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像工程师那样......》教学设计 内容:专项学习第2课时:让小车跑的更远 理念:从1.0—1.1的进步,让孩子邂逅一次质疑,经历一次探究; 课标对此学段要求: 科学知识:了解常见的工具,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课程内容: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材分析:《像工程师那样》是一上第五单元专项学习内容,属技术与工程范畴,课时3课时。主要内容是:将在前期制作的小车组装成喷气动力小车——气球小车,让小车跑起来。再在此基础上,经历工程师工作的三个步骤: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展示分享,进一步改进,让小车跑的更远。笔者执教的是第2课时,重点是经历工程师工作过程,改进小车,让小车跑的更远,树立对事物改进、完善意识。 学情分析:一年级孩子对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思考、动手操作,对小车更有着一种发自心底的纯真喜爱。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兴趣基础。 但无论在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抽象性思维上,此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更适合直观教学。同时,经过课前调查,学生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动手操作上存在很大难度:打气时,橡皮管出气口捏不牢;气球使用两次后,再放气,喷气效果大跌眼镜;虽明确要求,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操作,易出现纪律混乱、部分孩子不参与等情况。种种问题表明:如何让此节课的教学在一年级孩子身上有效“落地”,做到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效指导,是亟待分析思考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 经历对“小车跑的更远”问题的分析、设计制作、展示分享等过程,体会工程师活动的基本环节; 通过改进、对比、再改进等活动,让孩子学会逐级改进的思路,树立不断质疑、不断改进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成功经历工程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学会逐级改进的思路,树立不断质疑、不断改进的意识; 教学难点:有效引导孩子将“小车跑的更远”问题细化、并通过提供的材料,设计并改进小车。 教学准备: 车身5套(每组1套、备1套);大轮、小轮,;铅块12块;滑坡(PVC板充当)、PPT、活动指导视频、百宝箱、设计单; 2. 抽取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问题摸底,归纳学生想法共性。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认识“冲冲车” 师:前面我们学习制作了气球小车。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小车。仔细听!这款小车由哪些部件组成。 (语音介绍: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冲冲车。我的车身由泡沫板做成,身上驮着不轻不重的铅块。我有四只雪白的轮子,正是有了轮子,我才能跑起来,省力不少!) 师:你听到哪些部件? (预设:车身、铅块、轮子) 板贴图【泡沫板】、【铅块】、【轮子】 师:很会倾听。(给回答的小组移动小车) 师:想不想玩个游戏,看看哪组小车能跑的最远? (预设:想) 【设计意图:借助语音介绍“冲冲车”,简便有效的引导一年级学生认识重力小车构造,并为后面问题思考点的聚焦进行铺垫。创设游戏环节,奠定活动趣味基调,给问题的产生一个较有趣的起点。】 玩“小车向前冲”游戏,引出并确定小组改进方向 1.明确游戏规则和要点、并小组比赛 师:先来看看怎么玩。(视频出示) 师:看明白小组分工和实验步骤了吗? 师:为了公平,在放开小车时,我们得注意什么? (预设:从同一个位置放,不能手推) 师:小车停止后,数什么? (预设:数格数) 师:谁来指一指,结果记录在哪里? (学生指记录单表格) 师:用什么方法表示小车停的位置? (预设:用涂颜色的方法表示)教师顺势出样式。 像这样涂上颜色,小车车头停在哪,我们就画到哪。 师:你们真是会安静捕捉信息,好本领!(给回答的小组移动小车) 师:那我们就准备开始,一、四组代表上场。(开始) 二、三组代表来做好准备,开始! 师:好,请孩子们记住格数,快速回位。 (拍巴掌) 【设计意图:用观看活动指导视频形式取代口头表述,更有效的让一年级学生明确小组分工和活动步骤。教师再次强调活动细节,给出画图例子,对学生的操作和记录进行准确有效指导。以上构思,面点结合,让对学生操作的指导“落地”。】 2..引出研究问题:(5分钟) 师:各组汇报下,你们分别跑了几格? (学生汇报) 师:最远是第( )小组,其他小组想不想超过他们?(预设:想) 师:如果只能够改进这些已有部件当中的一种,让小车跑的更远,你会改哪一种?怎么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有序说一说。