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二年级下册 第11课《纸陀螺》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纸陀螺》是《科学》二年级下册“动手做玩具”单元中的第4课。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模仿玩具的结构,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与制作简单玩具的体验活动。本课将带领学生经历从模仿、制作玩具到改进玩具的体验活动——制作纸陀螺,并在测试中不断改进。本课编写内容主要指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18.3的低年段学习目标“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用纸做陀螺”是让学生观察纸陀螺作品,利用卡片和竹签进行模仿和制作,并尝试让纸陀螺转起来。活动2“怎样转的更久”指导学生展示自制的纸陀螺,通过观察和比较纸陀螺的转动情况,提出改进纸陀螺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改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体验到根据测试结果对作品进行不断的改进可以使玩具做得更好。 二、学情分析 陀螺是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之一。对学生来说,用制做陀螺是一件新鲜、好玩的事情。纸陀螺的制作和改进活动相对简单易行,所需时间也较短,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独立完成。因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过自制纸陀螺的经历,第一次制作出来的纸陀螺可能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来找出影响陀螺转动时间长短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转纸陀螺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纸陀螺的转动情况,引导学生模仿转得久的纸陀螺,对自制的纸陀螺进行有效的改进,避免盲目试错。另外,二年级学生在制作时,画圆和用竹签穿插纸盘是难点,其中用竹签穿孔还存在安全隐患。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知道纸陀螺的结构和制作方法。 2.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可以转起来的纸陀螺。 3.能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尝试改进纸陀螺,使其转得更久。 4.能围绕“怎样让陀螺转得更久”的问题,进行多个角度的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纸陀螺的测试结果进行改进,使其转得更久。 教学难点:制作纸陀螺时,在卡纸上画圆以及在纸盘中间穿孔的操作。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纸陀螺、硬卡纸、竹签(牙签)、大小不同的圆形瓶盖、剪刀、彩色铅笔、橡皮泥、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硬卡纸、竹签(牙签)、大小不同的圆形瓶盖、剪刀、彩色铅笔、橡皮泥。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实物展示)问:你们看这是什么玩具?你们还玩过其他样子的陀螺吗?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玩过?是怎样玩的呢? 生:…… 2、教师:其实陀螺的样子还有很多,看这个……(展示不同的陀螺) 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呢? 3、板书课题 教师: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做一个纸陀螺。 (二)活动探究 活动1:用纸制作陀螺 1、认识纸陀螺的结构 (实物展示)教师:我们先来看看纸陀螺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谁来说一说。 生:一个圆形的纸盘和一根铅笔 教师:(学生边说边把实物拆开,贴在黑板上并在一盘板书)圆形的叫做纸盘,铅笔叫做轴。 2、材料 教师:同学们刚才已经说了纸盘用什么材料制作?轴用什么材料制作呢?那怎样才能做成陀螺呢? 生:…… 教师:具体怎么制作,我们一起来看个视频。(视频播放) 3、制作(纸张不限) 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陀螺,并未你的陀螺涂上颜色。 注意:规范使用剪刀,小心牙签不要被扎到。 4、展示 (1)在自己组内展示,一组一组的展示(看大屏幕,用实况展示) 展示期间教师提问:①转不起来(想想为什么转不起来呢?) ②转动(你真厉害,一次就成功了) (2)改进 教师:失败乃成功之母,第一次不成功没关系,老师再给3分钟,大家改进一下再试试。 (3)小组内自己展示 活动2:怎样转得更久 1、展示 要求:每组选取一个陀螺,看看哪组的陀螺转得最稳、时间最长。 分析:为什么有的陀螺转得时间长,有的转得时间短? 教师:纸盘大、低,转得时间长 2、改进,组内进行转动 (三)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333375098298010287001221105685800140208014859008115300 22098001697355180022564008026543095250 纸陀螺 纸盘 加大 调低 紧 轴 00 纸陀螺 纸盘 加大 调低 紧 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