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碱的通性 (1)可溶性碱与指示剂反应:碱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①H2SO4+2NaOH=Na2SO4+2H2O用途:精炼石油时,用NaOH来中和过量的酸。 2HCl+Ca(OH) 2=CaCl2+2H2O 用途:农业上用熟石灰来降低土壤的酸性。 3HCl+Al(OH)3=AlCl3+3H2O 用途:医学上用氢氧化铝中和过多的胃酸。 ②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和碱中的 OH一结合成H2O。 (3)可溶性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NaOH+SO2 =Na2SO3+H2O 用途:工业上用碱溶液来吸收有毒的酸性气体。 Ca(OH) 2+CO2 =CaCO3↓+H2O 现象: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用途:可用来检验CO2的存在。 (4)碱能跟某些可溶性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CuCl2+2NaOH=Cu(OH)2↓+2NaCl CuCl2+Ca(OH)2 =Cu(OH)2↓+CaCl2 现象:蓝色溶液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用途:可用于检验Cu2+的存在。 FeCl3+3NaOH=Fe(OH) 3↓+3NaCl 2FeCl3+3Ca(OH)2=2Fe(OH) 3↓+3CaCl2 现象:黄色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用途:可用于检验Fe3+的存在。 温馨提示:1.碱的共性是就可溶性碱而言。可溶性碱之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相同的阴离子——OH一。 2.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本身无明显现象,利用酸碱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可指示反应是否发生。实验时逐滴加入稀盐酸,当两者刚好完全反应时,红色刚好褪去。 3.碱与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都可溶,且生成物中必须有一种是沉淀或者挥发性碱(如NH3·H2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NH3和H2O)。 二、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性质与用途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俗名 苛性钠、火碱、烧碱 熟石灰、消石灰 颜色、状态 白色块状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溶解性 易潮解、易溶,且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微溶 腐蚀性 强腐蚀性 较强腐蚀性 用途 重要化工原料,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 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工业原料.如漂白粉,农业上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电离方程式 NaOH= Na++OH- Ca(OH)2= Ca2++2OH-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与酸反应 NaOH+HCl=NaCl+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与盐反应 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Na2CO3=CaCO3↓+2NaOH 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 建筑业,抹墙,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配置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工业上制取NaOH,漂白粉 制取 Na2CO3+Ca(OH)2= CaCO3↓+2NaOH CaO+H2O= Ca(OH)2 例1、甲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 (1)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2)在C组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该现象说明有 物质生成(填化学式),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 (4)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呢?甲同学进一步推测:溶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 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是三种物质两两混合组成的混合物。 (5)为了验证推测,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内容 预测现象 结论 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①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物质是碳酸钠 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物质是氢氧化钙 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6)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第②步验证的结论不严密,原因是 。 例2、 “烧碱同学”要穿过迷宫,从进口顺利地走到出口,途中遇到不反应的物质才能通,如图. (1)请你在答题卡中用“连续线”画出烧碱应走的路线 (2)烧碱在刚进迷宫时,碰到了两种阻止他前进的物质,请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 . 例3、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是实验室常用的碱。 (1)氢氧化钠的俗称是 ;氢氧化钙的俗称是 . (2)要鉴别氢氧化钠稀溶液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是 (填序号). A.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B.分别通入二氧化碳 C.分别滴加稀盐酸 D.分别加热原溶液至80℃ (3)同学们将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同时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Na2CO3、Ca(OH)2;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Na2CO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可能是 (填化学式).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与探究】 (1)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溶质是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 (2)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通入足量的CO2,溶液 现象(填“有”或“没有”)产生,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 (3)丁同学为了验证乙同学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拓展与延伸】通过上述的实验探究,你认为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时,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 . 例4.某校实验室里有50kg氢氧化钠废液,该校用某化工厂废弃的稀硫酸来中和后排放.当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为100kg,测得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1%,求: (1)反应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2)该校实验室的氢氧化钠废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下列物质加入到无色酚酞试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是( ) A.CaO B.CuO C.Cu(OH)2 D.Fe(OH)3 2、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钙、消石灰、CaO B.氯化氢、盐酸、HCl C.碳酸钙、熟石灰、CaCO3 D.氢氧化钠、烧碱、NaOH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氢氧化钠呈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制取氢气 D 氢氧化钙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4、关于酸和碱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盐酸不能洗掉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 B.用盐酸可洗掉试管里残存的红褐色氢氧化铁 C.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与金属反应有氢气产生 D.