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3培训资料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必修3培训资料1

资源简介

(共71张PPT)
有人说:
《文化生活》既没生活,又没文化。
文化之说,众说纷纭,以至有人曾感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规范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如余秋雨所说,在文化面前,没有老师。
仿佛什么现象都可以归之为文化,什么问题又都可以归因于文化、归咎于文化。于是,就有一种说法:文化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甚至,文化不仅是个框,而且是个根,什么答案都能出。成也文化,败也文化。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
《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等,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等。
  
开设的必要性:第一,时代发展的需要: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二,文化竞争的需要: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和维护文化安全;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第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应该学会选择
文化生活教学目的总结为一句话: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材的整体结构(形散神聚,杂而不乱)
第一单元 是什么:把握文化的一般意义
文化定位:人与社会
第二单元 为什么: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文化理解:时间空间
第三单元 怎么看:把握文化的核心价值
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第四单元 怎么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选择 :文化生活
【本单元地位】
本单元为教材的第一单元,是整本教材的绪论与总论,主要为学生阅读提供基础性的认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自学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指引。
【本单元知识结构 】
本单元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为二课: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本单元主要介绍“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上述内容。作为两条认识线索的结论“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对文化的内涵与作用的基本认识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结合,体现生活逻辑,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内容还承载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是学生思想观念培养的重要内容。
【教学建议】
1、指导思想:体现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突出新课标的地位,兼顾教材,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中心,以理论逻辑为线索,落实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改革方案,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理念出发,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灵活操作。
2、操作建议:
(1)将本单元的三课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将综合探究活动贯穿于主体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遵循认识的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在生动的事例中诠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3)处理好课标与课本的关系,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拿得起、放得下”,在结合实际讲解的同时注重用好课本的事例和思考题。
3、知识点非常浅,学生看书看得懂,老师没必要讲得太多,无需“深挖洞,广积粮”。
对“概念性”东西,只要浅层面照书提一下,也不要深挖掘。
这个时候,老师要不断增加些课外文化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文化的兴趣。
正象我们在国家级培训时,老师们提到:《文化生活》好学又好教。
好学又好教,是试验区的反映。据反映:乐学、好教、易考。这就对了,这正是我们的追求。但,困惑之处,也是闪光之处。无庸讳言,老师的困惑在于:如何把握知识点。从理论意义上看,似乎没有知识点。其实不然。
就教学而言,关注过程;就评价而言,注重基本观点、基本事实。
理论原理不重要,原理的推导和论证更不重要,本来就无成论,何必自寻烦恼,切忌深挖洞。概而言之:该背的背,该讲的讲,该放开的就放开。
中国文化里有五行之说,又有很多用“五”象征的吉祥意义,“福娃”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
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浓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过渡:从奥运吉祥物“福娃”设计所体现的文化理念,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非常亲近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
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一)文化“万花筒”
校园文化
社区文化
企业文化
网络文化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斗牛文化
穆斯林文化
好莱坞文化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一)文化“万花筒”
1、发展:文化无时不在
2、范围:文化无处不在(丰富多彩)
3、比较:文化各具特色
探究共享
1、你能说说自己参加学校和社区文化活动的感受吗?
2、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1)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来源于人类实践
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
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
3.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这里要解释一下“意识形态”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①展示图片:提问我们学校的树、石头是文化吗?将树、石头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②你能否用教材插图,再进行补充,尝试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点拨:
①树、石头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树、石头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月亮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合作探究〉①人的文化素养是怎样形成的?
②人的文化素养怎样表现出来?
③人的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有什么关系?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游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
播放歌曲《懂你》
你静静的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其实多么的爱你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           文化、艺术等属于文化, 它会给人以巨大的力量。过渡(三)文化的力量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外延
2、文化的实质:社会精神力量
(1)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静态:形式、现象
动态:过程
(2)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丰富)
(具有双重性)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2007年俄罗斯中国文化年。
在繁荣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究竟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共同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请学生列举出社会生活中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的活动?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经 济
文化
政治
     同一首歌.走进东方好莱坞
请学生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列举事例说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超女品牌】 价值超过20亿元 文化蓝皮书中对去年“超级女声”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初步估计,“超女”产业链条中各环节的参与者所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累积已超过7.6亿元,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超女”对社会经济总贡献将达几十亿元,其品牌的商业价值也将超过20亿元。 蓝皮书认为,从营利模式上看,“超女”改变了以往电视台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来源的营利结构,将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充分融合,并充分运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创新了传统电视的营利手段,使“超女”的影响力辐射至全国。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发展了,文化也就随之发展?
