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化学键与物质构成【教材分析】教材特点:在前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是如何结合成为分子的。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的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实际上人们研究化学反应,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或得到新的物质),二是研究物质变化时伴随的能量改变。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把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放到一起来讲,使学生懂得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视角来关注化学反应,从而为认识化学反应和应用化学反应奠定基础。知识框架:知识点一:化学键与物质的形成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奠定学生对物质形成的理论基础。过程与方法: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说成是“结合力”。2.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3.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离子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教学重难点】知识上重点、难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方法上突破点:针对共价键和离子键,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以某一实例出发,展开分析剖析,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形成概念。【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预习第1节。2.将学生每8人编为一组。准备做木柴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3.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试剂:NaOH溶液,稀盐酸(2mol/L),锌粉,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仪器:试管,小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镊子,胶头滴管,药匙,单空塞教师准备:1.教学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2.准备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以便做电解水的演示实验3.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录象4.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一部分: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知识点1:化学键的定义【引入】前边通过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知道目前已知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可这些元素却构成了已发现或合成的一千多万种物质,元素的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演示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2H2+O2【思考·质疑】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归纳】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媒体展示——板书】第1节化学键与物质构成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对定义的强调】(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对上述(1)、(2)做解释——板书】【进一步分析·归纳】水在通电时分解成H2和O2,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形成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氢原子间、氧原子和氧原子间分别又以新的化学键结合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点评】通过学生对电解水为什么要提供能量的质疑,引出原子形成物质时,原子间确实存在着相互作用,教师及时引导给出化学键的定义。通过学生对化学键定义的阅读理解,教师进一步通过板书解释(水分子间的化学键的存在情况),强调理解化学键定义的几个关键点:(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通过解释定义使学生对化学键作到了较深刻的理解。知识点2:化学键的类型【引入】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些元素从大的角度分两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一般容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一般容易得电子。我们发现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之间、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之间都可以通过化学键构成物质,他们之间的化学键是否一样呢?【实验录像】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录像2Na+Cl2====2NaCl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录象H2+Cl2====2HCl【点评】“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和“金属钠在氯气中的燃烧”是《化学1(必修)》中的演示实验,且实验过程中用到了有毒的气体——氯气。此时借助于实验录像不仅快捷省事,而且也不会因氯气的毒性或气体扩散而搞得满屋刺激性气味而影响教学。【联想·质疑】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氢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钠,在形成化学键方面是否相同?【归纳】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获得能量,化学键分别断裂,从而形成氢原子和氯原子。由于氢和氯都是非金属元素,都有得电子的趋势,最终谁也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完全得到,而是氯原子和氢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两者的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这样的化学键叫共价键。由于氯和氢都没有完全得失电子,因此,都不形成离子,HCl中的氢和氯不能叫氢离子氯离子,只能叫氢原子氯原子。而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由于钠是金属元素很容易失电子,氯是非金属元素很容易得电子,当钠原子和氯原子靠近时,钠原子就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钠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得到钠的一个电子形成氯阴离子(两者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结构),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化学键——离子键,构成氯化钠。由于钠和氯原子之间是完全的得失电子,他们已形成了离子,因此NaCl中的微粒不能再叫原子,而应该叫离子。【媒体展示——板书】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一般存在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对定义的强调】(1)共价键的成键微粒是原子,而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阴阳离子(2)一般典型的非金属和非金属之间都形成共价键,典型的金属和非金属之间都形成离子键(3)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实质相同,都属于电性作用。成键原因都是原子都有使自己的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状态的趋势。(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已达到稳定结构,因此稀有气体分子都是单原子分子,分子内不形成化学键)【迁移·应用——课堂练习】指出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和键型:NaCl、CaO、MgCl2、H2O、CH4、NH3、CO2物质形成化学键的微粒化学键类型H2OCH4NH3NaClMgCl2CaOCO2【知识拓展】非极性共价键:在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两个原子对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于任何一个原子,成键原子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共价键:在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分子中,由于不同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会偏向于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因此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带部分负电荷,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一方带部分正电荷,这样的共价键叫极性共价键。如氯化氢中的共价键就是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会偏向于氯原子一方偏离于氢原子一方。H2、Cl2中的化学键。【点评】通过氯化氢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形成过程的剖析,分别给出共价键、离子键的定义;又通过他们化学键的形成特点,从成键微粒、成键原因、成键本质等方面,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然后把从具体事例得出的结论推广开来,重点强调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共价键,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离子键,再通过当堂举例判断、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比较清晰。