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十三章 原子结构 原子核洞悉目标知识内容考试要求历次考题2016年4月2016年10月2017年4月2017年11月2018年4月2018年11月2019年4月2020年1月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a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3.氢原子光谱b14154.玻尔的原子模型c14151515141414原子核1.原子核的组成a14144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c1414154,223.探测射线的方法a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a5.核力与结合能c1614141415154,226.核裂变c161447.核聚变c1448.粒子和宇宙a考纲解读1.原子的核式结构、玻尔理论、能级公式、原子跃迁条件,这部分内容在加试部分出现的几率将会提高,既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其他内容综合命题。2.核反应方程的书写,根据质能方程计算核反应中的核能是高考的热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3.裂变、聚变及三种射线,这部分内容可能结合动量守恒、电场、磁场等知识来命题。4.以微观世界原子物理部分的粒子作为命题平台,综合考查核反应方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课时1 原子结构基础梳理一、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电子。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汤姆孙卢瑟福直线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和几乎全部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正电荷二、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1.光谱(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2)光谱分类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质量波长亮线光带不连续2.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3.玻尔理论(1)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的。(2)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3)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或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h是普朗克常量,h=6.626×10-34J·s)不连续稳定稳定吸收Em-En三、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1.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2)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n=n2r1(n=1,2,3,…),其中r1为基态半径,又称玻尔半径,r1=0.53×10-10m。2.氢原子的能级图考点一 原子的结构夯实考点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对电子的电荷进行了精确的测定。1.电子的发现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这一事实说明汤姆孙模型是错误的。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4.原子核的尺度对于一般的原子,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10-10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m。[典例1](多选)如图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关于观察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时间内放在A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B.相同时间内放在B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比放在A位置时稍微少些C.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D.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答案:AD解析: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时,得到以下结论:大部分α粒子都能直接穿过金箔,个别的发生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故A,D正确,B,C错误。BD变式1:(多选)关于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如果用铝箔代替原实验中的金箔,则α粒子不会发生散射现象B.如果用铝箔代替原实验中的金箔,则α粒子仍会发生散射现象,但现象不显著C.如果用质子代替原实验中的α粒子,则不会发生散射现象D.如果用阴极射线代替原实验中的α粒子,则不会发生散射现象解析:用铝箔代替原实验中的金箔,或用质子代替原实验中的α粒子,粒子仍受斥力作用,仍会发生散射现象;只是铝核的核电荷数较金核小,质子的带电荷量较α粒子小,根据库仑定律,斥力相对减小,故散射现象相对不明显。而用阴极射线(电子)代替原实验中的α粒子,电子将受引力作用而不会发生散射现象。考点二 氢原子光谱1.各种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线状谱,说明原子只发出几种特定频率的光。2.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但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典例2]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四条谱线Hα,Hβ,Hγ和Hδ,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n>2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发出的光,它们在真空中的波长由长到短,可以判定( )A.Hα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B.同一介质对Hα的折射率最大C.同一介质中Hδ的传播速度最大D.用Hγ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Hβ也一定能答案:A变式2: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较低能级跃迁,用n表示氢原子所处能级状态的量子数,N表示由该能级状态发生跃迁时可能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谱线的数目,则( )A.当n=1时,N=1B.当n=2时,N=2C.