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竞赛训练营第二讲:机械与光学(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竞赛训练营第二讲:机械与光学(学案)

资源简介

科学第2讲:机械与光学
例1、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 OM、ON 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 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 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 m、n 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在 a 点或 e 点时,m=1,n=0
B.在 b 点或 d 点时,m=1,n=1
C.在 c 点时,m=2,n=2
D.在 f 点时,m=0,n=0
例2、如图所示,一新鲜的冬瓜皮内盛有10%的食盐溶液,现将一根粗细均匀的漆筷OA浸入盐水中,漆筷自始至终不与冬瓜接触,问过一天后漆筷所受的浮力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3、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
A、1°   
B、2° 
C、3°   
D、4°
例4、如图所示,甲为一半径为R的光滑的1/4 半圆弧槽与一粗糙的水平面相连接,将重为G的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在水平面上滑行距离为S1处停下来。图乙是一个粗糙的半径为R的1/4半圆弧槽与和甲中同样粗糙的水平面相连接,将甲中重为G的物体也从乙斜槽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在水平面上滑行距离为S2后停下来,
(1)甲中重力对物体做的功W=__ _ ;
(2)甲图中,物体从顶端滑下到静止,此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__ _;
(3)乙中物体在水平面上的摩擦力f为_ __;
1、用一根长为L重为G0的均匀铁棒,插入一个边长为a、重为G的正方体物块的底部,在另一端施加一个向上的力,将物块撬起一个很小的角度(如图所示,图中的角度已被放大)。如果铁棒插入物块底部的长度为物块边长的三分之一,则要撬动物块,作用在铁棒最右端的力至少为(  )
A.G0+ B.G0+ C.﹣ D.+
2、如图所示,密度分布均匀的圆柱形棒的一端悬挂一个小铁块并一起浸入水中。平衡时棒浮出水面的长度是浸在水中长度的n倍。若水的密度为ρ,则棒的密度为(  )
A. B.
C. D.
3、用转动八面镜法可以测光速,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T为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八面镜M距反射系统的距离AB为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T到八面镜的距离.调整八面镜的位置直到通过望远镜能看到发光点S,然后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1秒内转过的圈数),当转速达到n0时,恰能在望远镜中
再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得到光速c的表达式是(  )
A.c=4Lno B.c=8Lno C.c=16Lno D.c=32Lno
4、如图所示,均匀杆AB长为L,可以绕转轴A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在A点正上方距离L处固定一个定滑轮,细绳通过定滑轮与杆的另一端B相连,并将杆从水平位置缓慢向上拉起,已知杆水平时,细绳的拉力为T1,当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时,细绳的拉力为T2,则T1:T2是( )
A.:l????
B.2:l????
:l????
D.1:l
5、正午时,太阳光直射在水平地面,取一圆形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 15cm 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透镜直径的一半,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大。透镜的焦距是( )
A.5cm B.10cm
C.15cm D.30cm
6、如图,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 A 和 B 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 A 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 B 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
A.光线 a B.光线 b C.光线 c D.光线 d
7、在水平地面上并排铺有n块相同的均质砖块,如图甲,每块砖的质量为m,长为a,宽为b,厚为c.若要将这n块砖按图乙所示叠放在最左边的砖块上,则至少要给砖块做的功__________。
8、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ABC是跟三个滑轮相连的机械装置,O是支点,物体P重20牛,浸没在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的煤油里,已知AB=BC=CO=30厘米,砝码G1=4牛,G2=10牛,若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求物体P的体积。(不计滑轮重和摩擦,g=10N/kg)