(2)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3)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4)文化的作用要具体分析
先进、健康文化:
落后、腐朽文化:
促进
阻碍
探究共享
(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可以感受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特点,并且日益显著。
《大长今》主题曲:《希望 》看天空飘的云还有梦 \看生命回家路路长漫漫 \看阴天的岁月阶咴皆 br>远方的回忆的你的微笑 \天黑路茫茫心中的彷徨 \没犹豫的方向 \希望的翅膀一天终张开 \飞翔天上
南京电视台率先从湖南卫视买下了<<大长今>>的播映权,并在播出的前一星期,在电台推出"相约长今"节目,且特别制作"长今有约"配合相关的美食、服装企业做宣传。这样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轰炸在南京还属于首次. 在江苏移动彩铃网站上,不同版本的在江苏移动彩铃网站上,不同版本的《大长今>>主题曲“希望”累计下载量也已经突破3000次。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B、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
例:辨析“在我国,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的公民权利越多“
(1)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应影响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
(2)在实际生活中,公民受教育的程度会影响其实际享有权利的范围或程度,因此,提高公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公民更充分地享有广泛权利的重要途径。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A、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B、目前世界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文化战争“
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B、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文化的侵略 C、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渗透和交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D、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内容)
政治力
经济力
文教力
外交力
资源力
国防力
实质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综合国力的较量
经济力
科技力
科技力
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与课本第22至25页的综合探究结合。(请学生课前准备好)
分组准备
1、调查身边的同学,分析外来文化对当今中学生产生的影响。
2、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外国在提高文化竞争力方面取得的成就。
3、运用有关资料,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4、结合课本知识,为我国提高文化竞争力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综合探究:感受文化竞争力
课堂展示
形式不限,可以是图片展、论文报告、专题讲座,甚至是模拟记者招待会等。
活动环节
1、小组代表展示(每小组展示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同学提问或点评(在每小组展示结束时进行)
3、同学评价(评出完成质量最佳的小组)
4、老师总结
综合探究:感受文化竞争力
欢度圣诞节
中西方在传统节日
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欢度春节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的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献哈达
合十礼
拥抱
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
2.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开礼物
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
中国人写信封,
地址都是从大到小排列
美国人会立即打开礼物并表示感谢
欧洲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欧洲人写信封,
地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
互换礼物时
名字的写法
写信封
上述现象,有的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有的反映思维方式的
差异,有的既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又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你能
对此作出解释吗
(过渡)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对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2、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
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影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
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
结果。
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1)你认为参加校运会是一种文化
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
(2)结合你的体验,谈谈某种文化
形式对你的影响
(三)深远持久的影响
1、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伦敦唐人街的春节
宋楚瑜回乡
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深远持久的影响
巴黎华人庆春节
伦敦欢庆中国年
南非春节舞狮乐
华盛顿唐人街
探究:为什么定居海外的华裔在一些
生活方式和习俗方面仍然保留中华民族
文化的影响?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
理由
你曾经最感动的一件事:
你最喜欢的一首音乐:
你最爱看的一本书:
最令你回味无穷的电影(视):
最让你难忘的动画片:
最令你鼓舞的名言佳句:
铭记着的·····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文化作品能影响一代人的成长1
1,你能否举出三部在50-80年代风行全国的前苏联英雄主义小说?
参考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
参考答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小路》,《三套车》……
2,你能否举出三首在50-80年代风行全国的前苏联歌曲?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 只有风儿在轻轻唱 夜色多么好 心儿多爽朗 在这迷人的晚上 ---- 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 水面映着银色月光 一阵清风一阵歌声 多么幽静的晚上 --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 默默看着我不作声 我想对你讲 但又难为情 多少话儿留在心上 -- 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 衷心祝福你好姑娘 但愿从今后 你我永不忘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 但愿从今后 你我永不忘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四个意识
三个主义
三种观念
(2)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你觉得参加社团组织和活动是浪费时间吗?