当n=3时,N=3D.当n=4时,N=4C考点三 玻尔理论、氢原子能级1.氢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必须吸收确定能量的光子,该光子能量必须满足hν=Em-En,大于或小于Em-En都不能被吸收。2.氢原子可以吸收大于或等于其电离能量的光子,使其成为氢离子。3.氢原子吸收实物粒子(如电子)的能量时,可以根据需要吸收其中的一部分能量,也即对电子等实物粒子的能量没有限制条件,只要实物粒子的能量足够就可以。4.氢原子的电子的动能Ekn随r的增大而减小,而总能量En随n的增大而增大,故电势能Epn随n的增大而增大,当r减小时,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子的动能增加。[典例3]如图是氢原子的能级图。一个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该氢原子最多可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B.该氢原子跃迁到基态时需要吸收12.75eV的能量C.该氢原子只有吸收0.85eV的光子时才能电离D.该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向外辐射的光子的能量是特定值答案:D解析:本题研究的是单个氢原子,单个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辐射出n-1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该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选项A错误;该氢原子跃迁到基态时需要释放-0.85eV-(-13.6eV)=12.75eV的能量,选项B错误;只要吸收的光子的能量大于0.85eV,该氢原子就能电离,选项C错误;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向外辐射的光子的能量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此能量差为特定值,选项D正确。规律总结(2)入射光子和入射电子的区别:若是在光子的激发下引起原子跃迁,则要求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原子的某两个能级差;若是在电子的碰撞下引起的跃迁,则要求电子的能量必须大于或等于原子的某两个能级差。两种情况有所区别。变式3:(多选)氢原子能级如图,当氢原子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656nm。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氢原子从n=2跃迁到n=1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大于656nmB.用波长为325nm的光照射,可使氢原子从n=1跃迁到n=2的能级C.一群处于n=3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3种谱线D.用波长为633nm的光照射,不能使氢原子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CD课堂训练C1.(原子结构)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做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 )(教师备用)解析: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关键是弄清α粒子遇到金原子核时受到强大的斥力作用,才能发生大角度散射,选项C正确。AC2.(氢原子光谱)(多选)用具有一定动能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使这些氢原子被激发到量子数为n(n>2)的激发态。此时出现的氢光谱中有N条谱线,其中波长的最大值为λ。现逐渐提高入射电子的动能,当动能达到某一值时,氢光谱中谱线增加到N′条,其中波长的最大值变为λ′。下列各式中可能正确的是( )A.N′=N+nB.N′=N+n-1C.λ′>λD.λ′<λ解析:从n能级辐射的氢光谱线条数N到(n+1)能级辐射的氢光谱线条数N′,故N′=N+n,A正确,B错误;波长越长的氢光谱线的频率越小,对应的能级差值越小,即从(n+1)能级向n能级辐射的氢光谱线的波长为λ′,从n能级向(n-1)能级辐射的氢光谱线的波长为λ,故λ′>λ,C正确,D错误。3.(玻尔理论、氢原子能级)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b,c为原子跃迁所发出的三种波长的光。在下列该原子光谱的各选项中,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则正确的是( )C真题试做1.(2018·浙江11月选考,14)(多选)处于较高能级的氢原子向较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a,b两种可见光,a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有光电子逸出,b光照射该金属表面时没有光电子逸出,则( )BD2.(2018·浙江4月选考,15)(多选)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关于大量氢原子的能级跃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4.0×10-7m~7.6×10-7m,普朗克常量h=6.6×10-34J·s,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 )A.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基态时,会辐射γ射线B.氢原子处在n=4能级,会辐射可见光C.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具有显著的热效应D.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最小的光子能量为1.89eVBC解析:γ射线是原子核受激发而产生的,故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跃迁是不会辐射γ射线的,A错误;氢原子在n=4能级时会向低能级跃迁,当跃迁到n=2能级时,ΔE=2.55eV,产生的波长为λ=4.85×10-7m,属于可见光区域,B正确;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在红外线部分,故有显著的热效应,C正确;不同的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D错误。3.(2015·浙江10月选考,14)(多选)氢原子从n=6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出频率为ν1的光子,从n=5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出频率为ν2的光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频率为ν1的光子的能量较大B.频率为ν1的光子的动量较大C.做双缝干涉实验时,频率为ν1的光产生的条纹间距较大D.做光电效应实验时,频率为ν1的光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ABD4.(2016·浙江10月选考,15)(多选)如图为氢原子能级图,氢原子中的电子从n=5能级跃迁到n=2能级可产生a光;从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可产生b光,a光和b光的波长分别为λa和λb,照射到逸出功为2.29eV的金属钠表面均可产生光电效应,遏止电压分别为Ua和Ub。