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讲 折射与凸透镜成像 知识梳理 一、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γ 36779200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α 2.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α γ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α) 180340003.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 35725100空气 水 凸透镜成像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1746250 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4、凸透镜成像规律 2762250① 3048000 ② 3079750 ③ 325120006261100 ④ ⑤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距离v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或放大 虚或实 false 倒立 缩小 实 false 照相机 false 倒立 放大 实 false 幻灯机 false 倒立 等大 实 false 测焦距f false 不成像 获取平行光 false 正立 放大 虚 放大镜 视觉 1、眼球与折光系统: 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2、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3、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 原因 矫正 近视 成像在视网膜前 佩戴凹透镜 远视 成像在视网膜后 佩戴凸透镜 1504315091440029051250 基础巩固 1.如图光路中( D ) A.CO是入射光线,NO是法线B.AO是入射光线,MN是法线 C.AO是入射光线,PO是法线D.CO是入射光线,PQ是法线 9709150 第2题图 2.如图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反射光线OA与水面之间的夹角为60°。关于入射角α、折射光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α=30°,β<60° B.α=60°,β>30° C.α=30°,β>60° D.α=60°,β<30° 3.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到硬币(如图甲所示)。人位置不变,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看到硬币了(如图乙所示),这主要是由于( B ) 19062700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4.把一根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从正面看过去的情形和图中哪个图相符( B ) 5.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是( C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6.阳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墙壁上出现如图所示的亮斑,此时墙壁距离凸透镜10cm,把凸透镜略远离墙壁,亮斑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B ) A.大于10cm B.等于10cm C.小于10cm D.无法判断 第6题图 7.如图,某同学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此时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6cm。该同学用此透镜观察较小的文字时,看到了正立的较大的字,则较小文字到透镜的距离( C ) A.等于12cm B.大于6cm小于12cm C.小于6cm D.大于12cm 2698115014014450 第8题图 8.一塑料薄膜组成的顶棚下堆放着一堆干草,夏天雨后,阳光穿过薄膜上的积水,照射到干草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的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在干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 B.透镜都是固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 C.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 D.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凹透镜作用 9.如图所示,现有五种光学元件,对如图的光路图,方框中可放入的元件为( D ) A.2或5 B.1或5 C.1或3或5 D.2或3或4 第10题图 10.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C ) A.投影仪 B.照相机C.放大镜 D.近视眼镜 324040535941011.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透镜的焦距为15cm,要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只移动其中的一个,其余两个不动,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C ) A.光屏向左移动 B.光屏向右移动 C.蜡烛向左移动 D.透镜向左移动 12.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457771534925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3.为了规范交通行为,南宁市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B ) 29419550A.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C.凹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D.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 14.考古学家经常用放大镜观看出土文物,如图所示,他看到的是( D ) 21082000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等大的虚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2175510015.如图所示,一平面镜垂直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在平面镜和凸透镜之间有一发光棒,当发光棒来回移动的过程中,处于某一位置时,整个系统成像的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C ) A.一个实像和两个虚像 B.一个实像和一个虚像 C.两个虚像,无实像 D.两个实像和一个虚像 16.如图是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做的“水球实验”的截图。当时王亚平说:“你们看,这个水球像不像是一个透镜,透过它,你们还可以看到我的倒影呢。”关于这个实验中的“水球”和我们看到的“倒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37928550A.这个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这个水球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假定此时王亚平向后远离“水球”,“倒影”大小不变 D.假定此时王亚平向后远离“水球”,“倒影”会变大 17.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图中所示的位置,这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像。根据图中数据判断,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C ) A.20cm B.14cm C.10cm D.7cm 1060450034734500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A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汽车的后视镜 19.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B ) A.图中Ⅳ区域,比A′B′大,箭头向上 B.图中Ⅲ区域,比A′B′大,箭头向上 C.图中Ⅱ区域,比A′B′大,箭头向下 D.图中Ⅰ区域,比A′B′小,箭头向下 第20题图 20.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木棒,a端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而b端在二倍焦距之外,如图所示,那么透过透镜观察( D ) A.a、b端都变粗 B.a端变细,b端变粗 C.a、b端都变细 D.a端变粗、b端变细 经典例题 【例1】44862750小明在仔细观察了右图所示的光路图,总结出以下几条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C.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D.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例2】完成下列光路图。 (1)如下左图所示,AO为入射光线,O为入射点。