对于程度好的同学,通过“知识拓展”补充介绍“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的概念,以及化合价与共价键的关系,但不要进一步拓展,这样可以达到开拓学生思路的目的。【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联想与质疑][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思考、回答:思考、回答:食盐是由钠和氯两种元素组成,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猜想。宏观展示,引入微观思考。从原子结构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言]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领悟。从宏观到微观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板书]一、什么是化学键[讲解]我们知道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要想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需要加热到温度高达2000℃,它的分解率仍不到1%,这就说明在氢分子里氢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如果要破坏这种作用就需消耗436kJ/mol的能量。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多个原子间。[板书]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交流与研讨P32][讨论]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言]根据构成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微粒不同,我们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类型,现在我们先学习离子键。领悟。分析概念的内涵及关键词:“相邻的”、“强烈的”。领悟。思考、填表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为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做铺垫。培养学生准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板书]二、离子键[提问]请同学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钠和氯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分析、叙述。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钠离子,带正电,氯原子得到了钠失去的电子,成为带负电的氯离子,阴、阳离子的异性电荷相吸结合到一起,形成氯化钠。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从原子结构入手进行分析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本质,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组织讨论]1.在食盐晶体中Na+与CI-间存在有哪些力?2.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评价]对计谋讨论结果给予正确的评价,并重复结论。思考、讨论发表见解。1.阴、阳离子之间除了有静电引力引力作用外,还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2.当两种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与排斥达到了平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所以所谓阴、阳离子电荷相互中和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加深对静电作用的理解,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问题。[小结并板书]1.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引路]成键微粒:相互作用:成键过程:[讲述]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设疑]要想形成离子键、就必须有能提供阴、阳离子的物质,那么哪些物质能提供阴、阳离子呢?[讲解]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离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记录后在教师点拨引路下分析离子键的概念。阴、阳离子。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离子键。分析回答出活泼金属提供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提供阴离子。领悟。加强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由个别一般的科学方法的培养。深入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理解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引言]从上可以看出原子成键是和其最外层电子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呢?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化学用语——电子式。[板书]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举例并讲解]原子电子式:H·Na·离子电子式:Na+Mg2+[投影]课堂练习1.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SBrBr-S2-领悟。理解。领悟。总结电子式的写法。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非金属阴离子电子式要做到“二标”即标“[]”和“电荷数”独立完成初步掌握原子及简单离子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准备。[引言]用电子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以及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键间的关系。[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举例并讲解]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略[设问]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与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有何不同?[指导讨论]请同学们归纳小结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注意事项。请其他组对上述发言进行评议。[评价]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评价,并重复要点。?根据左式描述其意义。领悟各式的含义及整体的含义,区别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和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的不同,并与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领悟书写方法。讨论。1.首先考虑箭号左方原子的摆放,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2.箭号右方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写时要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3.箭号左方相同的微粒可以合并写,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并写。4.在标正负电荷时,特别要注意正负电荷总数相等。通过分析比较,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讲清重点做准备。为突破难点做准备。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总结]结合学生总结,加以完善。[作业]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投影][随堂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验室物中含有离子键。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BaCI2NaFMgSK2O3.主族元素A和B可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AB2的形成过程。考察本节所学概念。考察本节重点掌握情况。针对优秀学生。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认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能力培养: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科学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共价键的形成及特征;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1.什么是化学键?2.什么是离子键?哪些元素化合时可形成离子键?3.用电子式表示NaCI,CaF2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回答、板书后,给予纠正,补充。思考后回答:分子中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二人板书,其它学生在下面练习。巩固概念。巩固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引入新课]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那么非金属元素之间化合时,形成的化学键与离子键相同吗?引出课题。[交流研讨][讲解]以氢分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为例,分析化学键的形成过程。(结合投影片,氢原子电子云的重叠过程)(见附2)引导学生与离子键的形成过程进行对比导出共价键的概念。[板书]一、共价键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思考。