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期中检测试卷
历史与社会
(考察范围:第一、二单元)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这本书专门介绍了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追根溯源,犹太人的祖先是(??

A.?以色列人???????????????????????????B.?希伯来人???????????????????????????C.?雅利安人???????????????????????????D.?阿卡得人
2.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先后经历了近3000年的历史。灭亡古埃及的是(???

A.?古罗马?????????????????????????????????B.?马其顿?????????????????????????????????C.?古希腊?????????????????????????????????D.?波斯
3.“如果奴隶主在看病时死了,医生就要被剁掉双手。”这最有可能出自古代哪一国家的刑罚(???
)
A.?印度????????????????????????????????????B.?巴比伦????????????????????????????????????C.?中国????????????????????????????????????D.?埃及
4.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
A.??????????????????????B.??????????????????????C.??????????????????????D.?
5.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在实践中,创造发明“阿拉伯数字”的是(???

A.?波斯人??????????????????????????????B.?古印度人??????????????????????????????C.?阿拉伯人??????????????????????????????D.?犹太人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关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动,你认为下面内容与这主题无关的是(???

A.?种姓制度???????????????????????B.?释迦牟尼塑像???????????????????????C.?巴黎圣母院???????????????????????D.?阿拉伯数字
7.在下列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桂陵之战???????????????????????????D.?卧薪尝胆
8.从夏、商两朝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应该(???

A.?重视教育???????????????????????????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D.?增强国力
9.“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的混乱。争霸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形态由西周瓦解后出现的不完整的功能和结构,转变为完整的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形态摆脱了血缘组织的残余,转变为领土国家。”由材料可以直接得到的信息是(???

A.?霸主制度有利于主权国家和领土国家的形成????????B.?对待春秋争霸需要辩证地加以看待
C.?西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争霸兼并不休????????D.?春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10.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中的他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穆公
11.格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下列格言出自道家言论的是(???
)
A.?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2.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能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B.?庄子?????????????????????????????????????C.?墨子?????????????????????????????????????D.?孟子
13.公元前453年,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考察团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B.?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C.?雅典民主制度实质是一种直接民主制??????????????????D.?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14.穿越时空隧道,我们来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我们可以看到的真实一幕是(?
??)
①雅典人正在召开公民大会
②人们在陶片上写上某人的名字
③斯巴达人在进行军事训练
④人们在大街上用拉丁语说话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5.世界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帝国。其中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一度成为其内海,与中国汉朝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C.?波斯帝国?????????????????????????D.?古代埃及
16.在西方文明中,古罗马在政治制度上最典型的贡献是(
???)
A.?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B.?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C.?实现了帝制到共和制的转变????????????????????????????????D.?创立了“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
17.世界三大宗教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与三大宗教无关的(???

A.?希腊帕特农神庙??????????????????????????B.?巴黎圣母院
C.?洛阳白马寺??????????????????????????????D.?麦加大清真寺
18.梁启超曾说:“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此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文明是(??
)
A.?古代埃及???????????????????????????B.?古代中国???????????????????????????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
19.关于中世纪的庄园,下列四位同学的论述错误的是(???
)
A.?王林:庄园是自给自足的小世界
B.?张明:庄园的大小不一,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落组成
C.?刘琳:庄园中的产品大都用于领主和劳动者自身的消费
D.?李欣:庄园里的农奴有充分的自由
20.中同发明的??
?,传遍整个欧洲大陆,“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A.?战车????????????????????????????????????B.?弓箭????????????????????????????????????C.?指南针????????????????????????????????????D.?马镫
21.有一种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大大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你知道这是三大宗教中的哪种?(???

A.?佛教?????????????????????????????????B.?基督教?????????????????????????????????C.?道教?????????????????????????????????D.?伊斯兰教
22.下列人物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A.?穆罕默德?????????????????????????????B.?释迦牟尼?????????????????????????????C.?亚历山大?????????????????????????????D.?拿破仑
23.大化改新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日本的哪一特点(???

A.?凶恶残暴???????????????????????????B.?善于学习???????????????????????????C.?忧患意识???????????????????????????D.?崇拜神灵
2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通过吸收中国文化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改革是(???