板贴【改进】 【让小车跑的更远】 【设计意图:探究式学习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给问题一个合适的情境,让问题的提出自然萌芽。此处设计,利用各组小车行驶远近的对比,让学生自然想到小车的改进、跑远问题,达到于无声处响惊雷的效果。同时,教师明确改进要求“只改进一种部件”,有效明确学生思考范围,让学生思考点聚焦。】 师:有想法了吗?谁来汇报下。 (预设: (1)针对小车重量: ①把小车变轻(去掉铅块); 追问:你准备怎样让小车变轻?有没有更快的方法? 把小车头部加重(增加铅块); 车辆两端加重(增加铅块); 师:把小车变重,你会怎么做? 师:这其实是改变铅块个数。 板书【个数】 (2)针对铅块位置: 铅块往小车前端放; 追问:你为什么想把铅块往前面放?(因为前面重。就容易滚得远) 铅块放在小车底下; 追问:把铅块放底下,有什么好处? (学生未必答得出) 师:看来铅块放哪里,也可能有影响。板贴【放哪里】 (3)针对轮子: 后轮变大,前轮不变; 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改进? 前轮变小,后轮不变; 追问:这样改进有什么作用? 师:这是对轮子大小进行改进。 板贴【大小】 换其他材料的轮子; 追问:你想换成什么样的轮子?为什么换这样的轮子? 师:这其实是对轮子粗糙、光滑进行改进。 追问: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物品可以帮助我们让轮子更光滑? (预设:胶带)板贴【光滑】 ④把轮子变粗; 追问:把轮子变粗,是变粗糙还是变宽?变宽好在哪里? (预设:可以走的更稳,不会晃) 师:我们也可以试一试。 ⑤再加两个轮子; 追问:再加两个轮子,你是想把轮子变粗还是增加个数? (预设1:把轮子变粗; 追答:那我们可以给他换个粗点的轮子) 预设2:增加轮子个数; 师:这样是否有效,我们也可以试一试) 师:看来同学们改进的方法不少。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个“百宝盒”,里面有一些可以利用的器材。(揭开盖子) 师:小组商量下,确定你们目前最想尝试的改进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课前抽样摸底,了解并归纳学生常见改进想法,并针对学生想法进行针对性点拨,和孩子一起捋清思路,为下一环节:学生的设计操作进行铺垫。同时,开放课堂,让学生发觉自主探究潜能时,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和必要资料,扮演好组织者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尤为重要。】 三.画设计图、学方法并操作改进 1. 画设计图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个“百宝盒”,里面有一些可以利用的器材。小组商量下,确定你们目前最想尝试改进的一种部件,并现场汇报给大家听一听,看看你们的想法是否合理。 师:确定好了吗?把你们的设计在《记录单》改进图中画出来。板贴【设计】 动手制作并实践检验 师:确定了设计方法。我们来看看怎样动手操作:(视频播放操作步骤要点) 师:学会了吗?根据你们的设计,如果有需要,组长可以到“百宝箱”中挑选合适的材料。活动时间5分钟,音乐停,活动止。 (学生活动) 师:改进好了,我们就再去试一试。 (学生活动尝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确定问题——初步设计——学习制作手段——动手制作——实践检验的过程,感知工程师总是先明确问题,再进行设计制作,必要时得学习相应技能。同时,再以视频播放操作技巧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学习如何动手操作,适时点拨,自主选择,让孩子在课堂上主动起来,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四.反馈交流 师:活动结束。把改进前后的结果对比下,你们小组的改进有没有让小车跑的更远?请小组汇报员到前面来展示分享下你们的结果。 生汇报。 (教师引导汇报语言:原来跑了几块砖?怎么改进的?改进后,跑了多远?) 师:如果再换一种部件改进,你们会怎么做? 生1:刚刚改进了轮子,我们想改进铅块,把铅块去掉; 生2:刚才把轮子变大了,现在我们想把轮子变小,再试试。 ...... 师:那小组再统一下想法,确定好后,我们再制作并检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改进——检验——交流——反思——再改进——再检验——再交流——再反思的过程,对改进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迭代,体验解决工程类问题的思路。同时借此过程,让学生初步树立工程师对事物的改进、完善永不停止的意识。】 五.全课小结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明确了问题,设计改进了小车,并进行展示分享。今天,你们像工程师那样,有所发现。 板贴【问题】、【展示分享】、【像工程师那样】 师:刚刚我们只是改进了一个部位,如果让你再选择一个部位改进,你又会怎样做。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在改进图上画出来。 (小组讨论,请一、两组汇报) 师:好,更多改进小车的方法,我们利用课后、社团时间再研究。下课! 【设计意图: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注重课后多留创新作业,打开孩子的思路,让学生感受课堂的“余味”,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