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触与文明高度发展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触与文明高度发展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4.3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触与文明高度发展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在《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中,中国的下列帝王名列前茅,请判断下列帝王与其加强统治所采取措施相符合的是(
??)
①嬴政——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③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⑤成吉思汗——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地区的事务
A.?②③④????????????????????????????????B.?①②⑤????????????????????????????????C.?③④⑤????????????????????????????????D.?①③④
2.“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材料中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思想实现“大一统”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这则材料中的皇帝是(
???)
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元世祖
4.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B.????????????????C.????????????????D.?
5.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
A.?北宋与金的战争?????????????B.?南宋与辽的战争?????????????C.?北宋与辽的战争?????????????D.?南宋与金的对峙
6.有关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下列关于澶渊之盟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北宋兵败求和?????????????????????????????????????????????????????B.?北宋屈辱议和
C.?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D.?有利于宋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7.油条是我国常见的早点食品之一,它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此一名称反映了百姓对哪一位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
)
A.?卫青?????????????????????????????????????B.?屈原?????????????????????????????????????C.?岳飞?????????????????????????????????????D.?张骞
8.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进行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对峙”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下列各民族史料可供选择的有(???

①鲜卑族???
②党项族???
③契丹族???
④女真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岳飞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匈奴”在这里借指(???

A.?契丹统治者???????????????????????B.?女真统治者???????????????????????C.?蒙古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
10.京杭大运河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人工运河,直到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这一运河和隋朝大运河进行比较,你会发现,它不再经过洛阳。这主要是由于下列哪一个朝代对运河进行了重新修凿(???

A.?唐代?????????????????????????????????????B.?元代?????????????????????????????????????C.?宋代?????????????????????????????????????D.?明代
11.《元史·桑哥传》记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这段史料可以佐证(???
)
A.?元朝开辟海运航线运粮食????????????????????????????????????B.?元朝的交通空前发展
C.?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D.?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
12.习近平: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201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回眸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朝代、行政机构是(???
)
A.?西汉、西域都护府????????????B.?元朝、澎湖巡检创????????????C.?元朝、宣政院????????????D.?清朝、伊犁将军
13.宋朝“神舟”是中国宋代为使节出使外国而专门建造的大型豪华海洋客船,显示出宋朝卓越的造船技术。下列对当时中国造船业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领先于日本??????????????????????B.?落后于欧洲??????????????????????C.?居世界首位??????????????????????D.?比阿拉伯发达
14.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15.2018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3周年和西藏自治区成立58周年。这两个地区在我国古代最早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分别是在(
???)
A.?秦朝、北宋???????????????????????B.?西汉、元朝???????????????????????C.?东汉、唐朝???????????????????????D.?西晋、隋朝
16.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出现繁盛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朝政治经济重心南移
②南方相对安定,经济高度发展
③泉州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
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近年央视举办了两季《中国诗词大会》,选手们比拼的诗词大多产生于下面年代尺中的哪两个朝代(???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8.汉代“(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到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有(???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②江南社会较安定③北方战乱比较少④政治中心的南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9.现在流行的影视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史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下列电视剧情节符合史实的是(???