则( )A.λa>λbB.Ua>UbC.a光的光子能量为2.86eVD.b光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k=0.26eVBCD课时1 原子结构1.在人类认识原子与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D )A.查德威克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B.汤姆孙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C.居里夫人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D.卢瑟福通过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解析: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故选项A错误;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贝可勒尔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故B,C错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故选项D正确。2.(多选)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A.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90°B.有的α粒子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C.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D.绝大多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解析: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反弹回来),故选项A,B正确,C,D错误。3.(多选)有关原子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A.玻尔原子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B.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原子的稳定性C.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原子内部存在带负电的电子D.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关于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4.(多选)根据玻尔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A.电子绕核运动有加速度,就要向外辐射电磁波B.处于定态的原子,其电子绕核运动,但它并不向外辐射能量C.原子内电子的可能轨道是不连续的D.原子能级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取决于两个轨道的能量差解析:根据玻尔理论,电子绕核运动有加速度,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也不会向外辐射电磁波,故A错误,B正确;玻尔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就是电子绕核运动可能的轨道半径是量子化的,不连续的,C正确;原子在发生能级跃迁时,要放出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取决于两个能级的能量之差,故D正确。5.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a的圆轨道直接跃迁到另一半径为rb的圆轨道上,ra>rb,在此过程中( D )A.原子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C.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D.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解析:因ra>rb,则能级Ea>Eb,故电子向低能级轨道跃迁而发出光子,又因电子是直接跃迁,故只能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6.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光子能量在1.63eV~3.10eV的光为可见光。要使处于基态(n=1)的氢原子被激发后可辐射出可见光光子,最少应给氢原子提供的能量为( A )A.12.09eVB.10.20eVC.1.89eVD.1.51eV解析:由题意可知,基态(n=1)氢原子被激发后,至少被激发到n=3能级后,跃迁才可能产生可见光,故ΔE=E3-E1=-1.51eV-(-13.60)eV=12.09eV,故A正确。7.如图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原子( A )A.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比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长B.从n=5能级跃迁到n=1能级比从n=5能级跃迁到n=4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速度大C.处于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D.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氢原子核一定向外放出能量解析:因为E4-E3=0.66eVeV,根据c=λν和hν=Em-En得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比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长,选项A正确;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等,与光子的频率无关,选项B错误;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处于不同能级时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不同的,能级越低,在靠近原子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频率越大,选项C错误;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氢原子核外的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了低能级向外放出能量,选项D错误。8.(多选)按照玻尔原子理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C )A.核外电子运行轨道半径可取任意值B.氢原子中的电子离原子核越远,氢原子的能量越大C.电子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由能级的能量差决定D.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的过程,可能辐射能量,也可能吸收能量解析:玻尔原子理论继承了卢瑟福原子模型,但对原子能量和电子轨道引入了量子化假设。