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都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5、不能与烧碱反应的物质是( ) A.硝酸 B.二氧化碳 C.氢氧化钾 D.氯化铁 6、现有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氢氧化钠液质量为a﹣cg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MgC12+2NaOH=2NaCl+Mg(OH)2 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至ag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 C.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至bg时,溶液中含三种溶质 D.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至cg时,溶液呈中性 7、分析下列反应,回答有关问题: ①2KOH+CO2═K2CO3+H2O; ②2NaOH+CO2═Na2CO3+H2O; ③Ca(OH)2+CO2═CaCO3↓+H2O. (1)由上述反应可知,碱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规律是都生成 和水; (2)根据上述规律,写出Ba(OH)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用CO2鉴别NaOH和Ca(OH)2两种溶液时,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溶液. 8、根据碱的四条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 色; (2)图中的X代表一类物质,则X为 (填物质类别),请写出符合性质③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 (3)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 . 9、请分析如图碱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完成下列问题: (1)若指示剂为石蕊溶液,遇碱溶液则变为 色; (2)图中的X填写 (填物质的类别); (3)若非金属氧化物为二氧化碳,碱为氢氧化钠,请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4)请根据如表所提供的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写出符合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OH﹣ NO3﹣ CO32﹣ K+ 溶 溶 溶 Ba2+ 溶 溶 不 10、同学们在验证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时,分别取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于四支试管中,做了以下实验: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中无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钙与盐酸能发生反应,他们向B中滴加稀盐酸,当观察到 时,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上述四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内,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上层为有色溶液。为处理废液,过滤后,向有色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继续加稀盐酸至溶液颜色恰好消失,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除酚酞外),写出有气泡产生的化学方程式 。 (5)根据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写出它的一种用途 。 1、华裔科学家钱永键等发明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绿色荧光蛋白分子中含有氨基(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具有酸的性质)。若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植入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中,经过复制,科研人员可跟综、监视肿瘤细胞的生长。关于绿色荧光蛋白分子与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既能与硫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B.只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C.只能与硫酸反应 D.既不能与硫酸反应,又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2、在一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木块(如图),往烧杯中加入少量某种固体物质后,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变大(假设此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加入固体物质可能是( ) A.Fe B.Cu C.Ba(OH)2 D.Ba(NO3)2 3、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 (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碳酸钠 粉末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生成沉淀的质量 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pH 4.将36.5克10%的稀盐酸和4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则所得溶液的pH ( ) A.一定等于7 B.可能等于7 C.一定大于7 D.一定小于7 5.向酸性CuCl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6.氢氧化铜固体受热分解得到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为固体。某科学兴趣小组为确定这种固体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生成的固体产物可能是氧化亚铜(Cu2O),也可能是 。 【查找资料】Cu和Cu2O都是红色固体。 【进行实验】将新制的氢氧化铜粉末放入试管中,使其在加热条 件下分解(如图所示),观察到蓝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得出结论】该粉末是氧化铜,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和 。 【结论验证】取少量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若 出现 的现象,则证明上述结论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经典例题 例1、(1)C、D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CaCO3; (4)NaOH; (5)物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6)氢氧化钠溶液也显碱性,还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例2、 CuCl2+2NaOH═Cu(OH)2↓+2NaCl;2NaOH+CO2═Na2CO3+H2O. 例3、(1)火碱、烧碱、苛性钠;熟石灰、消石灰; (2)C; (3)NaOH;甲;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在溶液中会继续反应不能共存;Na2CO3+2HCl=2NaCl+H2O+CO2↑;没有;丁同学滴加的盐酸量过少,氢氧化钠的量较多与少量的盐酸反应(或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例4.(1)反应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100Kg×7.1%=7.1kg (2)设废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142 ?x????????? 7.1kg 80/142=x/7.1kg ?x=4kg 所以废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4kg/50kg×100%=8% 答案:(1)反应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是7.1kg; (2)废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8%。 考点精练 1.A 2、D 3、C 4、B 5、C 6、C 7、(1)盐;(2)Ba(OH)2+CO2═BaCO3↓+H2O;(3)氢氧化钙. 8、(1)红; (2)酸,NaOH+HCl=NaCl+H2O; (3)氢氧根离子. 9、(1)蓝。 (2)酸。 (3)2NaOH+CO2═Na2CO3+H2O。 (4)Ba(OH)2+K2CO3═BaCO3↓+2KOH。 10、(1)变浑浊;(2)Ca(OH)2+Na2CO3═CaCO3↓+2NaOH;(3)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4)NaCl; Na2CO3+2HCl═2NaCl+H2O+CO2↑;(5)改良酸性土壤。 课后巩固 1、A 2、C 3、C 4.A 5.D 6. 氧化铜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变蓝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