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消化系统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 2.食物的消化: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后以粪的形式排出体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部位和过程如下: 3.营养的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吸收如下: 吸收部位 被吸收的营养物质 胃 少量的水和酒精 小肠 大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肠 少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二.生物催化剂——消化酶 1.概念:活细胞制造的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2.特点: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多样性、高效性,并受温度和PH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例1、如图表示食物中蛋白质、淀粉、脂肪(用甲、乙、丙表示)经过人体消化道各种器官时被消化的情况,据图回答: (1)甲乙丙分别代表什么成分的消化过程:甲 、乙 、丙 。 (2)食物成分经过小肠时都急骤下降说明了 。 (3)从图可知,甲、乙、丙在消化道内开始消化的先后顺序是 。 例2、淀粉酶的种类有多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从浸泡后的绿豆中提取淀粉酶溶液,为了研究酸碱性对该淀粉酶催化作用影响,以淀粉琼脂为材料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5片大小相同滤纸小圆片,编为1-5号.将其分别在五种不同成分溶液(各溶液成分如表)取出,按如图甲所示放置在盛有淀粉琼脂薄片培养皿,盖上盖子. ②将培养皿置于37℃恒温箱中,半小时后取出,将碘液均匀滴入培养皿中,约1分钟用清水缓缓冲去多余碘液. ③实验结果发现:1号、2号和3号滤纸小圆片周围出现了大小不等清晰区(即没变蓝色的区域),其中3号周围清晰区面积最大,4号和5号周围以及其余部位均显蓝色,如图乙所示. (1)为什么1号、2号和3号滤纸小圆片周围会出现清晰区? . (2)为了判断酸性对该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应选择第2号与哪几号进行对照? (3)实验结果表明, (选填“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该淀粉酶催化作用最强. 例3、酶的催化效率不仅与温度、酸碱度有关,还与离子种类有关,如氯离子(Cl-)能提高唾液淀粉催化效率,铜离子(Cu2+)能降低唾液淀粉催化效率,钠离子(Na+)对唾液淀粉催化效率无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硫酸根离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小柯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1步:取2支洁净试管,按下表中从左到右顺序将药品加入到相应试管中. 试管号 1%淀粉溶液 1%稀硫酸 蒸馏水 碘液 1 2mL 0 1mL 2滴 2 2mL 1mL 0 2滴 第2步: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1毫升稀释唾液,然后摇匀. 第3步:将2支试管同时进行37℃水浴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1)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 性、 性、 性的特点。 (2)小柯实验还不能确定硫酸根离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效率,需作如何改进? 答: . (3)如果硫酸根离子(SO42-)能提高唾液淀粉效率,那么小柯改进实验后现象应是 . (4)第3步操作中,另有一同学小妍把2支试管同时分别握在左、右手心里,也达到了相同实验效果.请分析小妍这种做法优点: . 例4、为了探究酸碱性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小明利用蒸馏水、1%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液等材料进行实验。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设计要求 步骤一:取3支洁净的试管标为A、B、C,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的淀粉溶液2毫升;向A试管加入1毫升稀盐酸和1毫升唾液;向B试管加入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和1毫升唾液;向C试管加入 。 设置对照实验 步骤二: 。 控制实验条件 步骤三: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获取实验证据 [问题与分析] 正确操作后,小明观察到A试管呈蓝色,而B试管没有出现预期的蓝色。他想:为什么B试管不呈蓝色?他推测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或者B试管中液体碱性太弱。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证实了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且B试管中液体碱性强度足以抑制酶的催化作用。请你对B试管没有出现蓝色作出一种合理的猜测: 。 1.据报道,最近一家美国公司发明了一款3D打印机。打印出一叶长宽各4mm,厚0.5mm的微型肝脏。此肝虽小,却具有真正肝脏的大多数机能。为制造这叶肝脏,打印机叠加了约20层肝实质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两种主要的肝细胞),还添加了来自血管的细胞,在肝内形成精妙的管道,使它存活5天以上。关于这则报道的评论,不合理的是( ) A.打印的原料一定不是碳粉或墨水,而含有细胞 B.肝脏内“精妙的管道”,应类似血管和毛细血管 C.此肝脏应能将葡萄糖合成糖原,还能将一些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D.此肝脏应能分泌胆汁,使蛋白质变成微小的颗粒,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如图,a、b、c、d所指处为人体的不同部位,其中胃所在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3.上图表示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被分解的速率,由图可以得出( ) A.酶具有专一性 B.酶具有高效性 C.