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史记》关于夏朝历史的部分记载,其中提到了夏朝的军队、刑法、监狱等信息,由此可知(???)A.?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B.?夏朝采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D.?夏朝已经具备国家的雏形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国家最早形成于(???)A.?商朝?????????????????????????????????????B.?西周?????????????????????????????????????C.?夏朝?????????????????????????????????????D.?秦朝3.“这位修建酒池肉林、创造炮烙之刑的君主,对他的子民毫不关心,以杀戮人民为乐,最终在人民的怒火中自焚而死”。这位君主是(???)A.?夏桀?????????????????????????????????????B.?商汤?????????????????????????????????????C.?盘庚?????????????????????????????????????D.?商纣4.“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首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A.?奴隶制早期国家建立???????????????????????????????????????????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D.?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5.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奴隶起义???????????????????????B.?自然灾害???????????????????????C.?统治残暴腐朽???????????????????????D.?少数民族入侵6.数轴记忆法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③处应该是哪一朝代开始建立的时间(???)A.?夏朝?????????????????????????????????????B.?商朝?????????????????????????????????????C.?周朝?????????????????????????????????????D.?春秋7.下图是周初青铜器利簋上的铭文,上面有“武王伐纣”的记载,武王伐纣发生于(???)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1046年?????????????????D.?公元前841年8.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历史事件应该是(???)A.?夏朝建立???????????????????????????B.?商汤灭夏???????????????????????????C.?武王伐纣???????????????????????????D.?国人暴动9.《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A.?春秋争霸???????????????????????????B.?商鞅变法???????????????????????????C.?战国兼并???????????????????????????D.?楚汉之争10.“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诗《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A.?“天下为公”取代“天下为家”?????????????????????????B.?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C.?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D.?禅让制取代世袭制11.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享九鼎,这说明(???)A.?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B.?周王室失去了制鼎技术的垄断权C.?全国铜的产量巨大,便于制鼎?????????????????????????????D.?造鼎技术下移,生活水平提高1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A.?变法改革,富国强兵???????????????????????????????????????????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周王室中兴,推广分封制13.下列代表战役中,反映了武王伐纣相关史实的是(???)A.?阪泉之战???????????????????????????B.?涿鹿之战???????????????????????????C.?牧野之战???????????????????????????D.?长平之战14.史书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A.?世袭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C.?华夏族的形成???????????????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15.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属于(???)A.?11世纪40年代??????????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C.?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D.?10世纪40年代16.网课结束,复学考试中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老师引用了哪家学派的思想教育学生(???)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17.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A.?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B.?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18.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①社会变迁???②思想言论自由???③全体公民参政议政???④文字趋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0.“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场大辩论是(???)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D.?文艺复兴二、非选择题21.下面是我国战国时期两家学派的思想观点,据此回答问题。甲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还提出“兼相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乙主张随社会变化,要“法与时移”。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法自君出,君主要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为了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只有靠国家的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法令。(1)甲、乙分别代表的是哪两个学派的观点?(2)请概括材料中甲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3)为什么乙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重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朝建立四百多年后,国王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反抗。位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边起兵,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灭夏建商。材料二:商朝末年,国王奢侈残暴,修豪华宫苑,施炮烙酷刑,失去民心。最后被生活在渭水流域的周国联合其他小国消灭。材料三: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王室势力日益衰落。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1)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国王”分别是谁?(2)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战役叫什么?联合其他ml国消灭商朝的是谁?(3)西周建立于何时?都城在哪里?(4)你认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通过夏、商、西周的更替,你有何认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材料二:商鞅变法时期的两幅图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1)据材料一指出卫鞅的主张。(2)从材料二的图一和图二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什么?(3)据材料二中的图二,有人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4)引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4.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材料二: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氏在院子里奏乐舞蹈,他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孔子知道了,气愤难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原来,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1)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一看,被分封做诸侯的主要什么人?(2)结合下图和材料一请你谈谈该制度能不能保证周天子对广大疆域实行长久牢固的统治?为什么?(3)材料二反映了周朝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这种制度?你认为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军队、刑法、监狱等都属于国家机器,目的是镇压人民和奴隶的反抗。所以这些记载说明夏朝已经具备国家的雏形。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夏朝已经具备国家的雏形符合题干材料,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朝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历史史实。2.【答案】C【解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夏朝建立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准确识记才是解题的关键。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3.【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国王,他在位期间统治残暴,修建酒池肉林以供取乐,还创造炮烙酷刑屠戮百姓。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商纣决战与牧野,商纣军队倒戈,纣王自焚于鹿台。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商纣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4.【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人民;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百姓赋税繁重,受酷刑残害;周厉王、周幽王与民争利,朝政腐败。题干中的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是此类题的难点。5.【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灭亡于夏桀的暴政,商朝灭亡于纣王的暴政,西周灭亡于周幽王的统治腐朽。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原因,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6.【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月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月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重要时间要牢记。7.【答案】C【解析】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武王伐纣的有关知识。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历史上成为西周。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死记年代是关键。8.【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都城定在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也被称为夏禹,因此①处历史事件应该是夏朝建立。A项夏朝建立应该是①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夏朝建立的史实。9.【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队,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故A符合题意;BCD有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有关史实。春秋时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10.【答案】B【解析】A.“天下为公”取代“天下为家”,不符合史实;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禹把位置传给儿子启,,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早期国家建立起来,故选项符合题意;C.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不符合史实;D.禅让制取代世袭制,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读懂材料含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夏朝建立的意义;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11.