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小张探究“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时,取材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萨拉热窝事件揭秘》???????????????????????????????????????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报告》
C.?《“一超多强”局面的成因》?????????????????????????????D.?《美苏“冷战”始末》
2.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收回一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结果《凡尔赛条约》却将这些特权转让给了日本。这深刻表明(
???)
①一战后中国仍然属于被宰割的地位
②德国、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居于主导地位
③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列强分赃的会议
④弱国无主权、弱国无外交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如图所示是一幅国际政治漫画,若为该漫画的问号处标注文字说明,则应写上(???
)
A.?萨拉热窝事件?????????????????B.?“凡尔登绞肉机”?????????????????C.?德国突袭波兰?????????????????D.?珍珠港事件
4.“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这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B.?马恩河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战役
5.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其中东线的交战双方应是(???

A.?英国、法国——德国??????????????????????????????????????????B.?奥匈帝国——塞尔维亚
C.?英国、法国——俄国??????????????????????????????????????????D.?俄国——德国、奥匈帝国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推动了欧洲科技的更新换代
B.?一战给欧洲带来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
C.?一战彻底结束了欧洲在全世界的殖民统治,从此欧洲国家再无殖民地
D.?一战正式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7.塞尔维亚某城有一石碑,刻有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碑文记载的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个事件是(???

A.?凡尔登战役????????????????????B.?萨拉热窝事件????????????????????C.?德国突袭波兰????????????????????D.?珍珠港事件
8.下表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直接后果是(???

1913年英、美、德、法的实力对比表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位次
3
2
1
4
在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9.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有明显历史错误的是(
??)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0.“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以下可以印证“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史实是(??

①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②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一兴中会
③创建同盟会,实现了三民主义???
④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1.“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

A.?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建立了中华民国????????????????????????????????????????????????????????????????????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2.武昌起义后,各省最高军政长官就职前担任的职务或政治出身情况如下表。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原职务或政治出身
新军将领
革命党
咨议局议长
巡抚
布政使
提督
督练会所总参议
人数
13
5
3
3
1
1
1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是自上而下的革命
13.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B.?结東了专制独裁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14.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D.?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15.1911年10月12日,刚刚到达美国的孙中山从一份报纸的报道上看到一个有关中国的消息,他当时的第一想法便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领导革命的风愿。这一消息应是(??

A.?同盟会的成立??????????????????B.?武昌起义爆发??????????????????C.?中华民国成立??????????????????D.?清朝皇帝退位
16.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与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历史信息相符合的是(??

?
A.?李鸿章的洋务运动?????????B.?袁世凯的反动统治?????????C.?孙中山的辛亥革命?????????D.?康有为的戊戌变法
17.如图是中国和外国公司在中国煤矿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百分比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开展???????????B.?戊戌变法的推动???????????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8.近代社会的政治革新与风俗变迁是紧密相连的。辛亥革命后,哪种社会风尚不见了(???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大脚姑娘长统袜,走出家庭谋自强
C.?斜拖辫线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D.?先生女士西式装,读报听戏看电影
19.“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思想开始在校园内传播????????????????????????????????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
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
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1.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B.?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D.?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
22.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

①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
②打电话约朋友去郊游
③看《申报》了解时政???
④乘坐火车去探亲访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清末民初,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称呼,这表明(???