(1)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
积极向上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表明党和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许多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讨论:红色旅游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以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的发展。请从文化角度分析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
(二)增强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增强精神力量
感染力和感召力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震憾人心
增强精神力量
物质力量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铁人”王进喜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
“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吴仁宝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以德依法治村,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他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教育农民,并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陈出新。20世纪90年代,华西村成立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吴仁宝亲自编写了“村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在全村开展“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教育,尤其强调“孝悌之道”,全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90年代末,他创建了华西特色艺术团,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如今观看华西特色艺术团的演出已成了人们一道精神大餐。同时,他根据不同时期华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在村里树立了“八仙过海”、“三请诸葛亮”、“牛郎织女”、“孔子像”等雕塑,用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村民。
目前,华西村里有书场、球场、溜冰场,有歌厅、舞厅、影剧院,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长期以来,吴仁宝运用“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等宣传教育载体,对全村干部群众进行“个人成长史、家庭变迁史、村厂发展史”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等教育,使华西村人清醒认识到,华西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源头在于党的领导好,党的方针政策好。也使华西人明白“思源”是为了更好地“思进”,全村上下始终保持勤于开拓、勇于创新、不甘守旧、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1、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何关系?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3、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有何关系?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2、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1)关系:
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2)过程:
渐进性、长期性
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健康素质
3、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优秀文化
社会发展了,人也就能全面发展?(共22张PPT)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回浦中学:戴恭祥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张骞、玄奘、马可波罗等)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物。
民工潮
“民工潮”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
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玄奘西行
《大唐西域记》
全书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10国和得之传闻的28国情况,书中对各国的记述繁简不一,通常包括国名、地理形势、幅员广狭、都邑大小、历时计算法、国王、族姓、宫室、农业、物产、货币、食物、衣饰、语言、文字、礼仪、兵刑、风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圣迹、寺数、僧数、大小乘教的流行情况等内容。
孔子学院标识
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80多所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除此以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徽商、晋商、印度古希腊商人等
贸易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三峡移民、民工潮等
人口迁徙
教 育
各种形式的学习、互派留学生、 孔子学院等
互办文化年、旅游 、亲朋聚会、上网等
重要途径
直接方式
一、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含义解析
山里
戴恭祥
杜鹃没红 杜鹃谢了
长满老茧的门面
摇曳着一曲清幽月光
门声吱呀
月亮偷走了
一掬清泪
还给山里一夜清凉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的含义及发展阶段
大众传媒的含义
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36-37页自学,归纳出以下要点: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的发展阶段
口语
文字
印刷
电子
网络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辩一辩:
大众传媒以其显著的优点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它必将取代其它传媒手段。
探究活动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学生活动:
结合P37页的探究活动,
列举: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做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
张骞通西域
马可波罗
郑和下西洋
中美文化年
中法文化年
中俄文化年
新西兰的中国人数量远多于韩国人和日本人,所以当地人习惯上将东方面孔统称为“亚洲人”。2004年,中国人开快车、随意丢烟蒂或垃圾的现象引起了当地人的反感,媒体上连篇累牍地批评“亚洲人”举止不雅。
  这种评价让韩国人坐不住了。当时,一些韩国人就组织起来,集体到大街上去捡烟蒂。他们还表示,虽然不是我们做的,虽然我们被冤枉了,但我们依然可以将垃圾清理干净。
做文化传播的文明使者
利用奥运契机,你将如何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在玉环:
去北京:
践行实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传播的方式
传媒及其发展
大众传媒
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做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
(1)古代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送到亚洲、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
(2)从明代开始,我国大量的华侨到东南亚一带定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2005年,耶鲁在复旦开设耶鲁海外中心,派学生前来复旦听课或实习。
(4)每年元旦,中央电视台都现场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5)登陆http://www.,你可以查阅到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请指出上述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以及所借助的传媒。
知识应用
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文化年,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
结合课本文化交流有关知识,回答这种互办“文化年” 的意义。
同学们,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们既要做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更要做文化传播的文明使者!
结束语
思想升华(共32张PPT)
林 敏
学会观察:
《申奥宣传片》里展示了哪些文化现象?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宗教信仰
文化多样性
 语言文字
 思想理论
 文学艺术
民居建筑、
风俗习惯
饮食,服饰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
(一)透视文化多样性
探究活动一:
从以上两个节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
民族节日
西方传统节日
圣诞节
复活节
感恩节
万圣节
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
说一说:
我国哪些著名的文化古迹吗?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3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其中文化遗产19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世界文化遗产
对于这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有人反对进行抢救,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探究活动二:
世界遗产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 产,并给予以保护。
及时有效地
抢救和保护
文化遗产
地位
作用
不可再生的特点
以下的名曲出自哪个国家或民族?
西班牙
以下的名曲出自哪个国家或民族?
西班牙
中国
2、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一)透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构成的。
(一)透视文化多样性
3、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2、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你能解释这些会徽的文化印记吗?
在古代奥运会上,橄榄花环是颁发给冠军的奖品。橄榄树还是雅典市的市树。希腊雅典选择用象征和平与友谊的橄榄枝来表达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至高无上的理解和尊重。
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探究活动三:
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我国能够成功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
探究活动四:
根据“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分析为什么每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呢?