阅读,思考思考理解,电子不是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而是在两个原子间共用,形成共用电子对(电子云的重叠)。共用电子对在两个原子核周围运动,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问题导思,激发兴趣。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从而导出共价键的概念。通过共价键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提问]你学过的分子中,有哪些原子间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举例CI2,N2H2O,NH3,CO2的分子中原子之间都以共价键结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后回答:O2,CI2,N2,HF,HBr,HI,SO2,SO3等。思考后得出:成键的微粒是原子;成键原子必须有未成对电子;成键的性质,共用电子对围绕双方原子核运动达到稳定结构;一般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可形成共价键。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过渡]在前一节,我们学习过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那么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如何呢?[板书]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课堂练习]CI2、H2O、NH3、H2S、CO2分子的形成过程。检查练习情况及时纠正,指出应注意的问题。[投影]CI2、H2O、NH3、H2S、CO2的形成过程及这些分子的结构(电子式和结构式)思考。练习。自我评价。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电子式的书写技能,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作业][随堂检测]投影片1.用电子式表示Br2分子的形成过程及CO2的分子结构。2.NaCI、HCI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不同?3.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NaBr、H2S、NaOH、HF、SO2、Na2O2、H2O。考查电子式的书写技能,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区别;化学键类型的判断。12/1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3.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分析,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极反应的书写。能力目标:1.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2.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分析,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3.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2.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前沿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2.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1.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2.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教学准备】1.学生:按每4名同学为一组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预习探究实验,了解实验的主要目的与具体步骤;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探究实验的仪器和药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嫦娥一号奔月是什么产生的能量把火箭推向天空?【提问】上节课学习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两个反应中化学键变化的情况:2H2+O22H2O2H2O2H2↑+O2↑【过渡】我们研究化学反应就是要很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不仅仅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新物质,还可以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比如:远古时期的人通过钻木取火,并利用燃烧放出的能量烧烤食物、取暖;当今社会,煤、石油、天然气是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在燃烧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广泛使用于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有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占主要能源总量的94.9%。可见,我们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板书】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及转化形式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关系【师生互动】【设问】大家知道,镁、硫等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放出热量呢?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呢?能量的变化是不是都是释放能量呢?有没有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呢?【引入实验】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三个实验来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如果反应中温度升高,则是释放能量;如果反应中温度降低,则是吸收能量。【学生交流,明确实验方案】学生甲:实验1:先记录室温;取一支试管加入3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3毫升盐酸,振荡,用温度计测量此时溶液的温度,并记录。学生乙:实验2: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锌粉,再加入5毫升盐酸,当反应进行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时,用温度计测量此时溶液的温度,并记录。学生丙:实验3:取一个小烧杯加入约10克氢氧化钡晶体,再加入约5克氯化铵固体,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充分反应,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用温度计测量此时混合物的温度,并记录。【实验指导】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有2点:注意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3生成的钡盐有毒,注意药品的回收及个人卫生。【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束,交流每个小组记录的数据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锌粉与HCl反应Ca(OH)2与NH4Cl反应【实例思考】根据下列信息判断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试一试]下列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1.2Mg+O2=2MgO2.C+CO2=2CO3.2KClO3=2KCl+3O2↑4.H2SO4+2KOH=K2SO4+2H2O5.Mg+2HCl=MgCl2+H2↑6.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7.2Al+Fe2O3=Al2O3+2Fe【判断对错】分析以下两位同学的观点,哪个对,哪个错,为什么?学生甲: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收能量的。学生乙:不一定。有些反应在启动时要加热,反应开始后不再加热就能继续进行,如燃烧反应,这类反应是释放能量的。通过分析我们明确:需加热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吸收能量的;判断一个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释放能量不能以条件为依据。【设问】那么为什么燃烧反应在启动时要加热,而反应开始后不再加热就能继续进行?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而有的化学反应释放能量?【知识准备】因为在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克服原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释放一定的能量。【课堂总结】E1>E2反应吸收能量E1反应释放能量现在我们就可以回答为什么燃烧反应在启动时要加热,而反应开始后不再加热也能继续进行这个问题了。【练习巩固】1.在H2+Cl22HCl反应过程中,破坏1mol氢气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氯气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Q1+Q2>Q3B.Q1+Q2<2Q3C.Q1+Q2D.Q1+Q2>2Q32.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意义【迁移使用】1.你能列举出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转化的实例吗?这些转化有什么实际意义?2.在使用能源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图片展示】1.能源的形式。2.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化学能与热能、电能、光能的转化。可以把化学反应的过程看作“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和光能等释放出来,或者是热能、电能、光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能量(化学能)被“储存”起来的过程。【归纳总结】【作业布置】课后小论文:以氢气燃烧生成水为例,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对化学变化的认识。