①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②男女地位不平等
③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④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4.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25.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无线电报???????????????????????????????B.?书信???????????????????????????????C.?有线电话???????????????????????????????D.?互联网
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年-1913年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
年份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32
10
23
13
1913年
14
6
36
16
材料二:在19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里,西方列强掀起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海外扩张狂潮,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列强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情况如下:英国居第一位、法国居第二位、德国居第四位、美国居第五位。
——据《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整理
材料三:英国的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想在紧张局面结束之前进入法国参战。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昂扬,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
材料四:一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经济损失
1000万人
2000万人
3400亿美元
(1)据材料一,概括各国工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联系材料一、二,说说各国由此产生的矛盾形成了哪些军事集团。
(3)材料三揭示了欧洲一战前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一战造成的严重后果。一战后确立的国际关系新体系被称为什么?
27.先进人物承载历史的光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在国家最需要的日子里,抛弃了国外的一切,毅然回到祖国;始终坚守教师本分,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竭尽全力为国家培养科研人才;从2009年到2017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填补了我国“巡天探地潜海”领域的技术空白。
(1)组图中的人物为探索近代中国出路做出了不懈努力。在20世纪20年代前,他们的探索都是向西方学习,按照他们学习西方的大致轨迹,图中空白处放谁的照片最为合适,简要说明理由。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黄大年最让你感动的优秀品质是什么?为什么?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漫画(下图所示)
材料三: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款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海关如数摊还。三、所有洋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的理解。
(2)指出材料二中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析该事件与材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没能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原因。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词:“……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上演了“娜拉式的出走”,她不惧舆论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溥仪离婚。
材料三: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联系材料一,二,说说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
(2)有人说,材料三中的现象在当时中国农村非常普遍,对此观点你如何理解。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人们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1)根据材料,说说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的重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选项A与“二战”不符;其余选项BCD与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相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两级格局及多极化趋势。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
C
【解析】①《凡尔赛和约》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正确;
②在巴黎和会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英、法、美三国,错误。
③巴黎和会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次会议,正确;
④《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约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巴黎和会的认识。
3.【答案】
A
【解析】从图片信息可知,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由于列强的争夺和其他复杂的因素,矛盾错综复杂,就象存满干柴,一粒“火星”足以引起一场大火,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起到了“火星”的作用,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A项萨拉热窝事件是题干漫画的问号处标注的文字说明,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漫画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的理解。需要准确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内容。
4.【答案】
A
【解析】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双方先后投入了近百万人,激战数月,结果法军成功地抵挡看德军的进攻。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
A项凡尔登战役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凡尔登战役的识记能力。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双方先后投入了近百万人,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重点识记战役的残酷性。
5.【答案】
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西线是英国、法国与德国交战的战场,东线是俄国与德国、奥匈帝国交战的战场,南线则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交战的战场。西线和东线是大战的主要战场。因此本题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史实的识记,属于简单题。
6.【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战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它主要反映一战给欧洲的不利影响。A与材料不相符合,排除。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C项错误。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因此D也错误。通过排除法,所以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对欧洲的影响,稍有难度。
7.【答案】
B
【解析】因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予盾尖锐,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裁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在沙拉热窝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所以本题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比较简单。
8.【答案】
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13年英、美、德、法的实力对比表》”,结合所学知识:《1913年英、美、德、法的实力对比表》反映的是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伴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矛盾的加剧导致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A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是题干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接后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熟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有关内容。
9.【答案】
D
【解析】1905年废除了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所以①有明显历史错误。在《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扎,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所以②有明显历史错误。京师大学堂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名为北京大学。所以③没有明显历史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所以④有明显历史错误。?
D项①②④有明显历史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为切入点,考查清末民初的文化、《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亥革命、近代生活变迁相关知识。需要掌握清末民初的文化、《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亥革命、近代生活变迁相关知识。
10.【答案】
C
【解析】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是历史结论,不是历史史实,①不符合题意;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一兴中会——首先创建革命团体,②符合题意;创建同盟会,实现了三民主义——创建同盟会,即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三民主义”没有完全实现,民生主义没有实现,③错误;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说明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④正确。
C项②④可以印证“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革命事迹。需要掌握孙中山历史功绩。
11.【答案】
A
【解析】材料意为“以后还有敢自称为帝建立帝制的人,天下人一起反抗他”,这充分说明了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A项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2.【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分析表格可知,各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混入大量的立宪派、旧官僚,并未广泛的发动群众,不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也可看出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所以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与题意无关;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3.【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
14.【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由题干“1912年”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可知,“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评价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15.【答案】
B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句为“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得到消息”,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这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在这之前,孙中山已经发动过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企图推翻清政府,在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孙中山肯定要回国,完成自己推翻清政府的愿望。
A项同盟会的成立于1905年,于1911年10月12日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武昌起义爆发应是题干中的这一消息,符合题意;
C项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为1912年元旦,而材料中的时间为“1911年10月12日”,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清朝皇帝退位的时间为1912年2月12日,与材料中“1911年10月12日”,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并与课本知识相联系。
16.【答案】
C
【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团结革命力量建立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又发动了武装起义,因为1911年是旧历的辛亥年,所以称为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ABD三项与题干年代尺中提供的历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C项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与题干年代尺中提供的历史信息相符合,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及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17.【答案】
C