A.?秦朝统治者向陈胜、吴广投降,秦朝灭亡???????????B.?唐太宗在进行武举考试
C.?北宋毕昇开始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D.?曹操端详士兵呈上来的火箭
20.《元史·桑哥传》记载:“桑哥义以总制院所统两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这段史料可以佐证(???
)
A.?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B.?元朝的交通空前发展?
C.?西藏成为元朝行政区???????????????????????????????????????????D.?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辛勤劳动。随着社会的渐趋和平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令人津津乐道的“盛世”。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时,实仰南财赋。
——陆游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盛世有哪些指标?
(2)请写出隋唐时期出现的三个“盛世”。
(3)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是什么原因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材料二中的“故都”指哪里,是今何处?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22.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分封)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在该制度下,地方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不得抄用原文)
(2)材料二中的“汉皇帝”是指西汉历史上的哪位皇帝?该法令的推行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制度?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23.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各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篇】“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高祖纪》
【制度篇】下列图1、图2、图3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
?
【文化篇】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柏杨《中国人史纲》
【综合国力篇】(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国)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中的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改革?此次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2)图1反映了朝廷是通过什么制度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图2的中书省和图3的中书省职能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说说隋朝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发明、商业发展、海外贸易等方面举例说明宋朝“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
(5)结合四则材料,谈谈对当今中国发展有什么启示?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结果,而集约化经营又与政府的劝农政策密切相关。偏安于江南的南宋朝廷,为了抗衡北方的金朝,增强国力,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及农业技术的提高。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图1,指出南宋时期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阅读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水运发展的表现。
(3)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元朝政府发展水运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与汉武帝无关,故②不相符;排除含②的选项。
D项①③④相符合,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帝王与其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2.【答案】
D
【解析】由题干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这项政策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①②表述与材料和史实不符。?
D项③④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朝的统治政策。
3.【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应天顺人”“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赵匡胤的事迹,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宋初,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国家。宋太祖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结束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项宋太祖是题干材料中的皇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的建立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材料能力。
4.【答案】
C
【解析】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ABD三项都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知道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解题的关键是要理清图中所示的地理位置。
5.【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1004年,宋军在澶州城,重挫辽军,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北宋与辽的争战。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澶渊之盟的识记。
6.【答案】
A
【解析】结合教材可知,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进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了辽军。之后,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主要内容是: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但是有利于宋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宋辽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A项北宋兵败求和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7.【答案】
C
【解析】南宋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秦桧以“谋反”罪名杀害岳飞被后人唾弃。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反映了百姓对岳飞的同情与肯定。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油炸“桧”为切入点,考查岳飞抗金的知识。掌握岳飞抗金的相关知识。
?
8.【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知识。960年北宋建立,916年契丹族建立辽政权,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辽、北宋和西夏曾经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政权。金与南宋曾经并立。鲜卑族在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因而与两宋并立的有②③④。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识记。
9.【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的有关知识。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岳飞抗击金军的豪情壮志。岳飞抗击的金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因而这里的“匈奴”是指女真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岳飞抗金事迹的识记。
10.【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元朝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
B项元代对运河进行了重新修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准确识记京杭大运河。
11.【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创立的,负责管辖今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军民财谷”等)。题干材料详细说明了宣政院的前身是总制院,后根据唐朝的典故,改名宣政院。
ABD三项与材料信息相违背,不符合题意;
C项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可以用题干史料佐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对边疆的管辖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2.【答案】
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B项元朝、澎湖巡检司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朝代、行政机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澎湖巡检司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13.【答案】
C
【解析】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ABD三项均不能准确表述当时中国造船业的地位,不符合题意;
C项居世界首位对当时中国造船业的评述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中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代中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14.【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结合所学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
ABD三项解读不正确,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状况,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15.【答案】
B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使得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西汉、元朝时期新疆和西藏最早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对新疆和西藏的管辖。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
16.【答案】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我国政治、经济中心都转移到南方,泉州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因此,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故①②③④正确。
D项①②③④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出现繁盛局面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17.【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1)为唐朝(2)为辽朝(3)为宋朝(4)为明朝。
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光辉的成就。唐诗创作之繁,流派之众多,风格题材之丰富多样,各类时隔体制之完善齐备,皆表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
B项①③是选手们比拼的诗词大多产生的朝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
中国古代文学演变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不同时期的文学的主要形式及主要的作家作品。
18.【答案】
B
【解析】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政治中心的南移、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③表述错误,故①②④正确。
B项①②④与题干变化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19.【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唐朝时开创武举考试的是武则天,而不是唐太宗;北宋时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箭发明于宋朝,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可能端详士兵呈上来的火箭。
AB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北宋毕昇开始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史实,要注意掌握扎实,并能区分。
20.【答案】
C
【解析】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说明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行政区。
A项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西藏地区不归行省管辖,不符合题意;
B项元朝的交通空前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西藏成为元朝行政区可以用题干史料佐证,符合题意;
D项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宣政院,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
(1)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北民南迁;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的自然和政治环境;南方统治者重视。
(4)东京;开封。国家的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转移。
【解析】(1)本题考查盛世有哪些指标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封建盛世的指标是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
(2)本题考查请隋唐时期出现的三个“盛世”。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隋文帝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被称为“开皇之治”;唐太宗时期,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本题考查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战乱,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环境相对安定,许多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并逐渐超过北方。
(4)本题考查提炼材料历史信息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中的“故都”指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宋朝南迁之后就叫南宋,南宋都城临安,称呼原来的北宋都城东京为“故都”。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宋朝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故答案为:(1)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北民南迁;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的自然和政治环境;南方统治者重视。
(4)东京;开封。国家的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转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的封建盛世局面和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相关知识。掌握我国古代的封建盛世局面和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相关知识,知道其特点和出现原因。
22.【答案】
(1)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中央集权。
(2)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解除地方的威胁。
(3)行省制度;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解析】(1)依据材料二……“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分封)之滋也多矣”可知,王夫之认为郡县制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国家安定和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中提到诏书的内容“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王国问题,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力量,逐步减少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政权,有利于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从秦朝的郡县制到汉代的推恩令,再到元朝的行省制度,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1)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中央集权。
(2)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解除地方的威胁。
(3)行省制度;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郡县制、推恩令、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
23.【答案】
(1)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图一:郡县制;图二唐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图三元朝中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3)从门第到才能,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社会发展选拔了更多的人才。
(4)科技发明:科技领先,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传入世界各地;商业发展:宋朝商业繁荣,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商业的繁荣还带来许多新鲜事物,如纸币、商标、广告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
(5)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的“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可以判断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政治机构的设置,可知图一是秦朝,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唐代的中书省,主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图三是元朝,通过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而元代的中书省是国家最高的权利机关,行使宰相权。
(3)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和影响。由”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可以看出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有才能的人。根据材料“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可以得出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促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本题考查宋朝的科技、商业、海外贸易等,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科技领域里有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等发明,在商业领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海外贸易领域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范围广。
(5)本题考查创新的内涵及意义,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根据四则材料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1)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图一:郡县制;图二唐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图三元朝中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3)从门第到才能,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社会发展选拔了更多的人才。
(4)科技发明:科技领先,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传入世界各地;商业发展:宋朝商业繁荣,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商业的繁荣还带来许多新鲜事物,如纸币、商标、广告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
(5)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24.【答案】
(1)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北方人口的南迁;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南宋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两点即可)
(2)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
(3)便利了南粮北运;有利于有效统治和管理南方地区;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一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结果,而集约化经营又与政府的劝农政策密切相关。偏安于江南的南宋朝廷,为了抗衡北方的金朝,増强国力,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及农业技术的提高”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北方人口的南迁;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南宋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本题考查元朝水运发展的相关知识。依据图二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
(3)元朝政府发展水运的意义。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便利了南粮北运;有利于有效统治和管理南方地区;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1)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北方人口的南迁;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南宋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两点即可)
(2)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
(3)便利了南粮北运;有利于有效统治和管理南方地区;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一点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水运发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