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量及其转换”的第2课。本单元共5课和探究技能。本课在上一课认识了不同形式的能量的基础上,旨在以声能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能量无处不在,关注身边能量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子,体验能量与我们生活之间紧密联系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能量的转换产生探究兴趣。 本课包括情境导入、活动1“神奇的扭扭蛇”、活动2“能量的相互转换”和实践“钻木取火”等3个教学环节。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游乐场里的能量”之后的一节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能量无处不在,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能量之间的转换。能量的转化是一个很抽象的知识,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合相关的视频辅助学生理解,将抽象的内容进行分解,变成具体的知识,让学生容易理解和吸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科技素养。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采用实验法,讲授法,引领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完成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2)知道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2.科学探究 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另一种什么形式的能。 3.科学态度 愿意交流,并学会在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能量转换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乐于用所学知识来改善生活,能用科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教学难点: 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杯、扭扭棒、小音箱、剪刀、视频、记录单、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纸杯、扭扭棒、剪刀、纸和笔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波波和彬彬在科技节上看到一个小魔术——会跳舞的扭扭蛇(小视频)。问题:扭扭蛇为什么会动起来呢?同学们可以先猜想一下。 2.有的同学可能猜会不会跟音乐有关?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想不想亲自探究一下? (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1.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跟着彬彬的步骤,一起来制作扭扭蛇吧!(出示步骤)播放扭扭蛇制作视频 2.思考与讨论: (1)从能量的角度思考一下,扭扭蛇为什么会动起来呢? (2)扭扭蛇能转动,它转动时所具有的机械能是由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的? 3.分析与结论: 请把你的发现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我们在做扭扭蛇实验时,持续对扭扭蛇发出“啊”的声音,看到扭扭蛇转动起来,这里声音的能量就转换成促使扭扭蛇转动的机械能。 像这样,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能量的这个特征,就叫做能量的转换。 (三)能量转换,寻找实例 1.我们知道能量有很多种形式,它们是否也可以像声能转换为动能那样,可以从一种能量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呢?同学们请看(小视频呈现)——我们把台灯的插头插入电源插座,台灯就亮了,此时,电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再看,我们把收音机接通电源后,收音机就响起了音乐,此时,电能就转换成了声能。 2.下面,老师给大家演示几个装置(播放“能量的转换”视频后,出示图片装置1、2、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哪些能量的相互转换?把你的观察发现填写在记录单1上。(展示记录单1) 装置1 装置2 装置3 现象或装置 能量的转换 扭扭蛇 声能→动能 装置1 → 装置2 → 装置3 → 学生汇报交流。 4.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能量转换的例子吗? 出示(课本图片)电视机、熨斗、太阳能热水器、发声烧水壶图片,交流其中能量的相互转换。 (四)实际应用,加深巩固 1.科技离不开哦生活,下面这张图是太阳能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发生了转换呢?请把你的发现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回答,全班进行交流。 引导生分析、总结出:太阳能(太阳)→化学能(西红柿)→机械能(人、机器)→电能(发电机)→热能(电热炉)→声能(水沸腾发出声音)→光能(小灯泡) (四)拓展实践 1.其实,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使用能量的转换了,比如古人常用钻木的方式获取火种,(播放视频:钻木取火)。钻木取火的过程中,转动木棍的机械能转换成了热能燃起火苗。从古人钻木取火,到如今用电饭锅烧饭,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2.你还有哪些利用能量转换,来便利我们生活的想法吗? 五、板书设计: 9 能量的转换 声能→动能 太阳能→热能 电能→光能+声能 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 电能→热能 一种形式 电能→声能+热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