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2.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和某个事件的时间。3.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4.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甲、乙两幅图,请不用测量比较甲图中线段AB与CD的长短,比较乙图中中心的两个圆的大小。你实际估测的结果是怎样的?请再实际量一量,看看你有何发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长度的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10~1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3.观察图中的刻度尺,回答问题:在使用刻度尺前,我们应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量程反映了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决定了它的测量精确程度。4.观察下图A、B两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铅笔的长度为4.00cm=0.040__0m。(二)时间的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13~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6.如图所示是两种常见的计时工具,甲表的分度值是1__s,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__h;乙表的分度值是1__min,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2__h。归纳总结:各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如下:(三)误差自主阅读教材P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7.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测量时,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可以同消除错误一样消除误差B.读数时,估读位数越多越准确C.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会使误差增大三、合作探究对学: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四、交流展示方案 完成教材P12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答:使用前三“看”: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看零刻度线;使用中两“要”:刻度尺一要紧靠被测物体,二要与物体边沿平行;读数时三“注意”:一注意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二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三注意数据要带上单位。五、板书设计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2.时间的测量3.误差六、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