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4.2.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javascript:;?)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641年,文成公主由唐朝大臣护送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当时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B.?唐高宗????????????????????????????????C.?唐太宗????????????????????????????????D.?唐玄宗
2.“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昭君出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僧人????????????????????????????????????????????????????????????B.?都对唐朝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C.?为完成使命都历尽艰辛???????????????????????????????????????D.?都是唐玄宗时期的使者
4.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结盟??????????????????????????????????????????B.?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C.?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D.?加强唐对吐蕃的管辖
5.北方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表明这一时期(???

A.?唐朝非常强大,北方各族与唐关系融洽???????B.?唐朝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
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各民族??????????????????D.?唐朝时北方各族势力很弱,无法与唐抗衡
6.菠菜,瑞安话称之为“波棱菜”,这源于菠菜白唐朝由波斯国(今尼泊尔)传人我国,这一称呼在瑞安流传至今。同时代,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一起传人我同。这反映了唐朝(???
)
A.?对外交流的繁盛?????????????B.?生产工具的改进?????????????C.?文学艺术的发展?????????????D.?人口数量的增加
7.”和亲”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下列历史现象反映“和亲政策”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王昭君出塞③文成公主入藏④霍去病进击漠北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其中反映“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应是(
???)
A.?鉴真??????????????????????????????????B.?卫青??????????????????????????????????C.?张骞??????????????????????????????????D.?马可·波罗
9.《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写道: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这位“公主”是(???
)
A.?西施???????????????????????????????B.?王昭君???????????????????????????????C.?金城公主???????????????????????????????D.?文成公主
10.从下列三张学习卡片上,我们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
A.?民族的交流与融合?????????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C.?对外的交往与进步?????????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下列历史名词中属于反映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现象的是(
???)
①遣唐使
②夷洲(台湾)
③海上丝绸之路
④《大唐西域记》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2.提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正确的是(
???)
A.?清真寺圆顶结构—文艺复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
C.?唐朝政局稳定—民族团结????????????????????????????????????D.?安史之乱—唐朝鼎盛
13.下列史实与“古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主题相符合的选项是(???
)
①丝绸之路的开通②玄奘西行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④岳飞抗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玄奘西游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共同历史功绩是(
??)
A.?促使道教向世界的传播???????????????????????????????????????B.?见证了开元盛世的文化繁荣
C.?促进了农牧文化的交融???????????????????????????????????????D.?推动了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
15.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A.?玄奘西游????????????????????????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张骞出使西域
二、非选择题
16.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的高僧是谁?其弟子将他的见闻写成的著作叫什么?
(2)图2中的高僧是谁?他有何成就?
(3)两位高僧有何共同功绩?
(4)你认为这两位高僧身上的什么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北朝民歌《木兰辞》
注:“可汗”指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
材料二:
注:《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禄东赞发现本国的服饰饮食在长安城随处可见。
(1)材料一中“可汗“”天子”称号的混用,表明当时社会出现了哪一历史发展趋势?结合史实说明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
(2)材料二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理念?禄东赞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习俗呈现出哪一特点?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哪一方面内容?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两个人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C项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文成公主入藏的准确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这两个关键人物。
2.【答案】
A
【解析】昭君出塞发生在汉朝,与唐朝无关,据此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开放的交往。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3.【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是为了传播唐朝文化和佛学,玄奘西行则是为了到天竺学习佛教文化;玄奘回到了唐朝,鉴真病逝于日本。玄奘和鉴真都对唐朝和邻国的交往和交流都作出了贡献。
ABC三项叙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都是唐玄宗时期的使者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记忆能力。识记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
B
【解析】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ACD三项叙述都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B项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叙述最为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是唐蕃和亲的有关内容。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重大意义。
5.【答案】
B
【解析】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北方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表明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唐朝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的有关内容。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朝的民族政策。
6.【答案】
A
【解析】波棱国的菠菜、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传入我国,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繁盛。
A项对外交流的繁盛符合题干材料,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旨在考查社会历史知识的记忆与运用能力。理解和把握唐朝的对外政策及影响。
?
7.【答案】
C
【解析】王昭君和呼韩单于通婚,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实现了和亲。①张骞出使西域和④霍去病进击漠北并没有和少数民族首领通婚。
C项②③反映“和亲政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亲。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
8.【答案】
A
【解析】题干中的“东瀛“指日本,“袈裟”指僧人,联系所学知识,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到达日本后,鉴真除讲授佛经,还把唐朝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A项鉴真应是题干材料描述的人物,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鉴真东渡日本的史实。解答本题需要了解东瀛即为日本。
?
9.【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联系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ABC三项不是题干材料提及的“公主”,不符合题意;
D项文成公主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公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注意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
?
10.【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张骞通西域加强与西域各族的交往,特别是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晋时,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加强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民族的融合。
A项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是从题干三张学习卡片上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干三张学习卡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
11.【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遣唐使、③海上丝绸之路和④《大唐西域记》为中外友好交流的代表,①③④正确。②夷洲是中国的内政,应排除含②的选项。
C项①③④反映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外交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12.【答案】
C
【解析】A项清真寺圆顶结构—文艺复兴搭配不正确,文艺复兴针对的是基督教神学,不符合题意;
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搭配不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强化专制的手段,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不符合题意;
C项唐朝政局稳定—民族团结搭配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符合题意;
D项安史之乱—唐朝鼎盛搭配不正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旨在考查结合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因果搭配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
A
【解析】分析选项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反映的是汉朝的中西交往;玄奘西行、日本遣唐使来华反映的唐朝的对外交往;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岳飞抗金是民族的对抗,,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故②不符合题意。
A项①②③与“古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主题相符合,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有关内容。
?
14.【答案】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和鉴真都是以僧人的身份出国,都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他们都对唐朝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做出贡献,都促进了两国的佛教发展,推动了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
ABC三项的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推动了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是玄奘西游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共同历史功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玄奘西游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共同历史功绩及学生的比较能力。
15.【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有关知识。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为中印的友好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故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玄奘西游,所以A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是中日交流,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流的识记。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玄奘。《大唐西域记》。
(2)鉴真。成就:东渡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传播到日本。
(3)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4)坚持不懈、不怕苦难的精神。
【解析】(1)依据图一人物装饰可知是玄奘。结合所学可知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2)依据图二人物服饰可知是鉴真。成就:依据所学可知是东渡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传播到日本。
(3)依据所学可知二人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4)结合所学可以从坚持不懈、不怕苦难的精神等回答。
故答案为:(1)玄奘。《大唐西域记》。
(2)鉴真。成就:东渡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传播到日本。
(3)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4)坚持不懈、不怕苦难的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两幅图片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
17.【答案】
(1)民族融合。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长期与汉族杂居,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2)开明的民族政策。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
(3)民族关系。
【解析】(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在冲突和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天子”是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一些少数民族对首领的称呼。所以“天子”和“可汗”混淆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长期与汉族杂居,相互交融,推动了民族融合。
(2)《步辇图》反映了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
“禄东赞发现本国的服饰饮食在长安城随处可见”
反映了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
(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反映了无关本题时期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故答案为:(1)民族融合。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长期与汉族杂居,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2)开明的民族政策。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
(3)民族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