A.?伯里克利改革???????????????????????B.?大化改新???????????????????????C.?彼得一世改革???????????????????????D.?明治维新
25.大化改新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有(???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
C.?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D.?统一赋税
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26.2017年,大英博物馆主题为“一百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全球巡展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下面是本次展览的一些代表性文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考古学家发现了印度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多刻在石头、陶土或象牙制成的印章上,因此被称为印章文字。
希伯来星盘融合了欧洲和伊斯兰的装饰元素,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它是一件可以用来导航、进行数学计算、占星和显示时间的科学仪器。
(1)文物一和文物二所代表的文明在阶级制度方面各有什么突出表现?
(2)文物一和文物二共同反映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从地理环境角度,说明这两大文明的共性。
(3)希伯来星盘说明了区域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以古代东亚国家为例,运用史实加以证明。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诸子观点
体现的思想(主张)
所属学派
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⑤________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________
道家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强调“法治”
④________
(2)习近平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勤政为民的重要性。他借鉴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该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28.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天子有巡视管理诸侯领地的权利,诸侯有朝觐天子的义务,一次不朝觐就贬斥爵位,两次不朝觐就削减封地,三次不朝觐就讨伐他。)
材料二:公元前771年,犬戎进犯镐京,诸侯不再派兵相救。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最早开始于哪个朝代?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说“天子有巡视管理诸侯领地的权利”,那么诸侯对天子应该尽哪些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材料二中“诸侯不再派兵相救”反映了当时什么现象?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德鲁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农民,今年(公元前430年)30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他要去参加公民大会,这虽然有些安德鲁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在通往公
民大会的路上,安德鲁看到了交通禁行标志,见图1。
材料二:见图2
材料三: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由百人团会议从奴隶主贵族中选举产生,由两人担任,任期一年,退职后进入元老院,主持国家行政。两个执政官权位相等,一切政令如果得不到两人的一致同意,就不能付诸实行。
材料四:法制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它有着很强的传承性和影响力。
(1)安德鲁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当时的执政者是谁?安德鲁为什么愿意参加公民大会?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这句话的理解。
(3)结合材料三分析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4)请将图示补充完整,并联系图示谈谈所填内容的历史意义。
30.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的什么社会现象?
(2)根据图一分析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3)为图二中教皇国产生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反映了哪两大权力相互利用,建立联盟?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犹太人种为欧罗巴人种闪米特-含米特亚种,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民族,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他们的祖先是希伯来人。?
B项希伯来人是犹太人的祖先,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犹太人祖先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犹太人人的祖先是希伯来人。
2.【答案】
D
【解析】A·古罗马,不符合题干内容;
B·马其顿,不符合题干内容;
C·古希腊,不符合题干内容;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强国。此后,古埃及又几度分裂,并不断遭到外族入侵。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有关知识。做此类题,一定要掌握这些国家发展的历程,准确识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
B
【解析】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了一部著名《汉谟拉比法典》,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中央集权。其中法典规定,在同等级的公民中施行同态复仇法,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如果奴隶主在看病时死了,医生就要被剁掉双手。”此规定反映的是古巴比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巴比伦最有可能出现“如果奴隶主在看病时死了,医生就要被剁掉双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4.【答案】
D
【解析】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代巴比伦。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楔形文字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公元前18世纪,古代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ABC三项和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是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的诞生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河流域相关知识。掌握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相关知识。
5.【答案】
B
【解析】A.波斯人,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后来经阿拉伯人改进并传入欧洲,符合题意;
C.阿拉伯人,不符合题意;
D.犹太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只有准确记忆,才能准确回答。
6.【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巴黎圣母院屹立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一个岛上,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它始建于十二世纪,前后用了180多年时间才全部建成。因此巴黎圣母院不符合“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动.
ABD三项均与古印度文明有关,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古代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的十个计数法,也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数字,不符合题意;
C项巴黎圣母院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主题无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和巴黎圣母院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7.【答案】
B
【解析】因为纣王的残暴统治,在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商朝的士兵的纷纷阵前倒戈,投降周军,商纣自焚,商朝灭亡。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武王伐纣的有关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成为西周。选项中的“盘庚迁都”是商由中衰到中兴的转折点;“桂陵之战”是战国中期一次著名的截击战,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卧薪尝胆”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也不符合题干中“导致王朝更替”的要求。
8.【答案】
B
【解析】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激化了阶级矛盾;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引发了人们的反抗,因此从两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中需要吸取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勤政爱民。
B项勤政爱民是从夏、商两朝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的史实,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夏、商两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勤政爱民。