电子运行轨道半径是不连续的,故A错误;按照玻尔理论,电子在轨道上运动的时候,并不向外辐射能量,但当从高轨道向低轨道跃迁时才会向外辐射能量,所以离原子核越远,氢原子的能量越大,故B正确;电子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由能级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m-En|,故C正确;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的过程,辐射能量,故D错误。能力提升9.(多选)下列四幅图涉及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BD )A.图甲: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时,运行轨道的半径是任意的B.图乙: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C.图丙: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D.图丁:吸收光谱也是原子的特征谱线,由于原子光谱只与原子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把某种原子的光谱当作该原子的“指纹”来进行光谱分析解析:根据玻尔理论知道,电子的轨道不是任意的而是量子化的,A错误;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B正确;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错误;吸收光谱也是原子的特征谱线,由于原子光谱只与原子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把某种原子的光谱当作该原子的“指纹”来进行光谱分析,D正确。10.红宝石激光器的工作物质红宝石含有铬离子的三氧化二铝晶体,利用其中铬离子产生激光。铬离子的能级图中,E1是基态,E2是亚稳态,E3是激发态,若以脉冲氙灯发出的波长为λ1的绿光照射晶体,处于基态的铬离子受到激发而跃迁到E3而后自发地跃迁到E2,释放出波长为λ2的光子,处于亚稳态E2的离子跃迁到基态时辐射出的光就是激光,这种激光的波长为( A )A.B.C.D.解析:E3-E1=,E3-E2=,E2-E1=,根据E3-E1=(E3-E2)+(E2-E1),可得-=,则λ=,故A正确。11.(多选)氢原子从n=3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辐射出a光,从n=4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辐射出b光,则( AD )A.用同一双缝干涉装置进行实验,用a光照射时相邻亮纹间的距离比用b光照射时的大B.若用a光照射某金属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用b光照射该金属也不能发生光电效应C.在同一种玻璃介质中,a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比b光的小D.在同一种玻璃介质中,a光传播速度比b光的大解析:能级间跃迁辐射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可知a光的频率小于b光的频率,则a光的波长大于b光的波长,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Δx=λ可知,a光照射产生干涉条纹的间距大,故选项A正确;由于a光频率小于b光频率,则a光照射金属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用b光照射可能发生光电效应,故选项B错误;根据sinC=知,a光的频率小,折射率小,则临界角大,故选项C错误;根据v=知,a光的折射率小,则a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故选项D正确。12.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有可能不发射光子,例如在某种条件下,铬原子的n=2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n=1能级上时并不发射光子,而是将相应的能量转交给n=4能级上的电子,使之能脱离原子,这一现象叫做俄歇效应。以这种方式脱离了原子的电子叫做俄歇电子。已知铬原子的能级公式可简化表示为En=-,式中n=1,2,3,…表示不同能级,A是正的已知常数。上述俄歇电子的动能是( C )A.AB.AC.AD.A解析:由题意可知,n=1能级的能量为E1=-A,n=2能级的能量为E2=-,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释放的能量为ΔE=E2-E1=;n=4能级的能量为E4=-,电离需要能量为E=0-E4=,所以从n=4能级电离后的动能为Ek=ΔE-E=-=,则选项C正确。PAGE-5-课时1 原子结构一、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直线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二、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1.光谱(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2)光谱分类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2.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R(-)(n=3,4,5,…),R是里德伯常量,R=1.10×107m-1,n为量子数。3.玻尔理论(1)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2)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3)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m-En。(h是普朗克常量,h=6.626×10-34J·s)三、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1.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1)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n=E1(n=1,2,3,…),其中基态能量E1=-13.6eV。(2)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n=n2r1(n=1,2,3,…),其中r1为基态半径,又称玻尔半径,r1=0.53×10-10m。2.氢原子的能级图考点一 原子的结构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对电子的电荷进行了精确的测定。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这一事实说明汤姆孙模型是错误的。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4.原子核的尺度对于一般的原子,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10-10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m。[典例1](多选)如图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关于观察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时间内放在A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B.