根据光的折射特点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并用字母θ表示折射角。 (2)如下中图,一束光从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B面垂直射入,并从玻璃砖AC面射出.请画出光束进入玻璃砖和离开玻璃砖后的光路。 (3)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下右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例3】56959500如图容器水中有一个空气泡,则其对水平射入其中的光线有何作用( ) A.会聚作用 B.发散作用 C.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D.无法判断 【例4】请画出各图中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F为透镜的焦点)。 【例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小刚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摆放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明显需要调整的是 ,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调整后,蜡烛在图上位置固定不动,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 (2)此时,小刚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得清晰。 【例6】物体到凸透镜距离为1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到该透镜的距离为18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的范围为( ) A.10cm<f<18cm B.5cm<f<9cm C.9cm<f<10cm D.18cm<f<20cm 【例7】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 ) 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56292750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例8】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例9】59632850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例10】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巩固练习 A组 431673001.如图光路中( D ) A.CO是入射光线,NO是法线B.AO是入射光线,MN是法线 C.AO是入射光线,PO是法线D.CO是入射光线,PQ是法线 第2题图 2.如图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反射光线OA与水面之间的夹角为60°。关于入射角α、折射光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α=30°,β<60° B.α=60°,β>30° C.α=30°,β>60° D.α=60°,β<30° 3.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到硬币(如图甲所示)。人位置不变,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看到硬币了(如图乙所示),这主要是由于( B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4.把一根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从正面看过去的情形和图中哪个图相符( B ) 5.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是( C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6.阳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墙壁上出现如图所示的亮斑,此时墙壁距离凸透镜10cm,把凸透镜略远离墙壁,亮斑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B ) A.大于10cm B.等于10cm C.小于10cm D.无法判断 第6题图第7题图 7.如图,某同学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此时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6cm。该同学用此透镜观察较小的文字时,看到了正立的较大的字,则较小文字到透镜的距离( C ) A.等于12cm B.大于6cm小于12cm C.小于6cm D.大于12cm 第8题图 8.一塑料薄膜组成的顶棚下堆放着一堆干草,夏天雨后,阳光穿过薄膜上的积水,照射到干草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的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在干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 B.透镜都是固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 C.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 D.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凹透镜作用 9.如图所示,现有五种光学元件,对如图的光路图,方框中可放入的元件为( D ) A.2或5 B.1或5 C.1或3或5 D.2或3或4 第10题图 10.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C ) A.投影仪 B.照相机C.放大镜 D.近视眼镜 11.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透镜的焦距为15cm,要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只移动其中的一个,其余两个不动,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C ) A.光屏向左移动 B.光屏向右移动C.蜡烛向左移动 D.透镜向左移动 第12题图 12.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第13题图 13.为了规范交通行为,南宁市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B ) A.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C.凹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D.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 第14题图 14.考古学家经常用放大镜观看出土文物,如图所示,他看到的是( D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等大的虚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15题图 15.如图所示,一平面镜垂直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在平面镜和凸透镜之间有一发光棒,当发光棒来回移动的过程中,处于某一位置时,整个系统成像的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C ) A.一个实像和两个虚像 B.一个实像和一个虚像 C.两个虚像,无实像 D.两个实像和一个虚像 第16题图 16.如图是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做的“水球实验”的截图。当时王亚平说:“你们看,这个水球像不像是一个透镜,透过它,你们还可以看到我的倒影呢。”关于这个实验中的“水球”和我们看到的“倒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这个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这个水球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假定此时王亚平向后远离“水球”,“倒影”大小不变 D.假定此时王亚平向后远离“水球”,“倒影”会变大 17.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图中所示的位置,这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像。根据图中数据判断,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C ) A.20cm B.14cm C.10cm D.7cm 第18题图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A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汽车的后视镜 19.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B ) A.图中Ⅳ区域,比A′B′大,箭头向上 B.图中Ⅲ区域,比A′B′大,箭头向上 C.图中Ⅱ区域,比A′B′大,箭头向下 D.图中Ⅰ区域,比A′B′小,箭头向下 第20题图 20.