9.【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霸主制度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社会秩序,使国家形态转变为主权国家和领土国家。因此:A表述符合题意;
B材料中只提及霸主制度的积极影响,未提及其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
C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读材料的能力。难度较大,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0.【答案】
A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符合题意;
B.晋文公,不符合题意;
C.楚庄王,不符合题意;
D.秦穆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依据题干信息回答。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1.【答案】
C
【解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的名言,它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A项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是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C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家言论,符合题意;
D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老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
?
12.【答案】
D
【解析】孟子是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ABC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准确识记诸子百家的思想。
13.【答案】
B
【解析】公元前453年,伯里克利时期的民主只有少数人享有的民主,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ACD三项都不是考察团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
B项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是考察团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
14.【答案】
B
【解析】拉丁语是古代罗马人使用的语言,现在很多语种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都从拉丁语衍化而来。故④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不可能看到,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B项①②③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可以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希腊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拉丁语是古代罗马人使用的语言。
15.【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地中海一度成为其内湖”这个提示信息可知这个帝国是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处于同一时期。?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一度成为其内海,与中国汉朝处于同一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罗马帝国的相关知识。本题解题关键是从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一度成为其内湖、中国汉朝处于同一时期切入,结合所学知识点罗马帝国的疆域进行思考解答。
16.【答案】
B
【解析】AD两项都是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不是罗马政治特点,不符合题意;
B项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是古罗马在政治制度上最典型的贡献,符合题意;
C项实现了帝制到共和制的转变是不正确的,罗马是先共和,最后独裁帝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罗马在政治制度上最典型的贡献。
17.【答案】
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三大宗教是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A项希腊帕特农神庙是雅典人对其城邦的保护神---雅典娜女神修建的,与世界三大宗教无关,符合题意;
B项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与基督教有关,不符合题意;
C项洛阳白马寺与佛教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麦加大清真寺与伊斯兰教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古代建筑,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
D
【解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近海的居民比内陆的居民更具有进取精神。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多水,多港湾,多岛屿,古希腊人富有进取精神,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海军强大,并且长期进行殖民扩张。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均不明显。
D项古代希腊最能证明题干上述观点的文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希腊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弄清材料表达的意思。
19.【答案】
D
【解析】大约到了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绝大多数的人居住在庄园里,庄园不仅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而且是独立的政治单位。西欧的庄园土地主要分为自营地、份地和共用地几部分。一般而言,封建庄园的剥削方式都以劳役地租为主,庄园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佃户份地两大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ABC三项论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李欣:庄园里的农奴有充分的自由论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欧洲封建庄园。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封建庄园的相关知识。
20.【答案】
D
【解析】除了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外,传遍欧洲大陆、具有深远影响的其他中国发明是船尾舵、马镫和胸戴挽具等,
马镫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马镫传遍整个欧洲大陆,“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马镫的影响。学业准确识记马镫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
21.【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推动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最终推动阿拉伯帝国的建立,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均未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较易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结合伊斯兰传播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22.【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A符合题意。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佛教的创立者,亚历山大建立起亚历山大帝国,拿破仑是法国的人物,他们与阿拉伯的统一无关,所以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先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逐步征服麦加等地区,632年,穆罕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3.【答案】
B
【解析】A.凶恶残暴,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反映了日本善于学习,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忧患意识,不符合题意;
D.崇拜神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可以依据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进而理解来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4.【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积极吸取中国隋唐文化,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正确;
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排除A;
彼得一世改革向西方学习,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大化改新的背景、开始时间、内容、性质、影响等相关史实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故C符合题意;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抓住题干关键词“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二、材料分析题
26.【答案】
(1)文物一:《汉谟拉比法典》;文物二:种姓制度。
(2)文字的发明;大河文明。
