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形状改变了 【教学目标】 1.在对脸部、铁丝、海绵等丰富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在动手做中了解拉、压、弯、扭等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的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是有影响的。 【教学重点】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物体形状的改变来感知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1)气球、超轻黏土、电线、海绵、橡皮筋。 (2)4根橡皮筋、6个钩码、实验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大家一起来变脸 1.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变脸王”,他的绝活就是变脸,想看看吗?(希沃白板播放视频) 2.交流:大家发现他的脸怎么了呀? 3. 为什么脸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希沃白板导入的视频观察变脸,让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发生改变。] 二、尝试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常见的物品,分别是气球、电线、超轻黏土、海绵、橡皮筋。(课件展示图片) 2. 同学们可以轮流着把每样物品都试一试、玩一玩,认真观察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开始吧!(使用希沃计时器限制时间) 3.小组实验。 4.教师巡视。 5.小组汇报。 (用上希沃授课助手的实时展台,与班级优化大师随机选人汇报)(请汇报的同学边做边告诉大家)它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做的呢?其他同学认真看,仔细听,你要是有不同的做法吗?等会儿可以来补充。 6.师生讨论: 在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用了许多办法让物体发生了改变,例如:用拉使橡皮筋变长、用折让铁丝变弯、用压使气球变扁、用扭使海绵变小。(课件出示动图)这些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什么都发生了改变呀?(生:形状)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学习:形状改变了。(板书课题) 7. 为什么这些物体的形状会改变呢? 8. 小结:通过对物体用力可以使它的形状改变。(板书:“对物体”、“用力”“形状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班级优化大师的随机选人功能,增加课堂的刺激性。使用希沃助手的实时展台来直播学生的操作过程,既能让全班的同学看清,又比传统的投影来得流畅。在此环节学生了解到拉、弯、压、扭是不同的用力方法,通过亲自动手体验到各种用力方法都可以使物体改变形状。] 三、用实验感知拉力大小与橡皮筋伸出长度的关系。 1.在刚才的活动中,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问:对比两次橡皮筋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橡皮筋变得不一样长呢? 2.学生回答,猜测:橡皮筋拉长的长度跟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拉得越长。 3.播放微课介绍实验方法。 4.师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 5.小组实验。 6. 教师巡视。 7.小组汇报。 8. 小结: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挂的钩码多,向下的力(大),橡皮筋(长);挂的钩码少,向下的力(小),橡皮筋(短)。橡皮筋的长度变化和(力的大小)有关。 (使用希沃的蒙层擦除)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感知拉力大小与橡皮筋伸出长度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找规律的能力,以及从实验探究中找证据的科学意识。同时小组实验也增强了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四、了解生活中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应用 1.交流:在生活中人们通过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东西有很多。像包子就是由面团捏成的,知道面团是怎么和的吗? 2.(分别播放视频)介绍传统的手揉法和现代的机器搅拌法。 3. 问: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你有什么发现吗?传统的方法和现代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 学生回答。 5.拓展介绍:造铁器和制玻璃(播放视频)。 6.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也在不断进步,借助机器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捷。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了解从古至今人们用不同方法施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事例,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 【板书设计】 8.形状改变了 240982524765000 对物体 用力 形状改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