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4.3.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D.?加强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如果你想考察辽和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A.?杭州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B.?河南省和银川市
C.?杭州市和银川市??????????????????????????????????????????????????D.?辽宁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3.西夏效仿中原王朝表现在(???

①开设科举?
②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③用汉文铸造钱币?
④推广汉语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4.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A.?宋、辽????????????????????????????????B.?宋、夏????????????????????????????????C.?宋、金????????????????????????????????D.?辽、夏
5.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族????????????????????????????????B.?匈奴族????????????????????????????????C.?鲜卑族????????????????????????????????D.?党项族
6.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

A.?双方都爱好和平??????????????????????????????????????????????????B.?北宋“积弱”,被迫求和
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D.?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
7.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史书当中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

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
③北宋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过百分之一”
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民族的交融与国家的统一是历史主流。下列能印证游牧民族和汉族交流融合特点的有(
??)
①黄道婆在松江地区传播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②女真皇帝金熙宗“已失女真之本态”,“宛然汉家少年”
③西夏掌握先进鼓风技术,所铸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
④辽统治者效仿中原制度,在10世纪中期呈现出“耕垦千余里”的兴旺景象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9.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四幅示意图中,能反映“澶渊之盟”政治形势的是(???
)
A.????????????????????????B.????????????????????????C.????????????????????????D.?
10.宋辽边境出现“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不识于戈”这个现象应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
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澶渊之战???????????????????D.?郾城太捷
11.在电视剧《杨门女将》中,杨门女将在“大破天门阵”中大败辽军。建立“辽”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党项族????????????????????????????????B.?契丹族????????????????????????????????C.?女真族????????????????????????????????D.?蒙古族
12.小明同学设计了四个历史小论文题目,其中一个是错误的,请你帮他找出来(???

A.?唐玄宗与开元盛世??????????B.?赵匡胤与陈桥兵变??????????C.?元昊与西夏王朝??????????D.?耶律阿保机与金朝
13.下列关于北宋与西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北宋攻打西夏屡屡获胜???????????????????????????????????????B.?宋夏议和后,西夏向宋称臣
C.?西夏给宋缴纳岁币??????????????????????????????????????????????D.?议和后宋夏不发展边界贸易
14.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的“岁币”是指(???

A.?货币?????????????????????????????????????B.?金银?????????????????????????????????????C.?钱物?????????????????????????????????????D.?粮食
15.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用契丹服装。材料体现了(???

A.?农牧文化的交融?????????????B.?民族政权的并立?????????????C.?民族战争的延续?????????????D.?对外交往的频繁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农业、手工业的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夏国传》
(1)材料一说明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一、二说明了辽和西夏在建立过程中具有什么共同之处?
(3)两则材料表明当时民族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有何意义?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苏轼《栾城集》
(1)辽与朝廷的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但它也有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据所学知,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分别建立了辽和西夏政权,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辽和西夏也开发了东北和西北等边疆地区。?
ABD三项都不是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C项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是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要结合所学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注意识记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主要贡献。
2.【答案】
D
【解析】据所学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辽有五京其中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所以如果想考察辽和西夏的历史,会去今天的辽宁省和银川市。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辽宁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是考察辽和西夏的历史的地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和西夏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注意识记辽和西夏的建立及其地理位置。
3.【答案】
C
【解析】西夏仿效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有:西夏皇帝十分重视儒学