【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开始实行分封制,确立起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而鼎是权力的象征,各等级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但诸侯只可用七鼎,等级森严,但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享用九鼎,这说明周王室的权力衰微,而诸侯势力崛起,相互争霸。A.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分封制,确立起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到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古A项符合题意,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鼎的使用是有等级的,与制鼎技术无关,不符合题意,古B项错误;C.结合所学知识,鼎的使用代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越过等级使用九鼎,说明的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的现象,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周朝时期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西周分封制和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现象有所掌握即可。12.【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当时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王室衰微,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出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ABD三项都不符合春秋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C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理解能力。13.【答案】C【解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在牧野击败了商朝军队。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叫做西周。ABD三项都没有反映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不符合题意;C项牧野之战反映了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牧野之战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牧野之战的史实。14.【答案】D【解析】A.世袭制的确立,不符合题意;B.郡县制的确立,不符合题意;C.华夏族的形成,不符合题意;D.依据材料信息“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国号曰夏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大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需要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回答。解答时,先看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信息判断出事件,再依据理解回答。1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百年为一个世纪,大于99年,小于1000年的时间属于多少世纪的算法,是用百位上的数字加一,公元前1046年属于公元前11世纪。把一百年中前20年为初期,46年为40年代。因此公元前1046年属于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牧野之战的有关知识。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才是解题的关键。16.【答案】D【解析】结合题干信息,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根据教材所学得知,指的是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辩证的看待问题。老子是春秋晚期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道家思想是老师引用教育学生的学派,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7.【答案】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以其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争”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自己的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自己学派所持有的观点。A项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1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瓦解,封建制社会形成时期,社会等级森严,因此③全体公民参政议政的说法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D项①②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现象出现的原因。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19.【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法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法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专替君主打算,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的法家的相关史实。识记与灵活掌握诸子百家的相关史实。?20.【答案】A【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A项百家争鸣是题干描述的大辩论,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二、材料分析题21.【答案】(1)甲代表的是圣家学派的观点。乙代表的是法家学派的观点。(2)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3)因为战国时期出现了诸雄争霸,兼并战争的局面。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赋税.矛盾激化。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兼相爱”“非攻”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法家主张“法与时移”,主张法自君出。(2)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别人。“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3)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其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故答案为:(1)甲代表的是墨家学派的观点。乙代表的是法家学派的观点。(2)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3)因为战国时期出现了诸雄争霸,兼并战争的局面。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赋税.矛盾激化。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自然受到青睐。【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相关知识的识记。解答本题需掌握百家争鸣时期各主要思想家的主张。?22.【答案】(1)材料一:桀;材料二:纣(2)牧野之战;周武王。(3)公元前1046年;镐京。(4)统治者实行暴政,失去民心。统治者制定政策要维护人民利益,要关爱百姓。【解析】(1)本题考查夏朝、商朝的暴君。依据材料一:夏朝建立四百多年后,国王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反抗,判断是夏桀,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夏的灭亡。依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商朝末年,国王奢侈残暴,修豪华宫苑,施炮烙酷刑,失去民心.判断是商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商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2)本题考查牧野之战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战役是牧野之战,联合其他小国消灭商朝是周武王。?(3)本题考查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建立在公元前1046年,都城在镐京。?(4)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夏桀,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夏的灭亡;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都是因为暴政引起的。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实行暴政,失去民心.夏、商、西周的更替,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所以,统治者制定政策要维护人民利益,要关爱百姓。故答案为:(1)材料一:桀;材料二:纣。(2)牧野之战;周武王。(3)公元前1046年;镐京。(4)统治者实行暴政,失去民心。统治者制定政策要维护人民利益,要关爱百姓。【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的相关知识。要注意夏商周的更迭。23.【答案】(1)主张按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2)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3)正确。因为当时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4)倾邻国而雄诸侯。【解析】(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大意是指即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法而称王,夏朝殷商不改变礼法而灭亡。反对古法(而求变革)的人不能去否定他;因循古法不知变通的人不值得称道。由此可见,商鞅主张按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2)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作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从材料二的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奖励耕织”可以看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的推广,使得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3)根据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制度建立的相关知识可回答: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4)材料三中“倾邻国而雄诸侯”即是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故答案为:(1)主张按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2)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3)正确。因为当时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4)倾邻国而雄诸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24.【答案】(1)分封制。周天子的子弟和亲属功臣。(2)不能。分封制在当时的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但它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随着人口不断繁衍,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起来,不满足于现状,互相争夺土地和财富,发动争霸战争,从而对周王室构成了巨大的威胁。(3)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下社会秩序的工具。作用或影响:一方面与分封制一起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与创造性。【解析】(1)根据材料“于是封功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可知西周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2)分封制的崩溃需要从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的权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根据材料“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可知指的是礼乐制度;孔子对看礼乐制度的重视需要从礼乐制度的实质进行分析即可;礼乐制度的影响需要从维护等级制度和压制人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故答案为:(1)分封制。周天子的子弟和亲属功臣。(2)不能。分封制在当时的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但它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随着人口不断繁衍,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起来,不满足于现状,互相争夺土地和财富,发动争霸战争,从而对周王室构成了巨大的威胁。(3)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下社会秩序的工具。作用或影响:一方面与分封制一起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与创造性。【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