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 宋元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课件+教案+教学反思(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6 宋元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课件+教案+教学反思(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日常生活
传统节日
浅斟低唱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钱穆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虎次郎
①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优待(俸禄丰厚,生活优越)
资料:北宋官员俸禄包括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
崇文抑武
农:农民。种地为生的人,有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
客虽多而转徙不定
——《宋文鉴》
作用:宋代的自耕农、佃农的身份比以往有所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材料一(临安)街巷有很多“修旧人”听候召唤:补锅的、箍桶的、修鞋的、修伞的、磨镜子的等等。
材料二:宋徽宗时,京师富商张家娶了三十多个宗室女。宋徽宗的郑皇后、宋高宗的吴皇后都是出自商人之家。
材料三:宋朝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就能做官。
手工业者和商人地位也有所提高
①城市居民的活动不再受坊、市分割和“日落闭市“等时间、空间限制。
玉楼春
柳永
皇都今夕知何夕。
特地风光盈绮陌。
金丝玉管咽春空,
蜡炬兰灯烧晓色。
凤楼十二神仙宅,
珠履三千鹓鹭客。
金吾不禁六街游,
狂杀云踪并雨迹。
②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具。
宋代前
宋代
传统节日,传统生活方式,影响至今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社火
庙会
宋元时期出现的文化娱乐场所
瓦子(瓦舍、瓦肆)
除了歌舞还可以看到其他什么节目?
宋代相扑图
傀儡戏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东坡志林》
说书
资料一: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资料二: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问:瓦子的出现反映了什么?
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宋词
◆宋代文人的特点:
1、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4、宋代文化
◆什么是词
是文人用来抒发情感的新式诗歌体裁,句子长短不一,适于歌咏吟唱。
活动:宋词名句大比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
豪放派
婉约派
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爱国情怀浓重
豪放派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大众化、平民化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柳永
婉约派
柔婉温雅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关汉卿《窦娥冤》选段
元散曲
元杂剧
元朝戏曲
与你分享
一段历史或是一个时代不应只是一个朝廷,一家一姓的兴亡,也不应当只有帝王将相的功劳和过失,历史应当关照这个时代里每个个体的生存状况,他们的衣食保暖,他们的喜乐悲欢,如此的历史才有了它的深刻与温情。历史课堂中的文史结合
——《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育价值最集中体现的地方,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充分地参与,是教师学科研究永恒的话题。学生常会抱怨历史课枯燥无趣,历史知识细碎庞杂,这样的声音实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长期带给学生的是没有深度和厚度的历史课。文史结合于历史教学而言,能丰富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延展了历史课程的广度,深化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深度,对于本堂课的教学反思我主要围绕着文史结合这个话题来阐述。
文史结合满足历史课堂上形象传递知识的需要: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在走进和接受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而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门学科的课堂,丰富活跃,耐人寻味的课堂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探究欲望,而枯燥乏味,单薄空洞的课堂则会使得原本还对这门学科抱有期待的学生顿然失去兴趣,我们历史教学的艺术首先该从其吸引力和表现力入手。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曾经十分精辟的阐述过史学的任务,就是“要从历史的遗骸和残迹中去重认那活生生的历史,并以文字为主要手段将它重现出来”。历史本身便不是冰冷死寂的,它是曾经人们鲜活、生动、变化的客观活动过程,历史学记录它,认知它,探究它变化发展的规律,将它传承下来,而我们的历史教学就是进一步的用教师的语言将史学研究的成果重现给学生。历史课程的内容本身,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的发展与沿革等等本身极具生动性,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它们的生命力,这其中离不开运用得当,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离不开文学性的资料为学生构建联想与发散的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中,去切身的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如《社会生活与文化》一课中提及宋元时期形成的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传承至今,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果就靠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解,学生内心无法真正认同,也没有切身的感受,因为他们知道的只是当下这些节日他们会怎么过,至于宋元时期人们又怎样的节日习俗他们并不清楚,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引用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诗词,比如讲到元宵节可以选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来可以让学生印证,宋朝时期人们过元宵节,而且也有上街赏灯的习俗,二来,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风吹落,星如雨。”的描绘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宋人过节时的热闹场面,感受宋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其中夜间街头的热闹场景也可印证课本之前所提及的宋代社会生活中突破坊市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的内容。文史结合补益了史学语言本身的言简意赅,缩小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感,在建构的历史情境和氛围中,产生对历史的同情心和认同感。
对于教学设计,在导入部分,引用钱穆与陈寅恪两位大家的观点,能够从课堂开头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史学氛围,突出历史课堂的史味,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在环节上环环相扣,过度也较为自然。层次也比较分明。重难点突出,围绕着宋元时期文化下移,民庶崛起,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与丰富的生活这一主旨,层层深入让学生找到根源。
本课也存在一定问题1:教师讲授较多,学生虽然较为积极,课堂气氛也较好,但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还欠缺培养。2: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人是有感情的,所以历史是有温度,有趣味,也是充实立体,形象生动,抛却了情感和美感的历史课,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的,自然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也就成就不了优质。文史结合能够帮助我们延展课程的外延,充填课堂的内里,深厚学生的学养,提升他们的素质。让我们在科学的历史课中寻获它的斑斓繁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不平庸的历史教师。宋元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宋元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1.?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对宋代社会生活的了解,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理解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呈现史料,问题导入??
