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综合评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综合评价(含答案)

资源简介

1064260010922000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三单元综合评价
[范围:第三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写道:“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州起义
D.领导华侨支持维新运动
2.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3.某学者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下列哪一选项最符合以上表述(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科学 D.三民主义
4.“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对此,最确切的回答是(  )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C.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5.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6.《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bēn)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实现了革命目标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推翻了封建制度 D.结束了君主专制
7.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于1925年在北京逝世。按照民国纪年的方法计算,1925年应该是(  )
A.民国十二年 B.民国十三年 C.民国十四年 D.民国十五年
8.“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它”指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B.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 D.洋务运动
9.“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方向,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主要体现在当时(  )
A.提出三民主义
B.推翻封建制度
C.建立中华民国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0.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惶然道:“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则材料说明了(  )
A.政治改革的必然性 B.思想解放的进步性
C.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D.国民革命的彻底性
11.下面是1913年国会中主要党派构成统计表,由表格内容可以直接看出 (  )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数
所属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A.国民党在国会中占据明显优势
B.国民党完全主导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
C.旧官僚、立宪派入选国会,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D.宋教仁议会斗争、政党政治的目标实现了
12.日本在“二十一条”中提出“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的真实目的是(  )
A.欺骗中国国民及世界舆论
B.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C.排斥其他列强,独霸中国
D.维护北洋政府的权益
13.“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
14.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袁世凯称帝 
②宋教仁遇刺 
③二次革命 
④北洋军阀分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15.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如下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
A.二次革命 B.实现共和 C.军阀割据 D.护国战争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的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
……
材料三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写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2分)
材料二表格中的A处应为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写出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8分)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写出辛亥革命的影响。(6分)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材料二
……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条 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7625459105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三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革命”有哪些历史意义。(6分)
材料二中的第二条、第五条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4分)
材料三中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三,说说军阀割据混战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6分)
18.(2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什么理想目标?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外部因素是什么?(4分)
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着什么不足?为此,他提出的较为完整的主张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6分)
据材料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他的哪些理想目标?(3分)
结合材料四,如何理解孙中山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与部分提示
1.A
2.B [解析] 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故选B。
3.D 
4.C 
5.D 
6.D 
7.C 
8.C 
9.C
10.C 
11.A
12.C [解析] 本题考查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在中国扩张势力,企图独霸中国。因此,它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3.D 
14.B 
15.C
16.(1)中国同盟会。
(2)武昌起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促进了各种实业团体的发展(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7.(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民权主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共和。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空前灾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8.(1)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民主共和制。外部因素:欧美共和制和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2)不足:不关注民生。主张:三民主义。核心:民权主义。
(3)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4)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5)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这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