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耳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学习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2.说出声波是听觉感受器感受的刺激【学习重难点】耳的结构和功能?【学习过程】一、老师刚刚弹奏了电子琴,电子琴发出的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讲授新课1、了解耳的结构(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就必须了解耳朵的结构,我们先来认识耳朵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进入耳朵,体验一次“耳朵之旅”吧。(2)、首先我们来到“第一站”——外耳。最先看到的是耳廓,它像一个轮子,通过耳廓我们进入外耳道。它像一根管子。沿着这根管道继续前行来到“第二站”——中耳。来到这里有一道屏障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道屏障叫鼓膜,鼓膜的后面有三根非常小的骨头,叫听小骨。离开听小骨我们来到“第三站”——内耳。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似的。(3)、耳朵的结构,它是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2、探究外耳,了解外耳的作用。(1)、外耳有什么作用呢?3、认识耳的功能(1)、外耳道。(2)、鼓膜。(3)、听小骨。(4)、耳蜗。1/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学习重难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过程】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3.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如:早期的机械唱片等。要点诠释: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三、声速回声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要点诠释: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四、音调的高低——频率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2.频率(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3)单位:赫兹(Hz)3.影响音调大小的因素: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振动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4.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人的听力范围:20Hz—20000Hz,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经典例题:例1.如图,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A.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答案:C解析:选项ABD中分别把不易察觉的发声体的振动,转化成容易观察到的泡沫的振动、溅起的水花、被弹开的球,所以ABD选项都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C选项中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选项符合题意。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有些振动是看不到的,我们就利用“等效转化法”来感知。如:说话时虽然看不到声带的振动,但是可以用手触摸声带来感觉,拍桌子时虽然看不到桌面在振动,但是可以在桌面上放细小的物体,观察到细小物体的振动。例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答案与解析:∵发出的声音信号0.6s后被探测仪器接收,声音信号从探测船到障碍物,然后返回探测船的时间是0.6S。∴超声波从船所在的位置到障碍物的时间:障碍物到船的距离:答: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459m。总结升华:题目是利用回声计算两地的距离,要注意回声是传过去,再返回来。所以时间是传过去的时间,或是返回来的时间。例3.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达州市委宣传部、文广局、市电视台主办了“红歌连连唱”。小琴踊跃报名参加了比赛,有关她的歌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我们听到她的歌声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B.小琴同学发出的歌声是她的舌头振动产生的C.小琴同学在台上“引吭高歌”说明她的声音响度大D.我们在幕后能听出是小琴的歌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答案:B解析:小琴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递到人的耳朵里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歌声是靠声带的振动产生的,不是舌头振动产生的,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引吭高歌”说明她的声音响度大,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因为每个人的发声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总结升华:题目需要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PAGE3/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上海牛津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11.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案.doc 上海牛津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11.3.2 耳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