【板书设计】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及转化形式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关系∑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2.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意义第二课时【引入】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板书】二、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的重要应用——电池(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实验步骤现象1.锌片插入稀硫酸2.铜片插入稀硫酸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问题探究】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学生:Zn+2H+=Zn2++H2↑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设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3)原理:(负氧正还)【设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设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学生:锌流向铜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负极(Zn):Zn-2e=Zn2+(氧化)正极(Cu):2H++2e=H2↑(还原)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②满足所有守衡总反应是:Zn+2H+=Zn2++H2↑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C、Fe、Sn、Pb、Ag、Pt、Au等)【设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硅碳/氢氧化钠(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11.2升,另一个产生气体5.6升,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mo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子浓度。(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平衡?(银圈下沉)(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钠浸泡的琼脂)(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请将氧化还原反应Zn+Cu2+=Cu+Zn2+设计成电池: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其中,用到了盐桥,什么是盐桥?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盐桥的作用是什么?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反应:得到电子(还原反应)负极反应:失去电子(氧化反应)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2--4e-=4CO2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2-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1.正极负极的判断:(一般)正极:活泼的一极负极:不活泼的一极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电流方向:正→负电子流向:负→正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分层次随堂练习】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B.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C.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D.在原电池中,由于电子定向移动或离子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产生电流2.下列各图所示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3.下列有关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D.电流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4.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_;(2)银电极为电池的________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_____电极流向_________电极。【作业布置】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索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试根据下表中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2中Al所做的电极是否相同?(2)写出实验3中的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3)实验4中Al做正极还是负极?为什么?写出Al电极的电极反应。(4)解释实验5中电流计指针偏向Al的原因。(5)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在原电池中金属铝做正极还是做负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板书设计】二、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的重要应用——电池(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概念(2)实质:(3)原理:(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总反应的书写(2)电极反应的书写(四)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5/11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在学生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后,引入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和限度,使学生从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这一全新的视角,继续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但外界条件的改变如: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光、波、以及气体反应体系的压强等因素的变化都可影响反应的快慢。催化剂的使用同样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快慢。在可逆反应中,一定条件下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外界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到化学平衡的移动,这是反应的限度问题。从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优化工业生产的条件的选择。(二)知识框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2.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了解化学平衡的标志及平衡移动3.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半定量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4.通过“硫酸制造工业的发展”“催化剂和化学工业”等资料介绍,使学生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化学反应、工业生产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半定量实验的研究方法。2.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2.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对化工生产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的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学会对照实验和半定量实验的实验方法,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如何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哪些条件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从实验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进行得很完全?化学平衡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体系?如何优化化工生产的条件?2.将学生每4-5人编为一组,设计“活动·探究”的实验方案。(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问题推进、分析类比、实验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实验探究】分组实验:镁、锌和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质疑】1.镁、锌和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生活或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反应是较快的、哪些反应进行缓慢?2.实验室制氧气为什么要使用二氧化锰?【讨论】学生讨论思考上述问题。【引入新课】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点评】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板书】第3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阅读并质疑】阅读教材56页“联想·质疑”,如何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作用?【过渡】在硫酸的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硫氧化生产成三氧化硫要选择一定的温度、催化剂是为了有利于三氧化硫的生成。