相同时间内放在B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比放在A位置时稍微少些C.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D.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解析: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时,得到以下结论:大部分α粒子都能直接穿过金箔,个别的发生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故A,D正确,B,C错误。答案:AD变式1:(多选)关于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BD )A.如果用铝箔代替原实验中的金箔,则α粒子不会发生散射现象B.如果用铝箔代替原实验中的金箔,则α粒子仍会发生散射现象,但现象不显著C.如果用质子代替原实验中的α粒子,则不会发生散射现象D.如果用阴极射线代替原实验中的α粒子,则不会发生散射现象解析:用铝箔代替原实验中的金箔,或用质子代替原实验中的α粒子,粒子仍受斥力作用,仍会发生散射现象;只是铝核的核电荷数较金核小,质子的带电荷量较α粒子小,根据库仑定律,斥力相对减小,故散射现象相对不明显。而用阴极射线(电子)代替原实验中的α粒子,电子将受引力作用而不会发生散射现象。考点二 氢原子光谱1.各种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线状谱,说明原子只发出几种特定频率的光。2.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但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典例2]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四条谱线Hα,Hβ,Hγ和Hδ,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n>2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发出的光,它们在真空中的波长由长到短,可以判定( )A.Hα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B.同一介质对Hα的折射率最大C.同一介质中Hδ的传播速度最大D.用Hγ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Hβ也一定能解析:根据E=hν=h,波长越长,光子的频率越低,由Em-En=hν,知Hα对应的两能级之差最小,A正确;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大,故Hδ的折射率最大,Hα的折射率最小,B错误;根据n=得v=,则折射率越大,传播速度越小,故在同一介质中Hδ的传播速度最小,C错误;光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发生光电效应,由于Hβ的频率小于Hγ的频率,Hγ能使某一金属发生光电效应,而Hβ则不一定能,D错误。答案:A变式2: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较低能级跃迁,用n表示氢原子所处能级状态的量子数,N表示由该能级状态发生跃迁时可能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谱线的数目,则( C )A.当n=1时,N=1B.当n=2时,N=2C.当n=3时,N=3D.当n=4时,N=4解析:根据玻尔理论,处在n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光子的频率种类N=。考点三 玻尔理论、氢原子能级1.氢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必须吸收确定能量的光子,该光子能量必须满足hν=Em-En,大于或小于Em-En都不能被吸收。2.氢原子可以吸收大于或等于其电离能量的光子,使其成为氢离子。3.氢原子吸收实物粒子(如电子)的能量时,可以根据需要吸收其中的一部分能量,也即对电子等实物粒子的能量没有限制条件,只要实物粒子的能量足够就可以。4.氢原子的电子的动能Ekn随r的增大而减小,而总能量En随n的增大而增大,故电势能Epn随n的增大而增大,当r减小时,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子的动能增加。[典例3]如图是氢原子的能级图。一个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该氢原子最多可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B.该氢原子跃迁到基态时需要吸收12.75eV的能量C.该氢原子只有吸收0.85eV的光子时才能电离D.该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向外辐射的光子的能量是特定值解析:本题研究的是单个氢原子,单个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辐射出n-1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该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选项A错误;该氢原子跃迁到基态时需要释放-0.85eV-(-13.6eV)=12.75eV的能量,选项B错误;只要吸收的光子的能量大于0.85eV,该氢原子就能电离,选项C错误;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向外辐射的光子的能量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此能量差为特定值,选项D正确。答案:D(1)一个原子和一群原子的区别:一个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在某个时刻电子只能在某一个可能的轨道上,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上时,可能情况有多种=,但产生的跃迁只有一种。而如果是大量的氢原子,这些原子的核外电子跃迁时就会出现所有的可能情况。(2)入射光子和入射电子的区别:若是在光子的激发下引起原子跃迁,则要求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原子的某两个能级差;若是在电子的碰撞下引起的跃迁,则要求电子的能量必须大于或等于原子的某两个能级差。两种情况有所区别。变式3:(多选)氢原子能级如图,当氢原子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656nm。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CD )A.氢原子从n=2跃迁到n=1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大于656nmB.用波长为325nm的光照射,可使氢原子从n=1跃迁到n=2的能级C.一群处于n=3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3种谱线D.