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通过对赋税制度演变的学习,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和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分两个子目: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赋税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田赋、人头税和徭役;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宋元时期承袭唐制;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和清朝“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介绍了长期存在的国内关税和国境关税主权的丧失与收回以及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演进。 学情分析:本课作为选择性必修的一课,学习本课的学生已学习过必修教材,他们具备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会根据教材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分析解释历史事实的基本能力,但是对于高度概括的历史概念,还不能全面把握,对历史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教欠缺。 教学目标:通过对赋、税、租、调、庸、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概念的梳理,掌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完善;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具体的国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认识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与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相关;通过对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的学习,认识我国收回关税主权,完善税收制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演变 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依据和赋税政策调整的作用、认识赋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朝代变化,概括历代赋税的名称、征收标准、征收数量等,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大变迁的原因和作用,认识赋税制度的演变与王朝兴衰间的关;归纳关税和个人所得税演变的基本史实。 教学过程: 导入: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马克思 一、古代赋役制度 师:同学知道“赋税”的含义是什么?你们对赋税最直接的体验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税收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没有什么切实的体验,平时能接触到的就是税收发票,引出税收的前世今生。) 材料:税:《说文解字》:税,租也,从禾兑声 ??????(齐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管子·大匡》 初税亩,非礼也。 ???????????????????????????????????????????????????????????——《左传》 师:税字“从禾兑声”,结合材料,最初的税与什么有关?为什么《左传》认为初税亩,非礼? 生:税,从禾兑声,说明与田地出产有关,从“案田而税”和“初税亩”可以得出。政府对田地出产收税,说明田地是属于私人的,“初税亩”的背景就是土地开始私有,原有的井田制遭到破坏,因此认为“非礼也”。 (设计意图:上述材料是目前关于税的最早记载,从“案田而税”和“初税亩”可知,征税是因为田亩,确切的说是田亩里的产出,因此,也称田税或田赋、田租。而认为“非礼”是因为初税亩认可了土地的私有制,西周的井田制走向瓦解。) 材料:赋:《说文解字》:从贝从武??以征而收 ??????千乘之国,可使制其赋也。 ???????????????????????????????????????????????——《论语·公冶长篇》 ??????敛财曰赋、敛谷曰税,田税曰租。 ???????????????????????????????????????????????????????——《急就篇》 师:赋,从贝从武,以征而收。赋的征收是和什么有关?征收的方式是什么?秦汉时期的征收情况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赋的产生是最初和军赋有关,后世不再直接承担军赋,改为征收货币,征收的标准是人丁) 师:我们的教材从秦汉开始讲赋税的原因就在于此。根据教材概括秦汉时期赋税的征收情况? 朝代 赋税内容 征收概况 征收标准 秦汉 田赋 泰半之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田地产量 人头税 口赋20钱(汉武帝后23钱)算赋120钱(算缗) 人丁(不分男女,年龄区别) 徭役 更卒1个月、正卒2年、戍卒1年 人丁 生: 注释: 缗(音min)钱是指用绳串起的钱,1缗1000(文)钱,1算为120(文)钱。“算缗”的征收对象是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及车船所有者。具体规定是民车一乘征一算,商车一乘征二算,船五丈以上者征一算;商贾财产缗钱二千一算(税率6%),手工业者缗钱四千一算(税率3%)。 师:如何认识秦汉赋税变化与王朝兴衰的关系。1.概括秦朝赋税的基本状况 生:秦朝赋税极重。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泰半之赋”;口赋征索极重,“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为凿骊山墓,造宫室,筑长城,击匈奴而派发大量徭役,全国约三百万人被迫服役。“男子力耕,不足粮饥,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师: 2.概括汉朝赋税的变化 生:??①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十五税一,景帝时为三十税一; ??????“国家无事,非遇水旱,民人给家足,都鄙癝庚尽满,府库余财,京师之饯累百巨万”。 ??????②轻田税重人口税。对工商业征收高口赋,征收财产税。 认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广大农民不堪忍受沉重赋税是导致其进行战争、起义的重要因素;统治者减免租税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出现治世。 材料:调: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种赋税,也称“户调”。上缴非谷物类农产品,魏晋时期取代人头税。 “特选横调,纷纷不绝,送迎烦费,损政伤民” ——《后汉书·左雄传》 师:纵观秦汉时期的赋税,百姓的负担还是比较重的,即使如此,政府还有入不敷出的时候,那这个时候政府就会以户为单位进行“调”,逐渐制度化并取代人头税。 (设计意图:引入“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从秦汉到隋赋税制度演变的脉络,为隋朝的租调制做过渡) 朝代 赋税内容 征收概况 征收标准 隋朝 唐前期 租调制 ? 人丁 租庸调制 以庸(绢布)代(徭)役,推行基础是均田制 人丁(不分男女,年龄区别) 唐后期 两税法 按田亩征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以土地、资本为主 材料:丁男如不愿服劳役,年龄不限,均可以纳绢或布代替,一天折合绢三尺,叫作“庸” ——《《中国通史》第六卷(隋唐)》 师:唐朝借鉴隋朝徭役繁重导致速亡的教训,轻徭薄赋,采用租庸调制,允许以庸代役,减轻百姓负担。但这个制度实行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这一制度难以继续推行,唐后期改用两税法。 师:根据教材概括两税法和以往相比的变化? 生:征收的标准:从人丁为主到土地为主;时间定时夏秋两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庸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唐初推行租庸调制的原因。同时均田制是实行租庸调制的基础,伴随着均田制的破坏,为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唐后期推行两税法,征收的时间和标准发生变化。) 概括隋唐赋税的变化: ?①租庸调制: ?????实行时间:唐朝初年 ?????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 ?????评价:只对成年男子征收,力役可以通过缴纳庸来折抵;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们生活,是一个进步。 ??????破坏:唐中期,均田制破坏。780年,唐朝政府废除。 ②两税法: ?????