广建学校

翻译儒家经书;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模范汉字结构

创造西夏文字。
C项①②③是西夏效仿中原王朝表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夏仿效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
A
【解析】由“中原王朝”“少数民族政权”“没有战败”“岁币”可以看出,他们讨论的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两方达成和议,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A项宋、辽之间的“议和”是题干两位同学谈论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同学的谈论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澶渊之盟和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澶渊之盟”的背景、过程、影响。
5.【答案】
D
【解析】11世纪初,生活在西北地区的羌族分支——党项族逐渐发展起来。1038年,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A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辽,不符合题意;
B项匈奴族没有建立过大一统的政权,不符合题意;
C项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北魏,不符合题意;
D项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夏建立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识记西夏建立的史实。
6.【答案】
D
【解析】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双方势力均衡,谁也吞并不了谁。
A项双方都爱好和平不符合历史史实,和议形成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双方美好的和平愿望所决定的,不符合题意;
B项北宋“积弱”,被迫求和不符合历史史实,澶洲之盟是在北宋取胜的前提下签订的,不符合题意;
C项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不符合历史事实,西夏对宋称臣,但契丹没有归顺宋,不符合题意;
D项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是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及学生对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知道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双方势力均衡。
7.【答案】
D
【解析】由材料中“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及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在北宋取得澶州之战的胜利,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表明此盟约是宋辽实力均衡的结果,由此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由选项材料可知,宋朝输送的“岁币”尽管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但远低于军费的开支;澶渊之盟也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据上分析,故②③④正确。根据上述分析,①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积极作用”的题干要求,故①排除。
D项②③④肯定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及正确认知的能力。
8.【答案】
C
【解析】黄道婆使松江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中心,强调的是元代科技的发展,①不符合题意。
女真皇帝金熙宗已“失女真之本态”,“宛然一汉家少年”——说明女真族深受汉文化影响,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②符合题意。
西夏所铸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说明西夏兵器制造业发达,属于科技发展,③不符合题意。
辽是契丹族的政权,契丹族是游牧民族。辽统治地区已呈现出“耕垦千余里”的兴旺景象,说明契丹族学习汉族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
9.【答案】
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是当时统治我国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北宋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国之间签订的。?
ABC三项不能反映“澶渊之盟”的政治形势,不符合题意;
D项示意图能反映“澶渊之盟”的政治形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之间关系的历史,应把握“澶渊之盟”订立双方的政权名称。解答本题要熟记澶渊之盟的有关历史知识。
?
10.【答案】
C
【解析】题干中引文大意为: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认识打仗的武器了,主要强调的是澶渊之盟之后的和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双方撤兵,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C项澶渊之战后发生题干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注意掌握澶渊之盟订立后的影响。
?
11.【答案】
B
【解析】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A项党项族建立的是西夏,不符合题意;
B项契丹族建立的是辽,符合题意;
C项女真族建立的是金,不符合题意;
D项蒙古族建立的是蒙古政权(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辽建立史实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辽建立的史实。
?
12.【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唐玄宗时唐朝出现了著名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建立北宋;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耶律阿保机建立的是辽;金朝的建立者是完颜阿骨打。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识记。
13.【答案】
B
【解析】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西夏建立后,对北宋发动进攻,但由于人力物力有限,人民处于困苦之中,1044年,宋夏议和,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因此宋夏议和后,西夏向宋称臣说法正确。
ACD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宋夏议和后,西夏向宋称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关于北宋与西夏的关系说法为切入点,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14.【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和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后来北宋和西夏订立合约后,北宋向西夏也送岁币。所以岁币指的是钱物,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与辽、西夏之间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5.【答案】
A
【解析】由材料“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用契丹服装”可知,这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即农牧文化的交融。A项农牧文化的交融是题干材料体现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一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农牧文化的交融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并立与和战。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给契丹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国家管理经验。
(2)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技术。
(3)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1005年,宋真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北宋时期:960年到1127年;根据材料二:1141年,宋高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南宋时期。
?(2)根据材料二:宋金两国,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从而形成金和南宋的对峙局面。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北宋和辽议和签订的澶渊之盟。对两个条约的评价,可以从弊端和积极影响两方面展开。南宋与金签订的盟约。两次议和都是在宋军获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妥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议和后形势相对和平,宋辽、宋金之间贸易和文化往来频繁,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故答案为:(1)给契丹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国家管理经验。
(2)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技术。
(3)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西夏、北宋的并立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认真研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17.【答案】
(1)澶渊之盟。
(2)1005年,寇准。
(3)对北宋来说是个屈辱的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澶渊之盟史实的识记。第(1)问从苏轼的诗中“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依据教材内容,辽与朝廷的和好年深得益于澶渊之盟。第(2)问依据教材内容,可知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1005年。依据“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前锋直指靠近黄河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的主张,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可知,当时在职的宰相是寇准。第(3)问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第一子目澶渊之盟中的内容:“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义: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娟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可知,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个屈辱的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和战、澶渊之盟,需注意对于历史史实的辩证评价。难度适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