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度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和小块规则固体体积.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的认识.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等有初步认识和感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教学重点】1.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2.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教学难点】无天平测量固体体积以及无天平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具准备】天平、量筒、蜡块、细长针、烧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物体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体积如何测量呢?【进行新课】1、头脑风暴(实验准备)1.天平的使用:请你扩展以下关键词:放、看、调、称、读、记学生交流并展示,个别同学人机交互使用天平2.量筒的使用:放、看、测、读多媒体展示:首先将量筒放到水平桌面上,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量筒里的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若量筒中的液面是凸形的(如水银),读数时视线要跟凸液面最高处相平。2、实验过程分组实验(一):商讨实验原理和步骤并展示(二):分工与合作学生甲:操作学生乙:记录数据学生丙和丁:观察甲同学的操作规范性中途反馈与展示:学生展示,师生点评实验结束展示:学生展示,师生点评3、拓展1.如何没有天平,请用剩下的器材测量蜡块的密度,把实验步骤和表达式写在下面小组交流后设计实验并展示2.如果没有天平,把水换成未知液体,增加一弹簧测力计,请设计对液体密度的测量小组交流后设计实验并展示4、抢答处理疑点五、限时反馈:1.测定物质密度的公式是,要想测定一个金属块的密度,必须测定和。选用的工具是和。在观察量筒里的水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相平。2.若已知天平测得的小金属块的质量是27g,将小金属放入盛水的量筒前后,量筒内水面的位置分别在刻度V1=50mL和V2=60mL处,则此小金属块的密度是kg/m3。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供选择的实验步骤有:A.在玻璃杯中盛有适量的盐水,称出盐水和杯子的总质量m1B.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C.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D.取一只洁净的空玻璃杯,称出质量m2E.称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3上述实验步骤中,必须的步骤的合理顺序为(填实验步骤的序号)。根据你所选择的步骤中的物理量,写出被测盐水的密度表达式,。3.在“测定岩石密度”的实验中,将一块岩石标本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的左盘里,当天平平衡时,右盘内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0-4所示,则岩石的质量为g。在量筒中放入水,使水面到达“30”刻度线,再将岩石放入量筒中,水面升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则岩石的体积为cm3,岩石的密度为kg/m3。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节内容属于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测量的过程中,进行测量方法的归纳.2.本节内容可以从探究的全过程进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能够互相交流实验方法,并尝试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说出自己实验的优点与不足,总结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及时表扬.3.本节课冲破以往教学模式,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地诱导学生猜想、设计、进行实验,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氛围,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物理思维和实验能力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