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1节 哪些物体是浮的 一、教材分析 1.知识提升的体现 本节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和广东科技出版社2017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一节“哪些物体是浮的”。在教材编排上,本课以学生喜爱的玩具为题材,引导学生观察玩具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而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其它物品在水中的沉浮,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同,通过猜想、验证来进一步了解身边物体的沉浮现象。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2.多层价值的兼顾 95250099059900教材内容主要是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从教学内容来讲,本课是以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为例子,让学生通过“简单猜想 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同。根据物体的沉浮来进行分类,并对浮起来的物体进行观察,描述这些物体的一些特征。涉及身边物体沉浮现象初步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以及沉浮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本课从学生喜欢玩的玩具入手,让学生对实验探究产生驱动, 学生在生活中,经历游泳、划船、洗玩具等生活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很多沉浮现象的信息,但学生对这些信息的认识是无目的、和无序的。 学生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沉浮现象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让学生经历从原生态的发现活动到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包括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与实施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以让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导入驱动任务,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运用猜想、实验验证、分类观察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表达交流。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常见的物质的沉浮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学会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难点: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简单分类,并对物体的特征展开观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电子白板、白板软件、实物投影 2.实验材料: 玻璃水槽若干,塑料方形水槽若干,500ml量筒一个,500ml量杯两个,实验器材(苹果、钥匙、兵乓球、橡皮,石头,木勺,铁勺,木筷,塑料球2个,积木和橡皮若干块),学生自带小玩具等。 六、教学流程图 教法与学法 教法:观察法、实验法、研讨法 学法:观察实验法、实验探究法、猜想验证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使用 视 频 引 入 <视频欣赏> 欣赏完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些物体都浮在水上 从微课视频引出“浮”,从生活实际走进科学的知识。 利用多媒体, 视频激趣导入 活 动 一 1. <认识沉浮> 什么是沉和浮? 认识浮和沉,知道用↑或↓表示 采用图片展示,直观、形象 2<你的玩具可以浮起来吗> (1)师:猜一猜,老师的玩具小恐龙和塑料小球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呢? 学生猜测汇报: 生1:我猜测小恐龙会浮起来; 生2:我猜测小恐龙会沉下去; 生3:我猜测小球会浮起来…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初步感知猜想的方法。并检验猜测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学生感兴趣的玩具,激发孩子探究的积极性。 (2)师示范操作…… (3)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1:小恐龙沉下去了, 生2:小球浮起来了 教师示范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科学的观察探究 (4)学生体验玩具沉浮 把你喜欢的玩具放入水中,观察是沉还是浮? 学生发现: 生1:我的积木放到水里是浮的; 生2:我的玩具陀螺放到水里沉下去…… 让学生体验感知玩具的沉浮,并对沉和浮有初步的认识。 利用播放音频提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对媒体对课堂的辅助作用。 活 动 二 <这些物体能浮起来吗 > (过度)孩子们,你的玩具有的可以浮起来,那这些物体能浮起来吗? 温馨提示: 总结实验现象结论 验中注意: 生1:要先猜后做 生2:要把物体轻轻放入水中…… 小组汇报: 组1: 组2: 结论:有些物体在水里是浮的,有些物体是沉的 让学生初步感知科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通过实验知道有些物体会浮起来,有些物体会沉下去。 从现象判断自己猜测是否正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实验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学生实验过程,这样直观形象的让其他小组进行实验对比 活 动 三 <小组分一分 > <过度>:那么根据沉和浮,将这些物体分成两类,你们会不会呢? 组1汇报展示: 组2汇报展示: 引导学生利用“分类”的科学方法,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进行分一分的活动。 利用视频,图片等技术直观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加深学生对分类的理解。 〈小组讨论〉:观察这些可以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交流汇报: 生1:比较轻; 生2:空心的会浮; 生3:材料不同… 了解可以浮的物体特点,初步感知物体特点影响沉浮 活 动 四 1.<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浮的> 学生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生1:树叶是浮的, 生2:铅笔是浮的; 生3:花瓣可以浮起来…… 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认识沉浮,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去判断一些简单的沉浮 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通过课件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问题,便于打开学生思维,寻找方法,学以致用。 2<解决问题> 手不能伸进去容器里,容器也不能放倒的情况下,如何取出小球? 生1:可以向容器里倒满水,小球会浮上来。 生1和学生2上台实验: 通过学习沉浮,利用物体沉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实际生活应用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小结 关于沉和浮的奥秘需要我们在今后继续探究学习。 学生将实验单和实验材料整理好由组长上交 科学知识需要大家不断地去学习探索。 九、板书设计 第5课 哪些物体是浮的 十、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方面 1.成功之处 突破: (1)本节课突破教学重点,学生可以判断一些物体的沉浮想象,通过探究了解可以浮的物体的简单特性。学生能举出生活中的可以浮的物体的实例,为接下来做小竹筏的学习做好准备。 (2)本节课跳出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采取了教师引导,动画视频导入,提出问题,渗入了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 (3)在玩具沉浮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猜,老师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在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玩具体验沉浮,初步会判断,学生积极性较高,激发孩子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4)实验环节的设计: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体验玩具的沉浮,学生边玩边做,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的沉浮现象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因为学生积极性动手参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导入新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这些物体都浮在水上,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 的探求知识的兴趣。 (2)在玩具沉浮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猜,老师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在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玩具体验沉浮,初步会判断,学生积极性较高,激发孩子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5)本节课还在于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并学会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表达的学习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自己讲的太多,对学生引导得太少。 2.本节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拓展问题,如橡皮是沉下去的,那么橡皮泥怎样才能浮起来呢?可以为下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学生动手操作要再充分一些,争取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教师评价语要有针对性。 2.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2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来组织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课的课堂效果。 十二、说课 《哪些物体是浮的》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微课视频欣赏让学生发现这些物体都“浮”在水上,引出课题,然后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浮和沉,当学生有初步认识后,老师用两个玩具,让学生先猜一猜玩具放入水中会沉还是浮,学生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探究的过程。然后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物体的沉浮实验并填写实验单。通过实验学生知道有的物体可以浮起来,有的可以沉下去。学生观察这些可以浮的物体的特点,让孩子初步感知物体的特点影响物体的沉浮,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浮起来,学生学习了沉和浮,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沉和浮并知道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