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1年中考化学复习策略与考点分析第一部分 2011年中考化学复习策略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夯实基础,注重学法,强化落实,重视技能,全面提升。一、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备考的主体,在化学复习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贯穿于复习教学的始终。复习中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参与解题活动,真正成为备考的主体。1.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复习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等都要不同。对于“学困生”,重点是心态转差、习惯转差,稳定情绪。学习上要正确定位目标、降低起点、减缓坡度,多鼓励、少批评,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学困生要“扶”。 采取“降低教学标准、放慢教学节奏、狠抓基础落实、挖掘非智力因素、加强个别指导”的策略。对尖子生适当要“放”,要给予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适当拓宽知识视野。要“抓中间带两头”,注意关注边缘生,帮助他们确立学习目标,促进其转优,让尖子生感受到后面追兵的压力,促进学困生努力缩小与潜能生的差距。2.面向全体学生,就要满足学生需求。既要满足学习需求,也要满足心理需求。进入全面复习阶段,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亲和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复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使“尖子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学困生吃了”,就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潜能。形成所有学生齐努力、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二、把握方向,讲究复习策略。要提高复习的质量,就要把握中考方向,把握中考的的目标、性质、内容、能力要求、方法。要抓重点,抓关键,抓方法、抓落实。增强化学复习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1.研读课标,以不变应万变。《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依据,研读《课程标准》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复习重点,增强复习效果。研读《课程标准》可以把握知识脉络,防止知识点缺漏。研读《课程标准》可以把握各个知识点的目标层次,不盲目地拔高、追新,一味追求高难度。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把握复习的大方向,提高复习的效率。研读《课程标准》,要注重修订稿的修订内容。研读《课程标准》,不要空对空,要结合中考试题。2.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通读课本,特别要注意课本中的图表、活动、探究、讨论等。重要的内容,如单元及课题小结中的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读图时要看懂图例意思,是展示物体的形状、结构、用途,还是提供实验操作规范,或是揭示事物的性质关系、变化的规律等等。精读教材时,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不在基础题上出错,不在送分题上丢分。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3.研究中考,总结考点规律。研究中考试题、感悟中考试题,可让学生消除对中考题的陌生感、神秘感、畏惧感,可让教师准确把握当前中考的结构、特点、规律和方向以及在复习应考中亟待加强的环节。通过对近几年中考命题思路变化,研究 “以能力立意”在试题方面的体现,从而增强应考复习的方向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高频考点就是常考点,易考点,必考点。研究近年来各地中考化学试卷的新题型,命题的新角度、新思路,分析我市中考化学的考点、重点、难点及热点,明显地看出高频考点的规律性表现。在复习过程中重点落实高频考点,可以显著提高复习效益。4.制定计划,复习全面有序凡事无序则慌、无备则乱。复习前一定要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学情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这个计划包括要达到的目标、复习的内容、时间的具体划分、不同学生的侧重点等。做到有目的、有序复习。做到胸中有数,不盲从别人,就会减少复习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制定复习计划,一定要分析学情。全面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漏洞和薄弱环节。学情不同,目标各异,相应要制定不同复习内容、复习方法。三、勇于创新,打造有效课堂。努力探索复习模式和复习策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打造有效课堂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典型习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载体,在解题的过程中不能就题论题,要逐步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有效课堂,要从备课开始。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究的一个平台,有利于发挥群体的智慧,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享教学资源。要提倡全方位备课,备课程标准、备中考考点、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备课中,做到有课时目标要求、有教学方法设计、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后反思记录。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立足个人特长和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优选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突出重难点,找准结合点,结合本校本班学情,提高复习的针对性。适合本校学生的课是最好的课,适合本校的资料是最好的资料。2. 打造有效课堂,要深入研究复习课、习题讲评课、试卷分析课三课型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复习课必须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以练代讲,用做题代替教师主导下的复习;一种是以讲代练,教师一言堂,进行水过地皮湿式的过场式复习。复习要具有针对性,体现巩固性,着眼发展性。要设疑激趣,创设情境,要讲练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习题讲评课的重点不在讲,而在评。不要只顾讲答案结果而忽略思路过程,不要只讲对错,不分析错误原因。讲评时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典型性和一般性相结合,针对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共性问题和典型性问题,精心设计点评内容。二是知识和能力相结合,讲评时重点在方法、思路、技巧等方面做文章。三是教师和学生相结合,由学生自己分析,或互相分析,可以事半功倍。试卷分析课是对每次考试(检测)的反思,教师可以从整体介绍全区、全校或全班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各题得分率等数据,其他可由学生完成试卷分析。学生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并要找出错误原因。通过反思且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方法,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学生都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措施。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可以自我调节、较有针对性的学习或改进学习方法以达到最佳学习效率的效果。3. 打造有效课堂,要贯彻“三讲三不讲”的原则。“三讲”就是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点拨)。“三不讲”就是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讲;过偏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不讲;切忌一讲到底、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要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学生备考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思维,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消化时间。以确保学生课课有得、课课有想、课课有悟,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四、专题冲刺,提高复习效益。在复习中,穿插进行小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化学总复习得以升华,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拓展思路和联想,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块的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能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专题的开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教师对所选专题的讲解要做到“知识、方法、能力”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专题要注重“精、透、准、实”四字。“精”指内容要精选;“透”指教师要讲透,学生要吃透;“准”指重点、热点方向要准确;“实”指学生能掌握落实。1. 从教材的重点、难点找专题:结合课本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将课标中“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5大专题分解为空气氧气、水 溶液、碳和碳的化合物、金属 金属矿物、酸和碱、盐 化肥、酸、碱、盐的综合运用、微粒构成物质、元素和物质分类、化学式和化合价、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燃料和能源、化学与生活、科学探究、实验基本技能、综合实验题等十几个小专题。2. 从中考的热点找专题:对高频考点进行专题复习,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增加学生应试的针对性,提高每类题的得分率。(例如,化学与生活)3.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找专题:在总复习的测试中,常会出现一类正确率较低的题,学生无从下手,特别是一些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实验评价、信息迁移题等,可以加以总结、对症下药,给学生开设相应的专题,并且对相应的专题进行归纳分析、思考总结、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形成解题思路方法,掌握解题规律。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