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4.1.2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以下成语的来历与如图所示战役无关的是(???)A.?投鞭断流??????????????????????B.?万事俱备,只欠东风??????????????????????C.?草木皆兵??????????????????????D.?风声鹤唳2.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A.?司马懿和司马昭?????????????B.?司马昭和司马炎?????????????C.?司马炎和司马睿?????????????D.?司马炎和司马昭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②开垦了大量良田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接受以下哪个政权的管辖(???)A.?东吴?????????????????????????????????????B.?西晋?????????????????????????????????????C.?东晋?????????????????????????????????????D.?东汉5.东晋初年流传着一句民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A.?东晋立国离不开庶族的鼎力支持?????????????????????????B.?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C.?东晋庶族势力很大??????????????????????????????????????????????D.?王氏与马氏轮流执政6.“北麦南稻”至今仍是我国老百姓的饮食格局,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不同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这是因为(???)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营养价值更高??????????????????????????????????????????????D.?北方人口南迁后习俗逐渐交融7.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发展缓慢。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8.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统治者残暴???????????????C.?北方战乱频繁???????????????D.?南方经济发达9.六朝(222—589年)是一个历史专有名词,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位于南方的六个朝代。下列属于六朝的朝代有(???)①西晋???②东晋???③南朝???④南宋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0.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原因是(???)A.?江南统治者爱惜民力???????????????????????????????????????????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D.?江南战乱少,社会安定11.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12.中国人形容某地富庶时,用的词往往是“江南”,如“塞上江南”。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A.?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B.?气候温暖???????????C.?兴修水利???????????D.?土地肥沃,便于耕种13.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民族融合加强??????????????????C.?经济重心南移??????????????????D.?北方战乱频繁14.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D.?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15.《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宋书》材料二:农民在湖沼边筑起堤坝,进行围垦,开辟出一片片湖田。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周围湖田很多,这三个地区便成为江南的粮仓。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一年收获两次,粮食自给自足。成都平原的农业也有新的发展。(1)两则材料描述了江南开发的状况。你能具体说一说当时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吗?(2)当时南方种植的农作物除了水稻,还有哪些?(3)有人说,经济开发给江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这种经济开发是应该禁止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你如何看待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17.【经济·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材料三:据《金陵记》记载,南朝梁都城建康“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1)材料一所反映的江南经济状况如何?汉初统治者为改变这一状况实行怎样的政策。(2)与材料一相比,分析材料二可知当时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说说这一变化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引起江南地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3条)(4)结合材料三,谈谈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发展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和赤壁之战有关,与淝水之战无关。ACD三项成语的来历都出自题干图所示战役,不符合题意;B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来历与题干图所示战役无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淝水之战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成语。?2.【答案】C【解析】266年,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成为东晋。?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司马炎和司马睿分别是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晋和东晋建立的史实。要求学生记忆西晋和东晋建立的史实。3.【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项①②③④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为切入点,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注意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4.【答案】C【解析】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东晋的管辖。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东晋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晋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东晋的建立时间。东晋的控制区域主要在南方地区,未曾统一过黄河流域。5.【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是我国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317年,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说明了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是“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的意思,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晋的建立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出现了饮食上的融合。A项南方人口增多是人口南迁带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B项面食营养价值更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北方人口南迁后习俗逐渐交融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魏晋南北朝时???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要求具备题干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魏晋南北朝时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史实。7.【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之统治者的重视,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因此,导致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而北方经济衰落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即为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A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是导致题干变化的客观因素,符合题意;D项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不是导致题干变化的客观因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方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8.【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北方战乱频繁题干材料反映的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注意扎实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及影响。?9.【答案】C【解析】六朝(222–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C项②③属于六朝,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六朝的相关知识。1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C项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是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最主要的原因”,注意准确识记江南地区开放的主要原因。11.【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极盛时北疆到达潼关、黄河一带,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的林邑一带,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合称“南朝”,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宋、齐、梁、陈统治时期,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武帝统治时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发生大规模叛乱是梁武帝时期,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南朝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南朝包括的朝代、都城,识记四个朝代的顺序。12.【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汉是,全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西晋后期,匈奴等汉族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本来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要学生掌握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易错点是对备选项基础知识不理解,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仔细分析四个备选项,抓住材料信息“历史角度”“最主要因素”来解答。13.【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可知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末年以来北人南迁的原因。本题难度适中。1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对于我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核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15.【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是否定式的选择题,选择不包括的。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二、材料分析题16.【答案】(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2)还有小麦等作物。(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经济开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解析】(1)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安定,自然资源优越;南北方人民共同劳动等。(2)宋朝时,水稻产量提高,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3)“经济开发给江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这种经济开发是应该禁止的”说法错误,经济开发虽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故答案为:(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2)还有小麦等作物。(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经济开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经济的开发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7.【答案】(1)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答出一点即可)休养生息。(2)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3)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气候条件;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三点即可)(4)促进城市的繁荣。【解析】(1)据材料一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荒凉、落后。为了改变这一境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2)依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这一变化说明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3)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4)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更加繁荣。故答案为:(1)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答出一点即可)。休养生息。(2)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3)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气候条件;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三点即可)(4)促进城市的繁荣。【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切入考查了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