文化的差异性(个性)
辩一辩: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属于这个民族,它是这个民族发展的见证。
文化是民族的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的统一性(共性)
文化是世界的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
全球“汉语热”铺面来,
孔子学院“遍地花”。
(二)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what)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why)
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①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how)
背景材料: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塞缪·亨廷顿炮制了所谓“文明冲突论”。根据亨廷顿的理解,文明,是文化群体的最高形式,以宗教、历史、语言和传统划分。他认为,三个主要文明是西方的欧洲及美国文明、中国及东方的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他认为 东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一种区域性文明,这两种文明存在着结构性冲突,而只有西方文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因而这三种文明将在相互对抗和斗争。
小组合作探究:
如果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西方记者向你提问,要你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论,你将如何回答?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特点,也各有其优点,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2)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世界丰富多彩的生动体现。
3)不同的文化应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4)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夸大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鼓吹西方文化是优越的文化节,否认其他文化的优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主张。
5)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坚持立足于本国优秀文化传统,汲取其他优秀文化精华,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2.文化多样性的定义
3.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4.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
正确态度
意义
一律平等原则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为什么《申奥宣传片》要展示传统的民族文化现象,同时又拍摄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的镜头,你有何感悟呢?(共37张PPT)
新课程培训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007。9
一、第二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对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因此,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
第二单元既是第一单元的深化,又是理解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基础。
人类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传播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文化的创新
文化的继承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二、第二单元的内容结构
(横向)
(纵向)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
与文化传播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课时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课时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
与文化发展 4.1传统文化的继承 1课时
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课时
第五课
文化创新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课时
5.2文化创新的途径 1课时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1课时
三、本单元课时安排
基本要求 1.感受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2.知道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3.懂得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必要性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发展要求 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世界遗产的分类
②世界和中国的具体地域文化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要求
2、教学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文化的差异性。
(2)、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3)、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形的.(原因)
(4)、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既是文化财富的来源,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问题: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理解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在国际文化事务中,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教学建议
(1)、遵循课文的知识结构
文化多样性现象---文化的多样性的含义---成因
—态度---原则
(2)、重点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展示民族节日、文化遗产说明文化的多样性。
基本要求 1.知道文化传播的含义和途径
2.明确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发展要求 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感悟信息技术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2.不作要求的内容:
印刷术的演进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教学要求
2、教学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个问题: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商贸活动是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改造、
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作用。
(4)、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的。
3、教学建议
(1)、要调整课文知识结构,从现象到本质来突破教学。
传播方式—文化传播的含义—大众传媒—传播的使者
(2)、探究传播方式要注重传播了什么
(3)、讲传播的使者要注意思想的升华。
引进与输出—融合
做文化传播友好的使者,文明的使者。
基本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2.明确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3.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作用
发展要求 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区分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①传统文化的特点
②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思想的具体形式或内容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传统文艺的具体表现形式 ②台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4.1传统文化的继承
1、教学要求
2、教学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个问题: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贵和”----“构建和谐社会”,
“浩然正气”----“讲正气”,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中秋节”
第二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型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的文化
第三个问题: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理解:
1、精华与糟粕的区分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
2、精华与糟粕往往并不是界限分明,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3、取其精华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去其糟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建议
(1)、以上情境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感受传统文化。
(2)、分析传统文化的一般特点,也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3)、正确把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忠”字解
传统文化的继承
情境1
习俗
传统文化
面面观
教材第39页4-1
情境2
建筑
情境3
文艺
情境4
思想
基本要求 1.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性
2.理解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懂得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和重要作用
发展要求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诸家的思想观点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帝国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
②西欧各国科学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
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教学要求
2、教学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个问题: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社会制度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的兴起
4、教育的特定作用
3、教学建议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要用具体事例证明。
(2)、用春秋战国的文化争鸣说明制度更替对文化的影响。
“会徽既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又展现中国古老的文明,而且是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
  “会徽”和吉祥物中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蕴涵了哪些新的生命力?
教材第43页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例1




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
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使它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祥云、漆红、纸卷轴等中国元素的融入,使得古老的东方文明和现代的奥林匹克精神再一次完美结合,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基本要求 1.懂得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4.知道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
5.懂得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发展要求 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自己文化创新的能力
说明 不作拓展的内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教学要求
2、教学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教学建议
(1)、要遵循教材的逻辑结构
为什么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要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2)、用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的创作繁荣来说明
文化源于实践。
基本
要求 1.明确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2.理解文化创新要经历的途径和过程
3.懂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发展要求 关注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动态,努力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作贡献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对传统“孝”的继承与发展
2.不作要求的内容: 儒家学说对西方的影响
5.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教学要求
2、教学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个问题: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1、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一个问题:文化创新应注意的两种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教学建议
(1)、利用教材53页“孝”,正确把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以唐朝的文化繁荣论证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
(3)、以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发展历程说明文化发展应坚持正确方向。
(4)、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创新的原因。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一、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1.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2.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3.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二、“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横向+纵向、社会+个人)
三、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1.社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个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五、教学感想
1、遵循教学的基本过程。
情境
导入
探究
活动
形成
理念
学生
践行
2、注重教参中“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图示。
3、要用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展开教学。
4、不但要用文化去影响学生,也要用文化丰富自己。
5、教师是文化的载体,潜移默化着学生。
6、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和
开发课程资源,展开教学。
7、要选择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典型的分析。
回浦中学:王明山
谢 谢 大 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