用波长为633nm的光照射,不能使氢原子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解析: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和能级跃迁规律,当氢原子从n=2能级跃迁到n=1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一定小于656nm,反之,使氢原子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只能吸收波长为656nm的光子,因此A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氢原子从n=1跃迁到n=2,需要吸收的光子能量为10.2eV,根据ε=hν=,入射光波长λ==m=1.22×10-7m,可知B选项错误;一群处于n=3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以产生3种频率的光子,所以C选项正确。1.(原子结构)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做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 C )解析: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关键是弄清α粒子遇到金原子核时受到强大的斥力作用,才能发生大角度散射,选项C正确。2.(氢原子光谱)(多选)用具有一定动能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使这些氢原子被激发到量子数为n(n>2)的激发态。此时出现的氢光谱中有N条谱线,其中波长的最大值为λ。现逐渐提高入射电子的动能,当动能达到某一值时,氢光谱中谱线增加到N′条,其中波长的最大值变为λ′。下列各式中可能正确的是( AC )A.N′=N+nB.N′=N+n-1C.λ′>λD.λ′<λ解析:从n能级辐射的氢光谱线条数N到(n+1)能级辐射的氢光谱线条数N′,故N′=N+n,A正确,B错误;波长越长的氢光谱线的频率越小,对应的能级差值越小,即从(n+1)能级向n能级辐射的氢光谱线的波长为λ′,从n能级向(n-1)能级辐射的氢光谱线的波长为λ,故λ′>λ,C正确,D错误。3.(玻尔理论、氢原子能级)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b,c为原子跃迁所发出的三种波长的光。在下列该原子光谱的各选项中,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则正确的是( C )解析:由能级图及Em-En=hν知,E3-E1>E2-E1>E3-E2,即νa>νc>νb,又λ=,知λa<λc<λb,所以C正确。1.(2018·浙江11月选考,14)(多选)处于较高能级的氢原子向较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a,b两种可见光,a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有光电子逸出,b光照射该金属表面时没有光电子逸出,则( BD )A.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向一平行玻璃砖,a光的侧移量小于b光的B.垂直入射到同一单缝衍射装置,a光的衍射中央亮条纹宽度小于b光的C.a光和b光的频率之比可能是D.a光子的动量大于b光子的解析:根据光电效应可知,a光能发生光电效应,b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E=hν,说明光的频率νa>νb,故C错误;光在同种介质中频率大的折射率大,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向一平行玻璃砖,a光的侧移量大于b光的,A错误;根据波速和波长、频率的关系,有λa<λb,单缝衍射时a光的中央亮纹小于b光的,B正确;光子的动量为p=,所以a光子的动量大于b光子的动量,D正确。2.(2018·浙江4月选考,15)(多选)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关于大量氢原子的能级跃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4.0×10-7m~7.6×10-7m,普朗克常量h=6.6×10-34J·s,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 BC )A.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基态时,会辐射γ射线B.氢原子处在n=4能级,会辐射可见光C.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具有显著的热效应D.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最小的光子能量为1.89eV解析:γ射线是原子核受激发而产生的,故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跃迁是不会辐射γ射线的,A错误;氢原子在n=4能级时会向低能级跃迁,当跃迁到n=2能级时,ΔE=2.55eV,产生的波长为λ=4.85×10-7m,属于可见光区域,B正确;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在红外线部分,故有显著的热效应,C正确;不同的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D错误。3.(2015·浙江10月选考,14)(多选)氢原子从n=6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出频率为ν1的光子,从n=5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出频率为ν2的光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 )A.频率为ν1的光子的能量较大B.频率为ν1的光子的动量较大C.做双缝干涉实验时,频率为ν1的光产生的条纹间距较大D.做光电效应实验时,频率为ν1的光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解析:由Em-En=hν可知,ν1>ν2,波长λ1<λ2,而光子的动量p=,所以频率为ν1的光子的能量及动量较大;由Δx=λ,λ1<λ2,知Δx1<Δx2;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ν=Ek+W0知,频率越大的光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4.(2016·浙江10月选考,15)(多选)如图为氢原子能级图,氢原子中的电子从n=5能级跃迁到n=2能级可产生a光;从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可产生b光,a光和b光的波长分别为λa和λb,照射到逸出功为2.29eV的金属钠表面均可产生光电效应,遏止电压分别为Ua和Ub。则( BCD )A.λa>λbB.Ua>UbC.a光的光子能量为2.86eVD.b光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k=0.26eV解析:E5-E2=hνa=h,E4-E2=hνb=h,E5-E2=2.86eV,E4-E2=2.55eV,故a光的光子能量为2.86eV,并且λa<λb,选项C正确,A错误;遏止电压与最大初动能的关系eUc=Ek,Ek=hν-W0,由νa>νb,则得Ua>Ub,选项B正确;由Ek=hνb-W0,得Ek=0.26eV,选项D正确。PAGE-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原子结构原子核课时1原子结构学案新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原子结构原子核课时1原子结构课件新人教版.ppt 2021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原子结构原子核课时1原子结构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