说明条件的不同对化学反应有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呢?【板书】一、化学反应的快慢【媒体显示】“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的实验设计:【思考、讨论并质疑】从所给试剂分析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为什么三种金属的表面积要大致相同?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探讨化学反应快慢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学生设计】学生讨论、分析所给物质的浓度、状态,设计实验方案(1)铜片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实验(2)镁条、铁片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的实验(3)铁片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4)铁片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实验(5)块状碳酸钙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盐酸的实验(6)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的实验【质疑】通过什么现象了解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阐述】化学反应进行时可以通过观察气泡逸出的快慢、固体物质的消失或产生的快慢、颜色改变的快慢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通常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板书】1.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时间:(如每秒、每分、每小时)计算公式为=△C/△t反应速率的单位:mol/(L?s)mol/(L?min)mol/(L?h)【思考】如何认识反应速率?1.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是2摩尔/升,经过两分钟的反应,它的浓度变成了1.6摩尔/升,求该反应的反应速率。2.在一定条件下N2+3H22NH3的反应中,起始C(N2)为2mol/L,C(H2)为5mol/L,反应到2分钟时,测得C(NH3)为0.4mol/L,(1)分别用N2、H2、NH3表示反应速率。(2)反应到2分钟时C(N2)为_________,C(H2)_________。【点评】简单的计算有利于学生对反应速率的认识和理解。【小结】(1)现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必须注明物质。(2)起始浓度不一定按比例,但是转化浓度一定按比例。(3)同一反应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2A(g)+3B(g)C(g)+4D(g)ν(A):ν(B):ν(C):ν(D)=2:3:1:4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质疑】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质疑】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从几组实验可知比较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结论1】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结论2】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0C,化学反应速率将增大到原来的2-4倍。【质疑】是否只有对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才能加快反应速率?请你举例说明。不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都能加快反应速率。如木炭的燃烧。【结论3】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质疑】催化剂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在2H2O2=2H2O+O2↑的反应中,有二氧化锰、氯化铁或过氧化氢酶做催化剂。【结论4】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阅读思考】阅读教材58-59页,了解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生活中的催化剂你知道有哪些?【资料介绍】海鲜是一种含有嘌呤和苷酸两种成分的食物,而啤酒中则富含分解这两种成分的重要催化剂——维生素B1。如果吃海鲜时饮啤酒,会促使有害物质在体内的结合,增加人体血液中的尿酸含量,从而形成难排的尿路结石。如果自身代谢有问题,吃海鲜的时候喝啤酒容易导致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诱发痛风,以致出现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质疑】对气体物质参加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吗?如何理解?【阐述】一定温度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压强越大体积越小。所以加压使体积减小,浓度增大,故加压能加快反应速率。【结论5】对气体物质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能加快反应速率。【板书小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催化剂,还有压强(对有气体物质的反应)、光波、电磁波、超声波、溶剂、固体的表面积等。通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对有气体物质的反应,为什么?);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思考练习】1、在铝和硫酸的反应中可以通过什么现象说明反应的快慢?可以通过改变哪些条件说明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下列措施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是()A.增大反应物的量B.增大压强C.升高温度D.使用催化剂【质疑】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有两个重要的反应,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氧化性:2SO2+O22SO3,SO2+2H2S=3S+2H2O。为什么一个式子用“”,一个式子用“=”号?说明什么?有些化学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即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这与化学反应的限度有关。【板书】二、化学反应的限度【阐述】在2SO2+O22SO3反应中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同时,三氧化硫又分解成二氧化硫和氧气。【板书】1.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注意】同一条件,同时进行;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质疑】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水,水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的分解反应是可逆反应吗?还有哪些反应是可逆反应?【质疑、讨论】常温下,在100g水中加入100g氯化钠固体,能否溶解完全(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100g)?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能否溶解?【阐述】常温下,在100g水中溶解的氯化钠是一定的。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的固体,固体会溶解同时溶液中的溶质又会析出,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并没有变化,只是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同,而达到溶解结晶平衡。平衡时溶解和结晶的过程并没有停止,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质疑、探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能否出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请在下图中画出反应A(g)+B(g)C(g)+D(g)的反应速率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图。【阐述】由图可知一定条件下,从反应物开始建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一段时间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速率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反应达到平衡。从逆反应开始也可以吗?【点评】从已学过的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数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板书】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质疑】化学平衡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动:V正=V逆≠0,动态平衡定:外界条件一定,各组成的百分含量一定(不是相等)变:外界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质疑】化学平衡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哪些条件对化学平衡有影响?【观察·思考】温度对NO2与N2O4反应平衡状态是如何影响的?为什么条件的改变平衡状态被破坏?【阐述】在2NO2N2O4的反应中,已知生成N2O4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说明NO2的浓度增大,升高温度有利于NO2的生成。温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原平衡被破坏,可见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同一可逆反应条件不同平衡状态不同,即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如果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的质量分数也就随之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化学平衡的移动。