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件(共33张PPT)+教案+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件(共33张PPT)+教案+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4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①了解秦汉时期与匈奴、西域的关系,知道汉朝对匈奴和战政策演变的原因;
②了解匈奴的兴起和秦汉统治者巩固边疆的措施;
③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初步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学习重点: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与和,其中和是主流。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匈奴的兴起与秦汉的和战
1.匈奴的兴起
(1)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______。
(2)______末年,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并不断南下侵扰北方各国。
(3)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______”。
2.秦抵御匈奴
(1)秦统一后,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了大片土地。
(2)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______的一道城防。此后的近2
000年中,很多朝代也曾修建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______。
3.西汉与匈奴的和战
(1)汉初和亲
①背景:秦末汉初,中原混乱,匈奴再次乘机南下,威胁中原。______即位后不久,就曾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匈奴,结果被匈奴军队围困,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史称“_____”。经历这次失败,西汉政府决定对匈奴采取“______”政策。
②内容:将汉朝______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同时,汉朝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______。
③影响:暂时避免了匈奴的侵扰。这种和亲政策持续了几十年。
(2)汉武帝反击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对匈奴采取______,几次派兵攻打匈奴,取得了______和______地区,迁徙百姓到这些地区居住垦荒,并设置了______,派驻______,实施统治。
(3)匈奴的______:匈奴被击败后分裂为几部,相互攻杀。
(4)匈奴归附:匈奴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南迁到______附近,并同汉朝订立了______。
4.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1)东汉时,匈奴分为______两部。
(2)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______迁。
(3)______仍住在蒙古草原,经常侵扰______边境。
(4)东汉也曾派遣大军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从______消失。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表
时期
汉与匈奴的关系
史实
西汉初期

和亲;送给匈奴大量财物;开放边境市场,进行贸易
汉武帝时期

派______、______大破匈奴
汉元帝时期

呼韩邪单于向汉朝请求和亲,______自愿前往
东汉时期

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
(1)范围: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______。
(2)概况: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有的国家以农耕为主,有的国家以畜牧为主。这里物产丰富,盛产香料、核桃、葡萄等,还产良马和玉石。西域北部的一些国家,当时受到匈奴的控制。
2.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背景
______原来生活在今敦煌、祁连山一带,西汉初年,被匈奴逼迫而西迁。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______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
公元前121年,汉朝击败匈奴,占领______。先后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郡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经过
公元前138年,______从长安西行,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捉住扣留了10余年,后逃离匈奴,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生活安定,不愿再同匈奴打仗。张骞未能完成使命
公元前119年,______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使团带去上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他们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携带礼物回访长安
影响
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各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西域都护府
(1)设置:公元前______年,西汉政府设置了______。
(2)职责:总管______,保护______。
(3)作用:标志着______,其管辖范围包括今______及______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三)巩固边疆与中外交流
1.丝绸之路
(1)背景:汉朝和西域沟通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益活跃。
(2)路线: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往西,经过______、今天______境内,运到______,再转运到______。欧洲和西亚的商品也沿着这条道路抵达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
2.西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西汉时期政府也十分重视对______的经营,不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当时越人的聚居区,还派官员修建通往_____的道路,加强了与当地民族的联系。
3.中外交流
(1)中原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居民,很早就有来往。东汉时期,半岛上的各国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汉朝的______和______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
(2)日本和中国交往的历史也很悠久。______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三、问题探究
1.秦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修长城有什么影响?
2.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3.读教材P60阅读卡,总结两汉时期与匈奴有哪些文化交流。
4.如何认识汉匈战争的性质?
5.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作用?
4、课堂检测
1.唐朝诗人胡曾在诗中这样写道:“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诗中最后一句讲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修筑长城防止匈奴进攻
B.秦始皇修建大量高大宫殿
C.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北击匈奴
D.王昭君到匈奴和亲[来源:学_科_网]
2.为汉匈两族友好关系与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呼韩邪单于和蔡文姬
B.冒顿单于和文成公主[来源:学科网ZXXK]
C.张骞和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
3.下列事件与匈奴无关的是(  )[来源
A.秦修长城
B.昭君出塞
C.白登之围
D.七国之乱
4.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辛,不辱使命。他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
A.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B.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C.完成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和亲使命
D.使西域这一地区归入西汉版图
5.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在于
(  )
A.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并与西域各地方政权建立了联系
B.使西域的葡萄、胡萝卜等物种传入中原
C.为丝绸之路的最终开辟奠定了基础
D.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地方政权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穿中国的丝绸衣服,成为古罗马贵族的社会时尚。1世纪左右,在罗马城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1)他们穿着来自中国的华丽丝绸衣服,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
(2)在古代西域为丝绸贸易提供保护的政府机构是什么?
(3)中国丝绸是通过什么路线运往欧洲的?
答案:
二、自主学习
(一)匈奴的兴起与秦汉的和战
1.
游牧民族、战国、单于
2.临洮、辽东、万里长城
3.(1)刘邦、白登之围、和亲、皇室女子、财物
(2)攻势、河套、河西走廊、郡县、军队
(3)分裂
(4)长城、和好盟约
4.南北、南、北匈奴、东汉、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王昭君
(二)张骞通西域
1.甘肃玉门关、阳关、西域
2.大月氏、使者、河西走廊、酒泉、张掖、威武、敦煌
张骞、汉武帝
3.60、西域都护府、西域事务、往来旅商、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巴尔喀什湖
(三)巩固边疆与中外交流
1.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丝绸之路
2.南方、西南地区
3.铸铜、制漆、西汉
三、问题探究
1.抵御匈奴,维护国家的统一
观点1:防备、阻止匈奴侵扰,保卫黄河流域文化的发展,保障内地人民安定的生产和生活。
观点2:长城是秦始皇暴政的象征,为修长城秦朝连年投入数十万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国的国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2.①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②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③有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才
3.
4.①两汉时期匈奴与内地汉族政权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之争,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
②两汉与匈奴的战争是由于匈奴对中原抢掠引起的,匈奴对中原抢掠是非正义的,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具有反掠夺反奴役的性质。
5.不仅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而且还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交往日益频繁,促进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
四、课堂检测
1.A
2.D
3.D
4.B
5.C
6.答:(1)张骞
(2)西域都护府
(3)“丝绸之路”,即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第三单元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
夫余
新知导入


