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桃花源记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豁然( ) 俨然( ) 阡陌( )垂髫( )邑人( )诣( )刘子骥( )问津( )武陵( )舍 间语鲜2.【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武陵人捕鱼为业(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一词多义(1)志(2)寻(3)为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滋味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6)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8)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像,类似)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尽)(3)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①省略主语。A.(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C.(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②省略宾语。A.问(渔人)所从来。具答之。便要(渔人)还家。B.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C.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突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C.文章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D.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5.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6.为什么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7.《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世界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8.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寻找桃花源,“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017·苏州]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题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简要分析。课时作业[9 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未果,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C.妻子儿女(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运输事业B.交错相通C.交流沟通4.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忘路之远近C.处处志之 D.其反激之力5.下面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B.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C.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无路可走的地方,再也出不去了。D.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7.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2016·淄博]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 乃大惊B.便舍船屋舍俨然C.停数日,辞去黄鹤一去不复返D.欲问地所历名实是欲界之仙都10.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1.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12.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详解1.huò yǎn qiānmò tiáo yì yì jì jīn lingshě shè jiān jiàn yǔ yù xiān xiǎn2.(1)武陵人/捕鱼为业(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1)土地平旷 房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4.[解析]A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可改为“外面百姓的不幸”。5.发现桃花源(第一段);进入桃花源(第二段);做客桃花源(第三段);再寻桃花源(第四、五段)。6.[解析]可结合桃花源中人来此“绝境”的目的分析。[答案]桃花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7.作者追求的生活是:自然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环境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民风纯朴,人们安适愉快,安居乐业。8.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中并不存在。9.[解析]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第一个“入”是动词,“进入”;第二个“入”是名词,“收入”。B项,两个“行”都是“行走”的意思。C项,第一个“舍”是名词,“房屋”;第二个“舍”是动词,“舍弃”。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动词,“到……去”。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时,先答“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的原因,即“田地是人种的,鸡犬是人养的”;再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其对中心所起的作用。浅层次的是写出了“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深层次的则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答案]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作业】1.(1)繁多的样子。(2)田间小路。(3)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4)整齐的样子。(5)全,都。(6)与人世隔绝的地方。(7)沿、顺着。(8)打算,计划。(9)随即,不久。(10)渡口。2.[解析]B B项,“要”同“邀”,邀请。3.(1)C (2)B4.C5.D6.[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意义来划分。A项,正确的断句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项,正确的断句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项,正确的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即往”。7.(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4)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8.(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专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能力。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最主要的一个是酒,一个是菊花,我们可以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答案]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补写对联时,要看上联或者下联相应位置的相关字词,可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例句的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事件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答案]东篱采菊 悠然见南山9.[解析]C A项,两个“乃”意思分别为“竟然,居然”“于是,就”;B项,两个“舍”意思分别为“舍弃”“房舍”;C项,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D项,两个“欲”意思分别为“想要”“欲望”。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重点词语“无论”要翻译准确,语句要通顺,译句要做到信、达、雅。[答案](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11.对没有战乱、宁静纯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12.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④基本与世隔绝,民风纯朴。[参考译文][乙]水更浅,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走了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走),再从山的东侧出来,蹚过溪水,四周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的,原来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子树木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的名称,但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发现)最先有一座亭子在道路中间,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