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V正=V逆V正≠V逆V’正=V’逆化学平衡移动【实验探究】补充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浓度对Fe3+与SCN-反应平衡状态的影响0。01mol/LFeCl3和0.01mol/LKSCN等体积混合Fe3++3SCN-Fe(SCN)3加1mol/LFeCl3红色加深加1mol/LKSCN红色加深对比压强对NO2与N2O4反应平衡状态的影响增大压强反应混合物的颜色先变深后变浅,但比原平衡混合物的颜色要深,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反应混合物的颜色先变浅后变深,但比原平衡混合物的颜色要浅,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如何解释上述颜色的变化?【讨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有影响吗?为什么?【板书、结论】化学平衡移动受到反应物的浓度、压强、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浓度: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压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或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或扩大)的方向移动温度: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或降低)温度,平衡向吸热(或放热)方向移动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概述】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即反应的快慢和反应的限度。一个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与反应物的性质有关,但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会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一个反应我们应选择有利的反应条件。如硫酸工业的反应条件的选择,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条件的选择。你如何认识硫酸工业的反应条件的选择?2SO2+O22SO3【思考讨论】1.下列有关化学平衡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1)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均等于零,反应停止了的状态。2)对于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①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②当气体水的浓度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③当Fe3O4的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到达。2.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反应2HIH2+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molHI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③百分组成HI%=I2%④反应速率VH2=VI2=1/2VHI时⑤[HI]∶[H2]∶[I2]=2∶1∶1时⑥V(HI)分解=V(HI)生成⑦压强不变⑧C(HI)=2C(I2)3.在容积不变密闭容器中,对于合成氨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标志是1)V(N2)∶V(H2)=1∶32)V(N2)∶V(NH3)=1∶23)V(NH3)=2V(N2)4)V(NH3)分解=V(NH3)合成5)C(NH3)=2C(N2)6)压强不变7)每消耗nmolN2的同时生成2nmolNH38)密度不变9)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百分含量不变【思考讨论】2、3两题有什么不同?判断化学平衡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什么可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任意反应:mA+nBpC+qD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点评】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小结】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1)V(正)=V(逆)①正逆反应的描述:同一物质消耗和生成,反应物和生成物消耗或生成②速率相等:同一物质速率的数值相等,不同物质速率的数值与系数成正比即相等2)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含量不变(或某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3)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等时,压强不变或平均分子量不变或密度不变4)同种物质化学键的断裂与化学键的形成的物质的量等,体系中含有色物质时,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若以化学键或浓度表示,则必须对应反应物和生成物且要按反应方程式系数关系成比例【概括·整合】1.填写下表,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条件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2.什么是化学平衡?它具有哪些特点?与溶解结晶平衡有什么相同的方面?3.你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本节练习】1.反应A+3B=2C+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0.15mol/(L·s)②V(B)=0.6mol/(L.s)③V(C)=0.4mol/(L·s)④V(D)=0.45mol/(L.s)该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提示:以同一物质为标准,将其他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换算为用该物质表示的速率,并比较。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A,B,C的浓度不再变化C.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3.已知合成氨反应的浓度数据如下:N2+3H22NH3起始浓度mol/L1.03.002秒末浓度mol/L0.61.80.8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化学反应速率时,其速率为()A.0.2mol/(L·s)B.0.4mol/(L·s)C.0.6mol/(L·s)D.0.8mol/(L·s)4.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可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B.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浓度的增加C.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就越明显D.根据反应速率的大小可知化学反应进行的相对快慢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B.光是影响某些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之一C.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浓度D.不管什么反应,增大浓度,或加热或加压,或使用催化剂,都可以加快反应速率6.将0.1mol/L稀硫酸以相同体积与下列处于不同条件下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其中出现浑浊最快的是()A.10℃、0.1mol/LB.10℃、0.05mol/LC.20℃、0.05mol/LD.20℃、0.1mol/L7.在N2+3H22NH3反应中,使用催化剂的理由是()A.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B.没有催化剂该反应不能发生C.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D.抑制逆反应的发生8.能确认发生化学平衡移动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变化B.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了压强C.由于某一条件的改变,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D.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9.2NO2N2O4正方向放热,把烧瓶置于1000C沸水中,下列哪几项性质不会改变①颜色,②平均分子量,③质量,④压力。A.①③B.②④C.④D.③10.对某一可逆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的作用是()A.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B.改变平衡混合物的组成C.以同样程度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D.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11、对于反应2SO2+O22SO3正反应放热①增加O2的浓度,平衡()移动,SO2的浓度(),SO3的浓度()。②增大压强,平衡()移动,SO2的浓度()物质的量(),SO3的浓度()物质的量()。③升高温度,平衡()移动,SO2的浓度(),SO3的浓度()。12.请画出2SO2+O22SO3反应中SO3的浓度在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情况下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图。11/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 必修二 教案 2.1化学键与物质构成.docx 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 必修二 教案 2.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docx 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 必修二 教案 2.3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