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木棒,a端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而b端在二倍焦距之外,如图所示,那么透过透镜观察( D ) A.a、b端都变粗 B.a端变细,b端变粗 C.a、b端都变细 D.a端变粗、b端变细 B组 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明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用普通照相机拍照时,要按被照物体距相机镜头的远近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把想拍摄的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不论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在照片上都比较清晰,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 ) A.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C.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D.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报纸上放有小明的近视眼镜、爸爸的老花眼镜、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眼镜及妈妈的平光眼镜如图,则奶奶的眼镜是图中的( ) A. B. C. D. 56197500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眼睛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眼球的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由甲醛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成,中心厚度只有0.05mm.如图是某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的示意图,则该人所患眼病及应佩带的这种隐形眼镜镜片边缘的厚度分别为( ) A.近视眼,小于0.05mm B.远视眼,小于0.05mm C.近视眼,大于0.05mm D.远视眼,大于0.05mm 51530250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54102000如图所示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种邮票。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观察这张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大于10厘米 B.小于10厘米 C.大于20厘米 D.小于20厘米 徐爷爷用焦距为8厘米的放大镜看书,通过放大镜可以清晰地看到书上正立放大的文字,则书离放大镜的距离可能是( ) A.5厘米 B.8厘米 C.12厘米 D.20厘米 把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另一侧12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实像,若将该物体移到离透镜20cm的地方,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及所成的像是大小关系是( ) A.6cm 缩小 B.12cm 放大 C.24cm 等大 D.6cm 放大 如图所示,A′B′为AB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用光学仪器观察物体,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用凸透镜观察自己的指纹,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 B.如图乙所示,用凸透镜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C.如图丙所示,用平面镜观察自己身后远处的物体,看到的是正立等大的像 D.如图丁所示,用潜望镜观察远处的物体,看到的是正立缩小的像 61067950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60cm B.40cm C.20cm D.10cm 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如图的情景,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折射所成虚像的是( ) A. B. C. D. 4828540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换成焦距为20cm的,调整光屏的位置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关于两次成像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得到的像是放大的 B.两次得到的像都是缩小的 C.调换透镜后,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D.调换透镜后,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4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 A.10cm<f<15cm B.15cm<f<20cm C.20cm<f<30cm D.30cm<f<40cm 47155100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使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使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使烛焰位于b点时,成缩小的实像 D.使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近视镜看不清 处的物体,下列四幅图中能够说明近视眼成像原理的是 图,表示矫正近视眼方法的是 图。 17.如下左图所示,图甲是一款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用它拍照时,外面的景物通过镜头会形成一个 像(填写像的性质);图乙、丙是用这款手机先后拍下同一小车的两张照片(设摄像头焦距不变),拍摄第二张照片比拍摄第一张照片摄像头离小车更 (选填“远”或“近”)些。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谷歌公司推出了一款“谷歌眼镜”,它是一个戴在眼睛上的微型电脑,如上右图所示,使用时要盯着眼前12mm处的镜片屏幕,上网阅读、观看视频等,它的推出让人惊叹科技的进步。但由于靠眼睛太近,长期使用易导致 眼(选填“近视”或“远视”),患这种眼病的人需要配戴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来进行矫正。 18.在用凸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刚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下左图所示。 (1)当将点燃的蜡烛从距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靠近凸透镜时,为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若蜡烛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位置,移动光屏后,可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的 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日常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制成的。 (3)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4)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取下近视眼镜后,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将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19.小捷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对课本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上右图1所示: (1)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进行实验,你认为其好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 (2)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选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得到焦距f= cm。 (3)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屏,至到如图1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如图2 中清晰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就是应用这一原理来工作的。 (4)如果用一小灯泡替换原来的光源并移至10cm处,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光屏上出现小灯泡放大的像 B.光屏上出现小灯泡缩小的像 C.光屏上出现一个圆形光斑 D.通过凸透镜看到一个小灯泡的虚像 5305425020.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从图中所知,小明所用的凸透镜焦距是 cm.当物距为50cm时,成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21.