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原子模型的提出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A.质子上??????????????????????????????? B.中子上??????????????????????????????? C.电子上??????????????????????????????? D.原子核上 2.卢瑟福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 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原子核???????????????????????????????????????? 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的全部质量和几乎全部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电子在原子核内旋转 3.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一些定律或规律的发现,首先是通过推理证明建立理论,然后再由实验加以验证,以下叙述的内容,符合上述情况的有 A.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由卡文迪许用实验方法测出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从而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B.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理论,后来由爱因斯坦用实验证实了光子的存在 C.汤姆孙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后来由卢瑟福用?粒子散射实验给予验证 D.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后来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4.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法拉第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 B.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C.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获得反冲核,发现了质子 D.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5.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重要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下列关于物理学家、物理实验及其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汤姆孙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科学家发现的光电效应现象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C.卢瑟福対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实验证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D.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 6.如图所示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装置示意图,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钋(Po)放射出的粒子流A轰击铍(Be)时会产生粒子流B,用粒子流B轰击石蜡时,会打出质子流C,图中粒子流A是( ) A.中子流 B.α射线 C.β射线 D.γ射线 7.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表明( ) A.原子还可再分 B.原子核还可再分 C.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8.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表述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A.波尔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密立根最早通过实验,比较准确的测定了电子的电量 C.法拉第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 D.爱因斯坦认为发生光电效应时,若入射光频率一定,则光的强度越大,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9.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主要根据是: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α粒子 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 B.绝大多数发生很大的偏转,甚至被弹回,只有少数穿过 C.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极少数被弹回 D.全都发生很大的偏转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并测定了电子电荷量 B.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C.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D.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连续谱 11.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是卢瑟福根据以下哪个实验或现象提出来的( ) A.光电效应实验 B.α粒子散射实验 C.原子核衰变现象 D.天然放射现象 12.物理学重视逻辑,崇尚理性,其理论总是建立在对事实观察的基础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B. 的半衰期是天,克经过天后还剩下克 C.粒子散射实验的重要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 D.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13.如图所示,是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此实验否定了__________的原子结构模型,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___式结构模型。 14.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和他的同事们用高速飞行的粒子去轰击金箔,根据粒子飞行路径的改变,得出如下结果:(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根据α粒子与原子核发生对心碰撞时所能达到的最小距离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现有一个α粒子以2.0×107 m/s的速度去轰击金箔,若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求该α粒子与金原子核间的最近距离(已知带电粒子在点电荷电场中的电势能表达式为ε=k,α粒子质量为6.64×10-27 kg).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A 【解析】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核旋转;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A 【解析】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多年后由卡文迪许用实验方法测出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从而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A正确;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理论的启发,提出了光子说理论,美国物理学家米立肯利用光电效应实验证实了光子的存在,B错误;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C错误;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后来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D错误. 4.B 【解析】根据物理学史可知,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A错误;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B正确;查德威克用粒子轰击铍核,产生中子和碳12原子核,即发现了中子,C错误;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D错误. 5.D 【解析】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A错误;科学家发现的光电效应现象证明光具有粒子性,选项B错误;汤姆孙対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实验证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选项C错误; 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选项D正确;故选D. 6.B 【解析】 用放射源钋的射线轰击铍时,能发射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铍“辐射”,即中子流,中子轰击石蜡,将氢中的质子打出,即形成质子流。所以A为射线,B为中子,C为质子,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7.C 【解析】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B 【解析】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A错误;密立根最早通过实验,比较准确的测定了电子的电量,选项B正确;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但是纽曼和韦伯先后总结电磁感应定律,故C错误.爱因斯坦认为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频率越大,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选项D错误;故选B. 9.C 【解析】当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粒子影响很小,影响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原子核,离核远则粒子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运动方向改变小.只有当粒子与核十分接近时,才会受到很大库仑斥力,而原子核很小,所以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就很少,所以只有极少数大角度的偏转,而绝大多数基本按直线方向前进,C正确 10.B 【解析】A、汤姆孙首先发现了电子,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密立根测定了电子电荷量,故A错误; B、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故B正确; C、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故C错 D、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不连续谱,只能发出特定频率的谱线,故D错;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 11.B 【解析】 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是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 A.光电效应实验,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α粒子散射实验 ,与结论相符,选项B正确; C.原子核衰变现象,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天然放射现象,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故选B. 12.ABC 【解析】 A.射线是高速运动的光子流,A错误. B.10天是两个半衰期,有 ,所以剩下的了25克,故B错误 C.粒子散射实验的重要发现是原子核式结构,而不是电荷的量子化,故C错误. D.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核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ABC 13.汤姆逊 核 【解析】 [1[2] 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此实验否定了汤姆逊的枣糕模型,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4.卢瑟福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销后,与原来的运动方向偏离不多 少数α粒子产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极少数α粒子产生超过的大角度偏转,个别α粒子甚至被弹回 【解析】 (1)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α粒子散射实验; [2][3][4]根据粒子飞行路径的改变,得出如下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销后,与原来的运动方向偏离不多、少数α粒子产生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产生超过的大角度偏转,个别α粒子甚至被弹回 15.2.7×10-14 m 【解析】 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运动时,α粒子的动能转化为电势能,达到最近距离时,动能全部转化为电势能,设α粒子与原子核发生对心碰撞时所能达到的最小距离为d,则, 点睛:本题实际上是估算原子核半径的一种方法,建立物理模型是解题的关键,搞清能量守恒关系,即动能逐渐转化为电势能,从而进行解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