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D.酶在温和的条件下就能起催化作用 4.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水煎包成为人们追捧的美食。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地方名吃利津水煎包,以其“色泽金黄、一面焦脆、馅多皮薄、香而不腻”而倍受青睐。让我们一起品尝一下: (1)用筷子拦腰夹起,一口咬下去,泡松柔软,感觉是发面。包子皮喧软多孔是由于发面时 。 (2)再继续往下吃,浓厚的味道饶舌回环,爽心的咀嚼感悠然绵长,精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精肉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与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 (3)尽管水煎包美味绝佳,也不要儿狼吞虎咽!原因是 。 (4)说了这么多,你一定对水煎包印象深刻了吧!以后再谈到水煎包,你就会垂涎欲滴,这在生物学上属于 。 5.某初三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了有关酶的知识后进行了一项研究。具体是在5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等量的人的胃蛋白酶和一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5只试管内pH各不相同,将5只试管均置于37℃的环境下。将试管中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在如下表格中。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酶溶液的pH 1 2 3 4 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 13 9 11 45 >60 (1)该项研究的假设是 。 (2)将试管均置于37℃的环境下的原因是 。 (3)若用唾液代替胃蛋白酶做这个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 (4)为了让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请你写出一条改进实验建议: 。 (5)为了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如何改进实验 。(写出具体的方法) 6.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以下操作: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各注入稀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淀粉酶溶液;③向各试管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37℃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是 。(某些操作可多选) (2)最简便的制取淀粉酶溶液的方法是收集并稀释唾液,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材料是 。 (3)以正确的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后,观察到B试管内的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 。 (4)15min后,在A试管中,淀粉酶的质量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在胃、肠中唾液淀粉酶质量减少,最终转变成 ,并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7. ⑴为了探究酶的催化化作用,小王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取甲、乙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注入3毫升淀粉溶液,然后,在甲试管中注入2毫升新鲜的小麦淀粉酶滤液,在乙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振荡两支试管。在接下来的下面三步操作中正确的顺序是?????? ????????。 ①往两试管分别滴入1滴碘液;②将两试管下半部浸在35℃左右的温水中;③等待5min ⑵若要进一步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另设试管丙和甲对比,丙试管内应先后加入?????? ????????。 小麦淀粉酶滤液;②一滴碘液;③2—3亳升淀粉溶液;④适量的NaOH或HCl 8、某初中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题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请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该兴趣小组选用1、2号试管进行实验,其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3 号试管进行实验,那么A 处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观察到3 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变蓝、不变蓝)。 (3)如果选用1、4、5 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4)如果1 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种即可)。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 拌 搅 拌 A 搅 拌 搅 拌 温 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2滴 1.如图所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②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 c表示脂肪微粒,是胆汁物理消化的结果 C. ①和②都只含有一种酶,但酶的种类不同 D. 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2、央视曝光了“毒胶囊”事件,某些不良企业利用皮革废料加工制成药用胶囊,而合格的药用胶囊主要成分是淀粉,不经咀嚼直接吞服,这主要是保护哪个器官免受药物的刺激( ) A、口腔 B、胃 C、小肠 D、 大肠 3、 少年儿童按下图时间就餐,口腔残留食物的pH在一天中的变化如下: 口腔若经常保持酸性,容易发生蛀牙,如果只从这一点考虑,你认为三次刷牙时间最好安排在 ( ) A、三次吃点心后 B、早、午、晚餐前 C、早餐、午餐、晚睡前 D、早、午、晚餐 4、 小李经常偏食,导致他的皮肤干燥,而且还出现了牙龈出血现象。