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4.3.1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A.?增强军备???????????????????????????B.?抵御强敌???????????????????????????C.?控制思想???????????????????????????D.?富国强兵3.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A.?当时加强中央集权一点好处也没有??????????????????????B.?兵越多,战斗力越强C.?官越多,行政效率越高???????????????????????????????????????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4.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从哪一历史现象中吸取了教训(???)A.?陈桥驿兵变?????????????????B.?五代的频繁更替?????????????????C.?唐末农民起义?????????????????D.?唐末的地方割据5.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D.?确保支付给辽和西夏岁币的财源6.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核心任务。北宋在完成这一核心任务的同时形成了以下哪种局面(???)A.?“积贫”“积弱”??????????????????????????????????????????????B.?地方节度使的权力高度膨胀C.?文化教育事业逐渐衰弱???????????????????????????????????????D.?武官飞扬跋扈,文人时运不济7.“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首诗歌被宋朝儿童奉为金科玉律的原因是(???)A.?宋朝统治者崇文抑武???????????????????????????????????????????B.?朝廷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C.?“杯酒释兵权”??????????????????????????????????????????????????D.?统治者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利8.史学家谢和耐称中国某朝“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据以下知识卡片推断该朝(???)知识卡片:a.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b.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c.传统生活方式基本形成。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9.中国古代某一王朝被称为“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名将成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这一王朝的和平需要购买主要是因为(???)A.?采取了崇文抑武的策略???????????????????????????????????????B.?科举制完善,文人地位提高C.?实行闭关锁国,目力削弱????????????????????????????????????D.?铸造权和盐铁产销权归中央10.宋代以前,君臣“对坐议事”。从宋太祖开始,大臣在朝堂上只能“站而论道”。导致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是(???)A.?当时君臣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B.?当时大臣奏请的事务太多C.?宋太祖人老眼花??????????????????????????????????????????????????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1.唐太宗善于纳谏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共同目的是(???)A.?防止国家分裂?????????????????????????B.?休养生息?????????????????????????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12.《宋史》记载,曹彬这样位居枢密使高位的武官,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文臣的车马,都会主动命车夫驶人旁街小巷。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朝(???)A.?重文轻武???????????????????????B.?削弱相权???????????????????????C.?削弱地方势力???????????????????????D.?加强边疆管理13.下列人物中与“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有关的是(???)A.?李世民?????????????????????????????????B.?赵匡胤?????????????????????????????????C.?赵光义?????????????????????????????????D.?赵构14.后人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尊孔崇儒,这体现了宋朝统治者(???)A.?重文轻武??????????????????????B.?改革科举制度??????????????????????C.?削弱相权??????????????????????D.?实行“推恩令”15.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A.?控制军权??????????????????????????B.?强化君权??????????????????????????C.?集中财权??????????????????????????D.?杯酒释兵权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所10余万,地方分驻10万。材料二: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图材料三:“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宋朝怎样的历史现象?(2)综合分析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信息,其对宋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7.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神童诗》材料反映了宋代哪项政策?宋代采取此项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分析该项政策的积极影响。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据题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A项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符合题干材料,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的建立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宋代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答案】D【解析】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ABC三项都不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不符合题意;D项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答案】D【解析】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最突出的消极影响是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因此从反面说明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故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局面,从反面证明了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A项当时加强中央集权一点好处也没有说法错误,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利大于弊,不符合题意;B项兵越多,战斗力越强说法错误,北宋军队战斗力受影响主要是由于兵将分离,与人数多没关系,不符合题意;C项官越多,行政效率越高说法错误,冗兵反而战斗力低下,临阵多败,不符合题意;D项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即可作答。注意识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4.【答案】D【解析】唐代中后期,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一些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专横跋扈,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唐亡后,割据一方的武将成立了一些政权,是为五代十国。有鉴于藩镇割据的弊政,宋太祖建立宋朝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唐末的地方割据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理解并识记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的相关史实。5.【答案】C【解析】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加强中央集权。ABD三项均不是北宋派转运使的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是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6.【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是分化事权,最终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造成北宋的积贫、积弱。A项“积贫”“积弱”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的局面,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的相关知识。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题干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现的是统治者对读书考试的重视,主要和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有关。A项宋朝统治者崇文抑武是题干诗歌被宋朝儿童奉为金科玉律的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有关知识及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8.【答案】C【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膨胀;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于宋朝。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宋朝被史学家谢和耐称为“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符合题干卡片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特征。解答此题主要是掌握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的政治特征。?9.【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材料"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材料叙述的王朝是宋朝,宋朝的和平之所以需要购买,主要是宋朝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国家军力不足。A项采取了崇文抑武的策略是宋朝和平需要购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项科举制完善,文人地位提高描述的是宋朝,宋朝的文人地位的确很高,但是题目材料主要叙述的是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国家的和平需要用钱来购买,选项和题干材料描述的信息不吻合,不符合题意;C项实行闭关锁国,国力削弱描述是清朝,宋朝并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选项也不是宋朝的和平需要购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铸造权和盐铁产销权归中央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但是题目材料主要叙述的是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国家的和平需要用钱来购买,选项和题干材料描述的信息不吻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的统治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并分析理解所学知识。?10.【答案】D【解析】宋代以前,君臣“对坐议事”,从宋太祖开始,大臣在朝堂上只能“站而论道”说明大臣的地位开始下降,皇帝的权利不断加强,这也说明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BC三项都不是导致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可能是导致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11.【答案】D【解析】唐太宗和宋太祖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其做任何事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因此唐太宗善于纳谏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共同目的是巩固统治。?D项巩固统治是唐太宗善于纳谏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共同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唐太宗善于纳谏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共同目的为切入点,考查贞观之治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学生分析问题能力。12.【答案】A【解析】《宋史》记载,曹彬这样位居枢密使高位的武官,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文臣的车马,都会主动命车夫驶人旁街小巷。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朝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的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13.【答案】B【解析】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熟悉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与赵匡胤有关,学生还需掌握宋太祖建立北宋的都城。14.【答案】A【解析】后人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尊孔崇儒,这体现了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要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易错点是对不理解材料信息,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紧贴题干信息,拿四个备选项和题干信息一一对照找到正确答案。15.【答案】C【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在地方设转运使,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即集中财权,从而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基础,所以选C。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的重难点是结合题干信息对备选项的理解识记。易错点是对不理解材料信息和备选项,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紧贴题干信息,拿四个备选项和题干信息一一对照找到答案。二、材料分析题16.【答案】(1)材料一:削弱将领兵权,加强禁军。材料二:禁军人数激增(或:军队激增)。材料三:军费开支庞大。(2)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军事力量。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积弱”的局面;同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形成了“积贫”的局面,给宋朝的统治带来严重的不稳定因素。【解析】(1)材料“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体现的是削弱将领兵权,加强禁军;材料“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图”体现的是禁军人数激增;材料“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体现的是军费开支庞大。(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削弱将领兵权,加强禁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也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加强;军队人数增加和军费开支庞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形成积弱的局面。故答案为:(1)材料一:削弱将领兵权,加强禁军。材料二:禁军人数激增(或:军队激增)。材料三:军费开支庞大。(2)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军事力量。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积弱”的局面;同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形成了“积贫”的局面,给宋朝的统治带来严重的不稳定因素。【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7.【答案】重文轻武政策。主要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促进文化发展,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故答案为:重文轻武政策。主要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促进文化发展,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