西域各族


西南夷
出塞
?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胡是什么?
新知讲解
一、开疆拓土
1.秦与匈奴的关系
(1)秦与匈奴的关系
①匈奴的兴起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
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新知讲解
②秦与匈奴的关系:
秦统一后,
北击匈奴,
夺回大片土地。
辽东
临洮
全长一万多余里
万里长城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城防。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新知讲解
秦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抵御匈奴,维护国家的统一
修长城有什么影响?
观点1:防备、阻止匈奴侵扰,保卫黄河流域文化的发展,保障内地人民安定的生产和生活。
观点2:长城是秦始皇暴政的象征,为修长城秦朝连年投入数十万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国的国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新知讲解
2.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
白登之围
单于和亲
新知讲解
西汉初期,匈奴实力空前强大,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率士卒约三十万,不断侵扰邻族。他们利用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之机南越长城,袭扰掠夺今冀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公元前201年
,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被匈奴精骑围困七天七夜,形势危急,后用陈平之计,使人暗中以厚礼疏通冒顿的阏氏,方得解脱。
结果:被匈奴精骑围困七天七夜,形势危急,使人暗中以厚礼疏通冒顿单于的阏氏,方得解脱。
白登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匈奴大量的财物等,暂时避免匈奴的侵扰。这种政策持续了几十年。
①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新知讲解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其中第三次(公元前119年)规模最大。
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②汉武帝时期,武力反击匈奴
汉初的
“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
新知讲解
③汉武帝以后,和亲与互市的局面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汉与匈奴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它在客观上促进和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呼韩邪、王昭君
“昭君出塞”
新知讲解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汉族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朝和匈奴的亲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昭君出塞”成为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
新知讲解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有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才
卫青、霍去病打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西迁;而反击匈奴的胜利又促进了西汉边境的安定、经济发展。
新知讲解
④东汉与匈奴
匈奴
南匈奴
北匈奴
同汉友好,逐渐南迁
仍住在蒙古草原,经常侵扰东汉边境
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从蒙古草原消失
新知讲解
汉匈文化交流


铁器、铜器、畜力……
体育活动、音乐、舞蹈……
文化交流
读教材P60阅读卡,总结两汉时期与匈奴有哪些文化交流。
新知讲解
如何认识汉匈战争的性质?
?两汉时期匈奴与内地汉族政权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之争,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
?两汉与匈奴的战争是由于匈奴对中原抢掠引起的,匈奴对中原抢掠是非正义的,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具有反掠夺反奴役的性质。
新知讲解
如何评价“和亲”政策?
?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③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新知讲解
1.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1)西域的范围及概况
两汉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二、对外交流
新知讲解
看书P60-61,总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
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
目的
结果
意义
第一次
第二次
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付匈

