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讲 期末复习-第二章 知识梳理 知识点1:感觉世界 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人的感觉器官有:等。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酸 甜 苦 咸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主要味觉:;综合味觉有:。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吃到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知识点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 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知识点3:耳和听觉 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和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 结构 功 能 外 耳廓 收集声波 耳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 功 能 鼓膜 产生振动 中 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 耳 听小骨 骨传导、放大振动 内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 声音信号 耳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52603400 知识点4: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知识点5:光和颜色 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中是沿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小孔成像特点:? (1)成上下左右倒立的实像? (2)屏幕越远,像越大,物体越远,像越小? (3)距离很近时,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相同;距离很远时,光斑形状与光源相同? (4)孔大时,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相同;孔小时,光斑形状与光源相同 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物体颜色: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36010850知识点6光的反射和折射 β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α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 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 38042850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反射现象) 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20427950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 00 145097501847850 凹面镜凸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如:太阳灶)。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α 37160200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γ 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α γ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 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α 37280850 (γ > α) β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得。 空气 40366950218313005473700 水 知识点7眼和视觉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310261002000250 2489200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规律 2286000① 3429000 ② 1143000③ 270510002286000 ④ ⑤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距离v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或放大 虚或实 false 倒立 缩小 实 false 照相机 false 倒立 放大 实 false 幻灯机 false 倒立 等大 实 false 测焦距f false 不成像 获取平行光 false 正立 放大 虚 放大镜 眼球与折光系统: 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 原因 矫正 近视 成像在视网膜前 佩戴凹透镜 远视 成像在视网膜后 佩戴凸透镜 基础巩固 1.狗的嗅觉特别灵敏,形成嗅觉的部位是( A ) A.大脑 B.鼻腔 C.嗅觉神经末梢 D.嗅神经 2.具有听觉感受器的结构是( A ) A.耳蜗 B.前庭 C.半规管 D.鼓膜 3.(桂林中考)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A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4.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C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有 5.(泰安中考)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 B.学业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音调要低一些 6.(咸宁中考)下列成语中,属于描述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C ) A.坐井观天 B.形影相依 C.海市蜃楼 D.波光粼粼 7.下列能正确表示“大黄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C ) 8.(汕尾中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制成紫外线夜视仪 B.镜面反射遵守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 C.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频率的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D.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用红、黄、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9.(宁波中考)从水下向水面看,看到一条鱼及其所成的像,如图所示,可以判断( A ) A.a是b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B.a是b鱼通过光的折射成的虚像 C.b是a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D.b是a鱼通过光的折射成的虚像 10.(河北中考)下列有关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变得越来越大 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C.手影和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清晨,我们看到地平线下的“太阳”,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11.如图甲是来自远处的光线经某人眼球折光系统的光路图。下列关于该人远视眼或近视眼的判断及矫正所需配戴的眼镜镜片的选择正确的是( C ) A.近视眼、乙 B.远视眼、乙 C.近视眼、丙 D.远视眼、丙 12.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成的,其中心厚度只有0.05毫米,则近视眼患者配戴的该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C ) A.小于0.05毫米 B.等于0.05毫米 C.大于0.05毫米 D.任意值 1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屏上得到了烛焰的像,若恰有一小虫落在透镜的中间部分,那么在屏上所成的像( C ) A.变成了小虫的像 B.像的中间没有了 C.大小不变,亮度比原来暗了 D.大小和亮度与原来一样 14.在研究凸透镜的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30厘米处,则经凸透镜后会产生一个( B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不能成像 15.(泰安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3 cm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8 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D ) A.4 cm B.6 cm C.7 cm D.12 cm 16.(金华中考)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是( C ) A.镜子中优秀的“自己” B.湖水中青山的倒影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 17.(绍兴中考)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 D )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 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 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A.①③ B.②④ C.⑦③ D.③④ 18.(嘉兴中考)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