这可能是由于他体内缺乏( ) A、维生素A、维生素B1 B、维生素A、维生素C C、维生素C、维生素D D、维生素A、维生素B1 5.几位同学探究唾液的催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和部分记录如下表所示,请回答问题: 编号 加入物质 处理方法 检验方法 现象 1 2毫升唾液、淀粉溶液 37℃,10min 碘液 2 2毫升清水、淀粉溶液 37℃,10min 碘液 变蓝色 3 淀粉溶液 0℃,10min 碘液 4 2毫升唾液、淀粉溶液 37℃,10min 碘液 变蓝色 5 2毫升唾液、馒头碎屑 37℃,10min 碘液 不变蓝 6 2毫升唾液、馒头块 37℃,10min 碘液 部分变蓝 (1)若1号试管和3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那么3号试管的设计需要做怎么样的调整? ;根据调整后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小明认为仅分析1号试管的实验结果,不能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结论。请你写出两个理由: 、 。 (3)4号试管出现蓝色,可能的原因是 。 (4)5号试管和6号试管中的馒头质量相等,分析这两支试管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选填“化学消化”或“物理消化”)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5)除了唾液外,人体还能分泌其他消化液,其中不参与淀粉的消化,但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是 ;小明吃的肉馅馒头中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那么,这些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液消化的先后顺序是 。 6.某初三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了有关酶的知识后进行了一项研究。具体是在5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等量的人的胃蛋白酶和一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5只试管内pH各不相同,将5只试管均置于37℃的环境下。将试管中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在如下表格中。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酶溶液的pH 1 2 3 4 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 13 9 11 45 >60 (1)该项研究的假设是 。 (2)将试管均置于37℃的环境下的原因是 。 (3)若用唾液代替胃蛋白酶做这个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 (4)为了让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请你写出一条改进实验建议: 。 (5)为了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如何改进实验 。(写出具体的方法) 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 例1、(1)蛋白质 淀粉 脂肪 (2)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3)乙甲丙 例2、(1)因为1-3号小圆片上有淀粉酶,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了(2)1和4 (3)弱碱性 例3、(1)专一、高效、多样(2)第1步中,2号试管内所加稀硫酸改成1毫升1%的硫酸钠溶液 (3)2号试管中液体先褪色 (4)操作简单、方便、无需加热,节约燃料;利用人的体表(或手心)温度接近37摄氏度。 例4、(1) l 毫升蒸馏水和1 毫升唾液 (2)同时将三支试管放人盛有37 ℃ 的水中,恒温水浴 (3)碘液可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或淀粉溶液可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考点精练 1.D 2.C 3.B 4.(1)酵母菌发酵产生了二氧化碳遇热膨胀; (2)氨基酸;小肠;①小肠长约5—6米,②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③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答对1条即可给分) (3)咀嚼不充分,会增加胃的负担; (4)条件反射 5.(1)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可能与pH有关 (2)37℃是胃蛋白酶催化的最佳温度 (3)蛋白块不会消失(4)将蛋白块表面积变大(如都变成扁平形等)、适当增加酶溶液的浓度等 (5)另增设1组对照试验:1只相同的试管,一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调整pH为2左右, 但不加胃蛋白酶 6.(1) ①④②④③⑤ (2)试管、清水和蒸馏水(少写“清水”不扣分) (3)在100℃时淀粉酶失活,淀粉没有被分解,淀粉遇碘变蓝色 (4)不变 氨基酸 7.⑴②③① ⑵③④①② 8、(1)唾液的有无(唾液;有无唾液、(2)不搅拌、变蓝、 (3)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馒头)有影响吗?(温度是否影响唾液消化淀粉?) (4)馒头碎屑与唾液未充分混合(搅拌不充分;试管保温时间不够;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不够;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课后巩固 1.C 2、B 3、 A 4、B 5.(1)3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 3号试管变蓝色,1号试管不变蓝 (2)没有设置对照组 不能证明分解的产物是葡萄糖 (3)淀粉溶液与唾液未充分混合(或者淀粉溶液的量偏多) (4)物理消化 (5)胃液 淀粉、蛋白质、脂肪 6.(1)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可能与pH有关 (2)37℃是胃蛋白酶催化的最佳温度 (3)蛋白块不会消失(4)将蛋白块表面积变大(如都变成扁平形等)、适当增加酶溶液的浓度等 (5)另增设1组对照试验:1只相同的试管,一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调整pH为2左右, 但不加胃蛋白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