未能完
成使命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汉朝和西域
互访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
促进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2)张骞出使西域
新知讲解
张骞
(约公元前164~前114年)
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汉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以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新知讲解
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大宛—大月氏—大夏—葱岭—阳关—祁连山—陇西—长安
新知讲解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
中原地区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丝绸、金属工具等物品传到西域。
新知讲解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21世纪教育网
新知讲解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作用?
不仅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而且还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交往日益频繁,促进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
新知讲解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西域都护府
①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②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
新知讲解
西域都护辖区
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知讲解
2.与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西汉政府十分重视对南方的经营,不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当时越人的聚居地,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滇王之印
汉武帝发兵征讨云南,滇王降汉。武帝在此设立郡县,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赐滇王之印。
表明西汉正式对云南地区进行统辖。
新知讲解
3.汉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①汉与朝鲜半岛的交往
朝鲜古墓出土的青铜镜
东汉时期,半岛上的各国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
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
新知讲解
②汉朝与日本的交往
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西汉:
东汉:
日本列岛上的国家派遣使节到达中国。
中日交往增多,日本的使节常来中国。
在日本发现的中国古代铜镜
新知讲解
“汉委奴国王”金印发现处纪念碑
日本福冈市志贺岛
“汉委奴国王”金印
公元57年倭国与汉通好,汉光武帝赠送了一颗金印,它是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的见证物。
课堂练习
1.秦汉时期,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
(  )
A.匈奴族
B.羌族
C.蒙古族
D.安息人
A
2.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
(  )
A.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
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
D.公元前121年,设河西四郡
C
课堂练习
3.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的关注。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
A.张骞通西域
B.昭君出塞
C.修建长城
D.滇王降汉
A
课堂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4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秦汉时期与匈奴、西域的关系,知道汉朝对匈奴的和战政策演变的原因;
②了解匈奴的兴起和秦汉统治者巩固边疆的措施;
③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初步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西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培养合作的能力,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与和,其中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与和,其中和是主流。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出塞
?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问题:“胡”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
(一)开疆拓土
1.与匈奴的关系
(1)秦与匈奴的关系
①匈奴的兴起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
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②秦与匈奴的关系:
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修筑城防。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
多媒体课件播放万里长城
秦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抵御匈奴,维护国家的统一
修长城有什么影响?
观点1:防备、阻止匈奴侵扰,保卫黄河流域文化的发展,保障内地人民安定的生产和生活。
观点2:长城是秦始皇暴政的象征,为修长城秦朝连年投入数十万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国的国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2.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
>>>
多媒体课件播放白登之围和单于和亲
①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西汉初期,匈奴实力空前强大,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率士卒约三十万,不断侵扰邻族。他们利用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之机南越长城,袭扰掠夺今冀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公元前201年
,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被匈奴精骑围困七天七夜,形势危急,后用陈平之计,使人暗中以厚礼疏通冒顿的阏氏,方得解脱。
结果:被匈奴精骑围困七天七夜,形势危急,使人暗中以厚礼疏通冒顿单于的阏氏,方得解脱。
白登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匈奴大量的财物等,暂时避免匈奴的侵扰。这种政策持续了几十年。
②汉武帝时期,武力反击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其中第三次(公元前119年)规模最大。
汉初的
“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
多媒体课件播放北击匈奴
③汉武帝以后,和亲与互市的局面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汉与匈奴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它在客观上促进和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
多媒体课件播放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汉族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朝和匈奴的亲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昭君出塞”成为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1)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2)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3)有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才
卫青、霍去病打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西迁;而反击匈奴的胜利又促进了西汉边境的安定、经济发展。
④东汉与匈奴
匈奴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北匈奴仍住在蒙古草原,经常侵扰东汉边境,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从蒙古草原消失。
汉匈文化交流
读教材P60阅读卡,总结两汉时期与匈奴有哪些文化交流。
如何认识汉匈战争的性质?
①两汉时期匈奴与内地汉族政权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之争,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
②两汉与匈奴的战争是由于匈奴对中原抢掠引起的,匈奴对中原抢掠是非正义的,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具有反掠夺反奴役的性质。
如何评价“和亲”政策?
①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②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③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
多媒体课件播放明妃出塞图
(二)对外交流
1.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1)西域的范围及概况
两汉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
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
看书P60-61,总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
张骞
(约公元前164~前114年)
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汉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以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大宛—大月氏—大夏—葱岭—阳关—祁连山—陇西—长安
>>>
多媒体课件播放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线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
中原地区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丝绸、金属工具等物品传到西域。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
多媒体课件播放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作用?
不仅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而且还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交往日益频繁,促进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②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
>>>
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与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西汉政府十分重视对南方的经营,不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当时越人的聚居地,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汉武帝发兵征讨云南,滇王降汉。武帝在此设立郡县,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赐滇王之印。
表明西汉正式对云南地区进行统辖。
>>>
多媒体课件播放滇王之印
3.汉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①汉与朝鲜半岛的交往
东汉时期,半岛上的各国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
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
>>>
多媒体课件播放朝鲜古墓出土的青铜镜
②汉朝与日本的交往
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西汉:日本列岛上的国家派遣使节到达中国。
东汉:中日交往增多,日本的使节常来中国。
>>>
多媒体课件播放在日本发现的中国古代铜镜
公元57年倭国与汉通好,汉光武帝赠送了一颗金印,它是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的见证物。
>>>
多媒体课件播放“汉委奴国王”金印发现处纪念碑和“汉委奴国王”金印
三、课堂练习
1.秦汉时期,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
( A )
A.匈奴族
B.羌族
C.蒙古族
D.安息人
2.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
( C )
A.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
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
D.公元前121年,设河西四郡
3.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的关注。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 )
A.张骞通西域
B.昭君出塞
C.修建长城
D.滇王降汉
四、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