低压系统,学习冷、暖锋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天气现象。 尝试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 举例天气预报信息收集方法。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复习旧知,既加深对前面知识的记忆,同时帮助获取新知。 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便于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情况。 体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对科学学习的乐趣。 解决重难点活动三:天气谚语 提问:如果没有以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如何预测天气变化? 完成思考与讨论活动: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预测天气的谚语。举例解释东虹日头西虹雨。 例举其他常见的天气谚语让学生了解。 举例与天气变化有关的自然现象。 解释谚语中表达的含意。 通过漫画和数据计算、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水资源的重要性。 通过比拼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节水意识。 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视觉冲击,增强感性认识。 学习效果评价 PPT展示练习题请学生进行解答。 练习巩固。 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以便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