实行时间: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内容: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春夏两次征收。? 师:宋、元时期基本沿袭做法,根据教材概括基本情况。 朝代 赋税内容 征收概况 征收标准 宋朝 元朝 募役法 百姓纳钱、政府募人 沿袭租庸调和两税法 丁税、地税;夏税、秋粮 师:明朝神宗年间,张居正改税为一条鞭法,其主要做法是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计亩征银、量出制入。为什么赋役折银?征收的标准是什么?会有什么印象? 生:顺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趋势,扩大白银使用范围,促进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实质上把明中叶以来的各种加派固定下来,并使之合法化,具有加赋的性质。 (设计意图:认识明朝一条鞭法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朝代 赋税内容 征收概况 征收标准 明朝 一条鞭法 ?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计亩征银、量出制入 以土地为主? 背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的推行。 内容: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计亩征银、量出制入 评价: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入亩”; 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师:唐两税法使赋税征收标准以土地为主,明一条鞭法使赋税征收形式以货币为主,并最终为丁银在清朝的废除打下基础。中国历史上存在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朝代 赋税内容 征收概况 征收标准 清朝 摊丁入亩 康熙“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 土地? 实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规定以1711年的丁银 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 评价:中国历史上存在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师:根据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1.征税标准 :从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从服徭役、兵役到纳绢代役。 2.交纳方式:从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 3.交纳时间:从不定时到基本定时。 4.征税种类:从繁杂到简单,商品税逐渐增加 材料:“历史上税费改革进行过不止一次??每次税费合并以后,都抬高了下一次农民负担的门槛,而人们又往往把以前农民税费合并的基础忘掉,认为又是合理的。” ——温家宝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这意味着中国农民已经缴纳了2600年的农业税这一“皇粮国税”被彻底取消。 二、国境关税 师:除了赋税外,我国还有关税和个人所得税。首先我们来看关税。今天的关税指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但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国内关税。 材料: 以九赋敛财贿:……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周礼·天官·大宰》 《左传》昭公二十年曰:“倡介之关(杜预注:迫近国都之关),暴征其私。 “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 ——《战国策·魏策三》“魏将与秦攻韩” 师:国内关税最早出现于西周,直到1937年才彻底废除。它为什么会长期存在? 材料: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以秉公议定则例??????——《南京条约》 ?????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代表列强把持我国海关大权,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 师:根据材料指出国境关税开始丧失的标志?晚清时期国境关税丧失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生:略 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为收回关税主权进行了哪些努力? 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颁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宣言,至1930年,先后与美、意、英、法、西、日等国重新签订新约,关税自主取得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完善关税制度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生: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实施条例。 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 三、个人所得税 图片:增值税发票、个人所得税截图、个人所得税的图片 师:看好了赋税的演变和关税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实施,似乎今天的我们和税收并我大的关系。但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开具的发票都含有税收。个人所得税是最直观的体验。 1.起源: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2.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3.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正式确立; 4.此后,个人所得税制不断修订完善 评价: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材料:新闻截图 材料: 赋役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根本。没有赋役就意味着没有财政,没有财政就不能保证一个政权的运行。 ——教材P91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马克思 师: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称赋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称呼已经不符合实际,现在用税收更合适。那不管是赋税(赋役)还是税收,都离不开这些问题:赋役(税收)为什么要收?赋役(税收)向谁(什么领域)收?赋役(税收)如何收?收多少?赋役(税收)拿来做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认识税收不仅关乎政权稳固,也关系国计民生。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 教学评价设计: 1.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史实; 2.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3.中国国内关税长期存在的原因? 4.了解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过程; 5.赋税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1.秦汉:田赋、人头税、徭役 ???2.隋唐:租庸调制、两税法 ???3.宋元:宋承唐制、元代沿袭唐朝 ???4.明:一条鞭法 ???5.清:摊丁入亩 ???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国境关税 ???1.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2.中国人民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过程 三、个人所得税 教学反思:本课讲述中国赋税制度,包括古代的赋役制度、国内关税和近现代的国境关税、个人所得税。时间跨度长、知识容量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授课过程中需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对于中国古代赋役的演变,既要考虑赋役制度演变的基本史实,也要交代基本的背景,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在的逻辑关系;对赋税制度的评价需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培养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