【解析】由图中中国在中国和外国公司在中国煤矿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13年的7%到1919年的24.4%,增长很快.这主要是因为: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给了我们民族工业发展的机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ABD三项时间上与题干图表不一致,不符合题意;
C项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3-1919年间发展原因的相关知识。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8.【答案】
C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结合教材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辫,女子禁止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改为鞠躬、握手礼。
而备选项D项,ABC三项
ABD三项是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C项斜拖辫线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裹脚的社会陋习和封建礼仪,这与民国时代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不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解答的关键是“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
19.【答案】
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结合所学知识: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ABD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知识,应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是概况。解答本题要熟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
20.【答案】
B
【解析】20世纪30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不惧舆论的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溥仪离婚;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步变化、中国女性开始争取婚姻自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文化生活方面,照相技术开始出现,人们可以拍照片、看电影、看报纸等。辛亥革命后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结论。
B项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21.【答案】
D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鞭、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鞭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ABC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理解与识记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
22.【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9月2日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制造成功,直到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电视机才真正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所以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不可能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实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以来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
23.【答案】
C
【解析】
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但传统习俗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清末民初,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称呼,不能表明②男女地位不平等,据此可排除含②的ABD三个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近代社会习俗变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到来,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古老的中国发生着艰难的改变。
24.【答案】
C
【解析】漫画整体内容,剪掉一小部分叫崇尚西法,留下大部分辫子称“保存国种”,A项错在盲目,因为辫子没有完全剪掉,所以A不符合题意;B项错在偷换概念,辫子是中国落后腐朽的一个缩影,不是传统精华,B不符合题意;D项错在它不是本质,题干问本质上表明,D不符合题意;C项正好印证漫画保留辫子的主体部分的内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5.【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商人、记者、亲朋好友都用上了有线电报。
C项有线电话是题干材料中的通讯方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准确识记及学生准确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26.【答案】
(1)英国经济发展变慢,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后来居上。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德赶超英国。
(2)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个军事集团。
(3)现象:各国民众狂热地支持战争。原因: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
(4)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人类文明的浩劫。凡尔赛体系。
【解析】(1)由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直接得出英国经济发展变慢,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后来居上。影响变化的原因可以结合表格中的时间,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的结果,形成了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3)由材料三“……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昂扬,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可知,人们对战争满怀信心、积极支持。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
(4)材料四表格给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伤人数、受伤人数和经济损失,这些数据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人类一场浩劫和深重灾难。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故答案为:(1)英国经济发展变慢,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后来居上。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德赶超英国。
(2)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个军事集团。
(3)现象:各国民众狂热地支持战争。原因: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
(4)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人类文明的浩劫。凡尔赛体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27.【答案】
(1)孙中山。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94年创办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后任总理,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组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孙中山在南京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略
【解析】(1)面对民族危机的加重,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希望中国富强起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学习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其中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孙中山。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94年创办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后任总理,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组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孙中山在南京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略。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相关知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8.【答案】
(1)“至为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2)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2分);中国资产阶级软弱,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得出资产阶级共和国。
(2)根据漫画中的“封建专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会上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进一步把这十六字纲领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社会性质、力量对比、三民主义本身等方面来思考,得出社会性质: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强大,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思想本身:三民主义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故答案为:(1)“至为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2)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2分);中国资产阶级软弱,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答案】
(1)当时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男女平等观念逐渐形成;(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变化)婚姻观念开始转变,提倡婚姻自由。
(2)该观点是正确的。当时中国广大农村仍深受封建守旧思想的束缚,广大农民思想仍愚昧落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对广大农民影响有限;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成功;没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没有真正使中国广大农民获得思想解放;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广大民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守旧势力顽固强大;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遭遇。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说明了当时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改变,废除了封建官场的礼节。“天足兴,纤足灭”反映了废除了妇女裹脚令,说明了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男女平等观念逐渐形成。妃子文绣与溥仪离婚,说明了婚姻观念开始转变,提倡婚姻自由。?
(2)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材料三中的现象在当时中国农村非常普遍,原因是当时中国广大农村仍深受封建守旧思想的束缚,广大农民思想仍愚昧落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对广大农民影响有限;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成功;没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没有真正使中国广大农民获得思想解放;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广大民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守旧势力顽固强大;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遭遇。?
故答案为:(1)
当时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男女平等观念逐渐形成;(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变化)婚姻观念开始转变,提倡婚姻自由;(2)
该观点是正确的。当时中国广大农村仍深受封建守旧思想的束缚,广大农民思想仍愚昧落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对广大农民影响有限;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成功;没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没有真正使中国广大农民获得思想解放;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广大民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守旧势力顽固强大;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遭遇。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内容,根据材料和历史内容分析,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改变了人们的落后思想,看到好的影响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影响
,最终辛亥革命失败了。
30.【答案】
(1)服饰变化,男子剪掉了辫子。
(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等。
(3)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发生变化的史实及原因。本题第一小题只需根据材料即可作答。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的重要变化是服饰变化了,男子剪掉了辫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此外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
【点评】本题掌握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发生变化的史实及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