1、一个600N重的成年人和一个小孩都要过一道5m宽的水渠。成人从左岸到右岸,而小孩从水渠右岸到左岸,两岸各有一块4m长的坚实木板,他们想出右图所示的方式过渠。请分析在忽略木板自身重量和木板叠交距离的情况下,要使成年人和小孩都能平安过渠,小孩的体重不能轻于多少牛?(  )
A.100N B.200N C.300N D.400N
2、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3、如图所示,七块完全相同的砖块按照图示的方式叠放起来,每块砖的长度均为L,为保证砖块不倒下,6号砖块与7号砖块之间的距离S将不超过(  )
A.L B.2L C.L D.L
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称,分别用恒力F拉着弹簧称使不同物体按照甲、乙图示位置做匀速直线运动,试分析:
(1)甲图中弹簧秤示数 (“大于”、“等于”、“小于”)乙图。
(2)甲图中物体所受摩擦力 (“大于”、“等于”、“小于”)乙图。
(3)乙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将 (“增大”、“减小”、“不变”)。
5、根金属棒AB置于水平地面上,今通过弹簧测力计竖直地将棒的右端B缓慢拉起,如图甲所示,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对棒所做的功W与B端离开地面的高度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该金属棒的长度l=  m;
(2)在B端拉起的过程中,当x1=0.6m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  N;当x2=1.6m时,测力计的示数F2=  N。
科学第2讲:机械与光学参考答案
例1、C
例2、A
例3、D
画光的反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由图知:光线第一次反射的入射角为:90°-θ;
第二次入射时的入射角为:90°-2θ;
第三次的入射角为:90°-3θ;
第N次的入射角为:90°-Nθ.
要想沿原来光路返回,需要光线某次反射的入射角为零。
所以有?90°-Nθ=0,解得:θ=90°/N,由于N为自然数,所以θ不能等于4°
例4、(1)GR(2)内能 (3) GR/S1
1、D
2、C
【解答】:设棒的横截面积为S,水中的棒长度为L,则露出的长度为nL,整个棒的长度为(n+1)L,如图所示:
由ρ=可得,棒的质量:
m棒=ρ棒V棒=ρ棒S(n+1)L,
棒的重力:
G棒=m棒g=ρ棒S(n+1)Lg,
棒受到的浮力:
F浮=ρgV排=ρgSL,
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得:
===n+1,
以C为支点,A是棒的重心(即棒的中心),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G棒×CE=F浮×CD,
即ρ棒S(n+1)Lg×CE=ρgSL×CD,
则ρ棒=ρ=×ρ=×ρ=ρ。
3、C
4、A
5、B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该凸透镜焦点的位置,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在距透镜 15cm 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光斑可能在焦点以外,也可能在焦点以内. 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大,说明光斑在焦点以外。
如下图所示,D 为焦点,CD 为焦距。
已知光斑的直径是透镜直径的一半,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得: = =2,则 CD=2DE;而 CD+DE=15cm,即 CD+CD=15cm,解得 CD=10cm;
即凸透镜的焦距 f=CD=10cm。
6、C
【解析】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光从玻璃砖 A 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从 A 出来的折射光线会向下偏折,在图中虚线的下部;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 B 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此时的折射角等于 A 中的入射角),故折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射出,即最后射出的可能是光线 b,如图所示:
7、mgc
【解答】解:利用W=Gh,求出对每一块砖所做的功,
∵第一块砖提升高度为:h1=0,
第二块砖提升高度为:h2=c,
第三块砖提升高度为:h3=2c,…
第n块砖提升高度为:hn=(n﹣1)c,
∴对第一块砖所做的功为:W1=Gh1=mg×0=0,
对第二块砖所做的功为:W2=Gh2=mg×c=mgc,
对第三块砖所做的功为:W3=Gh3=mg×2c=2mgc,

对第n块砖所做的功为:Wn=Ghn=mg×(n﹣1)c=(n﹣1)mgc,
∴W总=W1 +W2 +W3 +…+Wn
=0+mgc+mg2c+…+(n﹣1)mgc
=〔1+2+…+(n﹣1)〕mgc=mgc。
8、 解:(1)∵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不计摩擦,∴FB=G2=10N,FC=G1=4N,∵AB=BC=CO=30cm,∴拉力FB的力臂OB=60cm,拉力FC的力臂OC=30cm,拉力FA的力臂OA=90cm,∵杠杆平衡,∴FA×OA=FB×OB+FC×OC,即:FA×90cm=10N×60cm+4N×30cm,解得:FA=8N;
(2)∵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动滑轮对重物的拉力:F拉=2FA=2×8N=16N,∵重物P受到的重力:G=F浮+F拉,∴F浮=G﹣F拉=20N﹣16N=4N,F浮=ρ油V排g,
∴V排===5×10﹣4m3。∵重物浸没水中,∴物体P的体积:V=V排=5×10﹣4m3。答:物体P的体积为5×10﹣4m3。
1、B 2、A
3、
A 解:1处于平衡,则1对2的压力应为;当1放在2的边缘上时距离最大;2处于杠杆平衡状态,设2露出的长度为x,则2下方的支点距重心在(﹣x)处;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G(﹣x)=x,解得:x=;设4露出的部分为x1; 则4下方的支点距重心在(﹣x1)处;4受到的压力为G+;则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G(﹣x1)=(G+)x1;解得x1=;则6、7之间的最大距离应为:L+2(x+x1)=L+2(+)=L。
4、(1)等于 (2)大于 (3)增大
5、1.2;3;5
【解答】:(1)测力计对棒所做的功W与B端离开地面的高度x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题意和图示可知,OE段表示A端没有离开地面时W随x的变化图象,EF段表示A端离开地面后W随x的变化图象,
结合乙图象可知,当x=1.2m时,A端刚好离开地面,故金属棒的长度l=1.2m;
(2)由图甲知,测力计拉起金属棒的过程中,当A端未离地时,拉力方向竖直向上,金属棒重力竖直向下,可将金属棒看成一个杠杆,则动力臂(拉力的力臂)与阻力臂(金属棒重力的力臂)的比值保持不变,所以,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此过程中的拉力F1不变;
由图乙可知,x=0~1.2m时,即A端未离开地面,当x1=1.2m时,W1=3.6J,
由W=Fs=Fx可得,此过程中的拉力(即测力计的示数)为:
F1===3N;
由图乙知,x=1.2m~1.6m时,金属棒离开地面,此过程中B端上升的高度x2=1.6m﹣1.2m=0.4m,
此过程中拉力做功W2=5.6J﹣3.6J=2J,
由W=Fs=Fx可得,此过程中的拉力(即测力计的示数)为:
F2===5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