(3)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或者交流融合)。以中国唐朝和日本为例,日本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参照中国唐朝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唐玄宗时期的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解析】(1)文物一和文物二分别代表的是两河流域和印度文明。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两河流域孕育了故巴比伦文明,恒河、印度河孕育了故印度文明,他们都属于大河文明。
(3)根据材料中的“希伯来星盘融合了欧洲和伊斯兰的装饰元素,是多元文化的产物”信息可知区域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公元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并派遣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并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在日本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建筑、雕塑等技术。
故答案为:(1)文物一:《汉谟拉比法典》;文物二:种姓制度。
(2)文字的发明;大河文明。
(3)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或者交流融合)。以中国唐朝和日本为例,日本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参照中国唐朝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唐玄宗时期的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河流域和印度文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
(1)“仁政”;儒家;主张“无为”;韩非子;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儒家?
孔子
【解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行仁政而王”观点是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处无为之事”,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百家争鸣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勤政为民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
故答案为:(1)①“仁政”;②儒家;③主张“无为”;④法家;⑤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儒家;孔子。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8.【答案】
(1)分封制。西周。目的:为稳定西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诸侯平日要听从天子的政令,向周王纳贡。战时要出兵勤王。
(3)说明西周分封制正逐步瓦解
【解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由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和材料一《西周分封制》,?可知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奴隶、平民和土地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2)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由材料二“天子有巡视管理诸侯领地的权利,诸侯有朝觐天子的义务。”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3)本题考查西周灭亡的知识。由材料三“公元前771年,犬戎进犯镐京,诸侯不再派兵相救。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西周的灭亡。由材料“诸侯不再派兵相救”可知,西周末年,西周分封制正逐步瓦解。
故答案为:(1)分封制。西周。目的:为稳定西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诸侯平日要听从天子的政令,向周王纳贡。战时要出兵勤王。
(3)说明西周分封制正逐步瓦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答案】
(1)伯利克里。原因:城邦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2)“最狭隘”:图1反映了奴隶、妇女、外邦人和未成年男子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图2反映了只有9%的公民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说明雅典的民主制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的,真正能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最充实”:安德鲁这样的农民都能经常参加公民大会,说明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
(3)“罗马的最高行政长官在奴隶主贵族中产生”体现了贵族政治;“有百人团会议选举产生,两个执政官权位相等,一切政令如果得不到两人的一致同意,就不得付诸实行”体现了民主政治;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4)略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伯利克里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题,依据材料“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故可以得出伯利克里的结论。第二小问题原因,依据图片信息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为鼓励和保证公民积极参政,城邦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2)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要求具备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主基础上,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权利,而妇孺、外邦人、奴隶被排除在外。狭隘——指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仅是占居民比例9%的公民群体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最充实——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3)本题考查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三中的“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由百人团会议从奴隶主贵族中选举产生……”体现了贵族政治;材料三中的“……由两人担任,任期一年……两个执政官权位相等,一切政令如果得不到两人的一致同意,就不能付诸实行”
体现了民主政治;所以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特点: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4)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被现代法律所采用,是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1)伯利克里。原因:城邦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2)“最狭隘”:图1反映了奴隶、妇女、外邦人和未成年男子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图2反映了只有9%的公民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说明雅典的民主制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的,真正能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最充实”:安德鲁这样的农民都能经常参加公民大会,说明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
(3)“罗马的最高行政长官在奴隶主贵族中产生”体现了贵族政治;“有百人团会议选举产生,两个执政官权位相等,一切政令如果得不到两人的一致同意,就不得付诸实行”体现了民主政治;
(4)罗马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30.【答案】
(1)图一:中世纪欧洲封建等级制度。图二:中世纪欧洲教会势力大增,逐渐控制了西欧封建地产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产生了教皇国。
(2)①破产农民投靠、依附于封建主;②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封建主之间的封主与封臣关系,西欧封建制度随之形成。
(3)丕平献土;教权、王权。
【解析】(1)图一“西欧封建社会示意图”反映的是等级制,分为国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
民,其中前三个为统治阶层,上下等级之间以土地为纽带,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查理马特改革,将无条件的土地分封改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由此形成了西欧
封建等级制度。图二“教会势力发展图”
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拥有占据西欧的三分之一土地。
(2)联系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查理·马特任法兰克王国宫相时,实行“采邑制”改革;国王在赐地的同时,将土地上的农民一起赏给承受人,国王以下的大小封建主也采取这种做法,层层分封,上下级之间形成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在封君和封臣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的等级制度。
(3)8世纪中叶,在教皇的支持下,丕平夺取了法兰克王国的王位。为了报答教皇,丕平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土地赠予罗马教会。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为教皇国的产生奠定基础。这一事件反映了教权和王权相互利用,建立联盟。
故答案为:(1)图一:中世纪欧洲封建等级制度。图二:中世纪欧洲教会势力大增,逐渐控制了西欧封建地产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产生了教皇国。
(2)①破产农民投靠、依附于封建主;②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封建主之间的封主与封臣关系,西欧封建制度随之形成。
(3)丕平献土;教权、王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材料为背景,考查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