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 (l)在a、b、c、d、e这五个点中: ①把烛焰放在 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的 侧(“同”“异”) ②把烛焰放在 点上,光屏所成的像最小,放在 点上,所成的像最大。 ③把烛焰放在 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理.④把烛焰放在 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⑤当蜡烛从a点逐渐向d点移动的过程中,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并且得到的像会逐渐 (选“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图2中的坐标画出该凸透镜物距U和像距V的关系图象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2.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安同学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图乙所示,把该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15cm位置时,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 (3)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45cm位置时,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将发光物体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1cm,则所成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三班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全班分成7个小组,使用焦距都是l0cm的凸透镜做实验。最后,老师将各组实验的结果画在了图中。图中1和1′,、2和2′…7和7′分别表示实验时各组的物和对应像的位置。请你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光具座水平放置,位于光具座上的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处于 。 (2)从 两组可以看出,当物当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是 立的、 的实像: (3)从6、7两组可以看出,凸透镜成虚像时,像与物在 侧,且像是 立的; (4)由图可知成实像时,当物远离凸透镜,则像 凸透镜(填“远离”或“靠近”),且像的大小变 (填“大”或“小”)。 24.如图是光线射向透镜或光线从透镜射出的光路图,请补画出入光线或折射光线。 C组 1.如图所示,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 B ) 32416750A.变得疏了 B.变得密了 C.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 D.疏密没有变化 484568502.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入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大、小两枚硬币。以下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B ) A.“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大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大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3.如图光线经过透明厚玻璃板的示意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 4.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光屏上能看到( A ) A.倒立、放大的像 B.倒立、缩小的像 C.正立、放大的像 D.正立、缩小的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6.把一块薄玻璃板按如图所示方式以球形割面切开,成为2个薄透镜,然后沿主轴分开一定的距离,如果一束平行光沿主轴投射到1个透镜上,则( C ) A.无论平行光是从哪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仍是平行光 B.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一定是会聚光束 C.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D.平行光从右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第6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 7.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C )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8.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5cm,在透镜左侧10cm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15cm处放一个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 D ) A.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 B.一个正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C.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D.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 二、解答题(共2小题) 9.在研究光的折射时,小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小明想: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发生折射时有什么规律呢?即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实验: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水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依次斜射入冰、空气中,其光路如图一所示。 然后老师又告诉他光在一些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表: 物质 其中光速/(m/s) 水 2.25×108 玻璃 2.0×108 冰 2.30×108 空气 3.0×108 酒精 2.2×108 试回答: (1)文中画线部分是实验探究过程的提出问题步骤。 (2)仔细观察图中的光路,对照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你能得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填“大”或“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或小;大;大于)入射角(填“大于”或“小于”)。 (3)根据你得出的结论,请在图二中画出光由玻璃斜射入酒精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见图。 10.小明小组和小华小组分别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C。 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 C.凸透镜成各种不同的像时,物距、焦距、像距间应满足什么条件 D.凸透镜能否成虚像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蜡烛经凸透镜所成像的情况与B有关。 A.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B.凸透镜的焦距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C.凸透镜的焦距和物体到光屏的距离 D.凸透镜的焦距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3)由甲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实验时,应使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小明小组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蜡烛放在焦点之内。(写出一个原因即可) (4)如乙图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c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投影仪上。 (5)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小于1(选填“大于”或“小于”),小华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他的结论是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物高l/cm 像高h/cm 1 60 18 5 1.5 2 45 22.5 5 2.5 3 30 30 5 5 4 22.5 45 5 10 5 18 60 5 16.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