???通过呈现唐宋变革论,钱穆先生和陈寅恪先生对宋代的解读,点出两宋的变革与繁盛,吸引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第一板块:社会阶层?
活动1:通过呈现史料:北宋官员的俸禄条目,让学生在宋代官员的“工资单”中,感受到宋代士阶层备受优待的状况,并由此进一步探究出宋代文化繁盛的其中一条原因是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
活动2:展示图片,结合史料,让学生整理两宋农民的不同类型,结合地主与佃农的关系,让学生从佃农身份的变化,人身的自由中感受宋代农民地位的提高。?
活动3:展示史料,对比唐宋时期工匠劳作的报酬及人身权利,得出宋代手工业者地位的提高。?
活动4:对比前朝重农抑商的政策与两宋商人可参加科举等情况,让学生得出宋代商人地位提升,探究其商业繁荣发展的原因。?
(三)第二板块:日常生活?
??展示【唐朝长安城和宋朝的汴京】设问:“在这幅对比图中寻找一下玄机所在。”?
古代中国老百姓的居住区称为坊,商业区称为市,坊和市之间有严格的界限,有围墙隔开,坊晚上实行宵禁,晚上坊外是看不见人的,而市也是晨钟暮鼓定时开闭的。但是从宋代开始,随着人口膨胀,商业发展,坊市的时间和空间界限都被打破,经常可以看到宋朝城市中,夜市的店铺刚刚打烊,早市的店家就已经准备开门迎客了。汴京城的夜晚更是灯火不息,热闹非常,现今城市的夜生活较之过去就更为丰富了。?
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宋朝也有很多的变化,比如,家具的变化,高坐家具的出现,椅子、凳子、床等等,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节日的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流传至今。?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宋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后世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第三板块:传统节日?
活动1:结合当下的习俗或饮食,让学生介绍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节日都有什么样的习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当下贴近生活的节日习俗,和两宋时期的相互对比,感受宋代人们节日活动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2:展示宋代瓦子图片:宋朝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文化娱乐场所——瓦子(也叫瓦肆,瓦舍),瓦舍的核心部分是用栅栏或者布障围成的区域称为勾栏,这里就是表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看到各式的歌舞。设问:“除了歌舞之外,在瓦子里还可以看到什么表演?”?
【展示图片】相扑图,傀儡戏木偶;?【展示资料】《东坡志林》对说书的记载?
设计意图:了解瓦子的基本概况,及其中丰富的娱乐项目。?
【展示两则材料】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瓦子的记载,及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设问:瓦子这类娱乐场所的出现能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宋代瓦子规模之大,受众之广,并由宋朝的街头巷尾,集市庙会上,民间艺人们的表演被老百姓所喜爱,感受宋朝的文化娱乐生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十分亲民,符合大众的口味,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五)第四板块:宋元文化?活动1:宋词名句大比拼?
设计意图:感受宋词之繁盛,并将词大致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了解其代表人物。?
②思考:“宋朝人为什么钟情于写词?词究竟有何魅力。”并展示唐诗《清明》改编成宋词?
设计意图:通过唐诗到宋词的改编,感受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并引出其适于歌唱,便于传播。?
活动2:
【展示材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窦娥冤》选段?设问:元朝戏曲主要有哪几类?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从元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中,让学生看到元曲更加口语化,通俗易懂,且贴近百姓的生活,这使得元曲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些剧目甚至存留至今,可见深入百姓生活的艺术作品生命力之强大。?
(六)课堂总结?
【活动】与你分享环节:这堂课中你有何所思所感?结合学生发言,教师阐释主旨:“历史应当是有温度的,什么历史才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呢?在我看来一个时代不只是一个朝廷,一家一姓的兴亡,也不应当只有帝王将相的功劳和过失,历史应当关照这个时代里每个个体的生存状况,他们的衣食保暖,他们的喜乐悲欢,如此的历史才有了它的深刻与温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